一,
女兒今年六歲,算一算看過的繪本,買的借的別人送的加起來,大概四五百本。來推薦一下我最喜歡的。
首先是《討厭黑夜的席奶奶》(排名不分先後,一本本地來)。榮獲過1972年凱迪克銀牌獎,豆瓣評分8.2。
凱迪克大獎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1938年為紀念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繪本畫家倫道夫.凱迪克而設立。每年從幾萬本新出的繪本裡評出三四本,第一名得金獎,另兩三名得銀獎。最大的特色在於注重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特殊創意,每一本獲獎作品都能「寓教於樂」。
二,
這本《討厭黑夜的席奶奶》講的是席奶奶非常討厭黑夜,也因此討厭星星討厭黑影討厭睡覺討厭月亮討厭一切跟黑夜相關的東西。
於是她用掃帚去掃黑夜,縫一個麻布袋去裝黑夜,拿一口大鍋來煮黑夜,用剪刀來剪黑夜,拿藤蔓來綁黑夜,再把黑夜塞進床上的草墊子裡,沉進井裡,用蠟燭來燒,給它唱催眠曲,拿牛奶去澆,對黑夜揮拳頭,放進煙囪裡燻,用腳踩......想盡一切辦法對付黑夜,黑夜卻理都不理她。
最後太陽出來,她也累壞了,只好安靜地睡去,等黑夜回來再同它鬥爭。
這個故事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其實是個非常棒的隱喻。很顯然,席奶奶是一位孤獨的老人,跟她的老狗獨自作伴。她害怕黑夜,整宿失眠。失眠的時候就起來掃地,做針線,用大鍋來煮東西,點上蠟燭,唱催眠曲,喝牛奶,或者急得跺腳揮拳。不過都無濟於事。她只能眼睜睜地等到太陽出來,才能疲憊地睡去。然後迎接她的是另一個孤獨的黑夜。一個又一個絕望的黑夜疊加出她那孤獨無助的晚年生活。
凱利.杜蘭的文字表面上看非常輕鬆,孤獨和無助似乎都變成了遊戲。可是細看之下你會發現裡面藏著一個簡單又複雜的邏輯。
簡單是因為,你大概會說,只要靜靜地守著黑夜,待它過去不就是一個美好的白天了嗎?這當然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當困難來臨,不逃避,不害怕,安之若素,坦然地迎接挑戰,平靜地等待光明一刻的來臨。
可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而且做到的。更多的時候,當我們面對困難,尤其面對夜最深處的孤獨,當絕望將我們整個地侵佔,除了憤怒,我們總是無能為力。王小波說,人類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因憤怒而絕望,再因絕望而更加憤怒。就像席奶奶那樣,鬥一整晚,直到太陽出來,才能筋皮力盡地睡去。
這一晚,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生。一生都在跟內心的恐懼鬥爭,最後耗盡所有心力取得的成功,卻是以整個生命為代價。我們深知個中的不值,卻又跳不出這樣的宿命。所以我們沉淪,平庸,活成一個氣急敗壞疲累交加的傻子。
林良爺爺的譯文非常流暢,簡直跟原作無縫連接,照著讀出來孩子也能聽懂。完全不用再轉換成口語。
三,
配圖當然也是一等一的傑作。阿諾德.洛貝爾,美國著名童書作家及畫家,生於1933年,1987年去世,是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童書的一代巨匠。他去世時《紐約時報》登了一則啟事:如果你想念我,請不要設立基金會、獎學金或紀念碑,請看我的書,因為我就在裡面。是一位用生命來講故事的作家和畫家。
這本書的畫風我非常喜歡。除了最後幾頁太陽出來加上了金黃色,前面全部是黑白色調,極具高貴、神秘與孤獨的氣質。所有人物和場景全部用線條表現,有時線條平緩顯得非常優美,比如席奶奶家的那面牆,平鋪上乾乾淨淨的豎線。有時線條極具動感,顯得氣勢磅礴,比如席奶奶煮黑夜時冒出來的一股股濃煙。
這些乾淨利落的線條讓我想起梵谷晚期的畫作。那時他住在精神病院,狀態好時,院長允許他出門寫生。他走進山谷,頓悟到藝術的本質就是要反映一個事物的特徵,比如泥土色調表現出紐南的農民,紅色和綠色代表夜晚咖啡館裡孤獨的旅客。形狀和顏色都是為內容服務。於是他改變筆法,用靈動的線條畫出了那些著名的樹木,原野和星空。
同梵谷靈動的線條不同,《討厭黑夜的席奶奶》的線條短促而硬朗。這當然也是為了反映黑暗與孤獨這個主題,讓人體會到生命本質上是孤獨而倉促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幾頁採用的金黃色調,尤其最後一頁,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暖暖地裹住整片山崗,也裹住席奶奶那間先前被黑夜包圍的小茅屋,有種蕩滌的感覺,好像所有不快、孤獨與黑暗頓時煙消雲散,非常治癒,堪稱整本書的精華。
適合所有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