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校,作為申請初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是每個申請人都要認真對待的。對於絕大部分申請人而言,查詢學校的排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了。
當你搜索商學院排名時,琳琅滿目的結果映入眼帘,但最常被大家提起的,就是 U.S. News、《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的商業雜誌了。他們會每隔 1 年或 2 年,推出自己的商學院排名。而一旦你把這些排名橫向對比,就會感到非常困惑——他們的結果大相逕庭,以至於你都不知道應該參考誰。
排名結果為什麼是這樣?每個排名背後,都是基於哪些參考因素?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 5 個排名吧。他們分別是: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彭博商業周刊》、《福布斯》。
在大多數情況下,各大研究生級別的商學院排名,都會默認將 MBA 學位作為商學院的排名,所以,你在看排名的時候會發現,有些會說自己是最佳商學院,有些會說自己是最佳 MBA。總之,你就當是一回事兒就好了。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通常簡稱:US News)
這是一個在美國非常流行的排名,不僅 MBA,美國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機構等等等等,在這裡都能一決高下。很多重視教育的美國家庭,可能從孩子很小就開始持續關注這裡的各種排名了。
每年 3 月,US News 都會發布自己的最佳商學院排名(Best Business Schools Rankings)其實本質上就是各個學校的 MBA 排名啦。因其每年都發,專注的也都是美國的學校,所以在中國申請人中,名氣也是非常大的。幾乎是申請美國的首選參考。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US News 每年發布的排名,都是冠以下一年的 title。比如 2021 年 3 月份將要發出的排名,名字會叫做「Best Business Schools Rankings 2022」。US News 的初衷是希望用這個 2021 年發布的排名,指導你申請 2022 年入學的 MBA 項目。但也是因為這個命名方法,總會顯得他們家排名不那麼過時……
在各種排名的參考因素裡,US News 是唯一把商學院大佬們的「商業互捧」拿出來作為重要指標的,這些商學院院長和項目負責人們的相互點評佔了整個排名比重的 1/4,似乎也是所有排名中唯一一個申請人、在讀學生、校友無法直接影響到的指標。
同樣佔據 1/4 比重的,還有學校是如何挑選學生的。所以,如果你想申請一個在 US News 上排名不錯的項目,那麼你的 GMAT/GRE 成績、大學本科 GPA,都是讓學校注意到你的硬通貨。
此外,US News 還是這些排名裡,唯一一個在意僱主感受的,佔到了 15% 的比重。親,把我們的學生牽走,記得回來好評呦。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通常簡稱:FT)
英國的《金融時報》,每年春節前後(其實大概就是每年 1 月底 2 月初的樣子)都會發出自己的 MBA 排名(Financial Times Global MBA Ranking)。
區別於 US News,這是一個結合了全球商學院 MBA 項目的排名,在中國申請人中的地位不亞於 US News,他們一個專注美國,一個放眼全球,在給申請人參考的過程中互為補充。
所有排名中,最看重校友收入的,就是 FT 的排名了。畢業後 3 年的平均薪資,以及 MBA 前後的薪資漲幅各佔了 20% 的比例。
學生、教師、課程設置的國際化程度,也是 FT 排名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比重佔到了 20%。想在讀書過程中感受到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衝擊,關注這部分是沒有錯了。
最在意商學院教師質量的也是 FT 排名了,教師發表論文的數量、教師的博士學位率都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一共佔了 15%。
《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簡稱:彭博、BW)
2009 年,彭博新聞社收購了美國的《商業周刊》,2015 年以後,這個老牌的 Businessweek 商學院排名就冠以了 Bloomberg 的名字,成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Bloomberg Businessweek Best Business Schools。對於很多入行久招生官,總還會習慣叫它 Businessweek 排名,所以當你聽到有人提到 BW 排名,說的就是它了。
彭博的排名,會將美國、加拿大、歐洲、亞太,分別索引(再向前幾年,是按美國、非美國區分的)。但也許是因為 Bloomberg 被牆吧,這個排名挺難進入中國申請人的視野的。
畢業薪酬是彭博排名中最在意的部分,佔比37.3%,緊隨金融時報。
彭博認為,學校的關係網是學生在擇校時的一個重要參考。所以,他們將這部分的佔比設置成了25.7%。希望在畢業後很好的利用學校及校友網絡的同學,可以認真參考一下。
在幾大排名中,彭博是唯一將創業精神提出,並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的排名。此項指標佔比 15.7%,綜合參考了校友們對所學的課程中與創業相關的部分,以及僱主對僱傭的畢業生是否具有創業精神及創業技能。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沒辦法簡稱了)
《經濟學人》也是一個英國的老牌雜誌了,全球商學院排在一起,是全球項目申請的好幫手。
經濟學人的排名總體看重就業,與就業相關的指標(就業成果、薪酬、就業服務等)加起來比重達到了 55%。
學生就讀的主觀感受也是其他排名中沒有被提到的。
《福布斯》(Forbes)
相信你也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福布斯的排名,絕對不是在商學院這塊兒。作為一個排名富豪最著名的雜誌,他們將美國商學院的排序方法是我見過最極端的。
投資回報,100%!
是的,《福布斯》的商學院排名(Forbes: The Best Business Schools),100% 看投資回報。他們統計 MBA 畢業 5 年內你賺到的錢,與你讀 MBA 時所花費的全部成本(讀書學雜費、機會成本等)的差值。誰剩下的最多,誰排名就最高。簡單粗暴!
總結
最後,作為總結,下面這個表,我們把 5 個排名中所有涉及的參考指標整合在一起了。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出各個排名關注的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