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力青少年科普走向數位化時代

2020-09-04 智能之家

幾個關鍵詞拿出來闡述:教育信息化、青少年科普、數位化時代。如果說今天的教育已經走向信息化技術,從VR、AR、AI、3D列印等等,這些先進的信息技術無疑改變了我們對於教育的理解和教育今後的走向,而我們在青少年的科普培養中側重教育,主要側重教育的青少年基地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科普相關知識,最後我們來談談什麼數位化時代,今天已經走到真正的數位化3.0時代,以學生為主導的核心就是數位化3.0的最基本的點。所以教育信息化助力青少年科普走向數位化時代,這一個論斷暫時是正確的。

圖 第一定律VR數字內容品牌

我們肯對此論斷的過程,我們也和小編來一起聊聊該怎麼打造所謂的以教育信息化為根本的青少年科普,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多樣化,從VR、AR、AI到3D列印,甚至多媒體互動、投影互動、全息技術等等;

2 信息化的根本是教育,以教育為核心的青少年科普基地或許將是一個缺乏的口;

3 數位化時代所有的設備將以學生為中心,要有互動性,並且這種互動是自主學習的方式。

不管未來的青少年科普基地如何高大上都必須回歸真正的本真,數位化時代所代表的一系列軟硬體產品將會以信息化、數位化和智能化為趨勢,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側重點,才能讓教育信息化助力青少年科普走向數位化時代。

相關焦點

  • 《十萬個為什麼》助力青少年科普教育發展
    ,以網龍華漁教育全球領先的教育科技為技術核心,結合網際網路+教育時代下對知識學習的迫切需求,旨在為K12學生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帶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發展。據了解,此次《十萬個為什麼》APP的上線,是網龍華漁教育與少年兒童出版社合作落地的重要體現。早在2018年,網龍華漁教育便與少年兒童出版社籤署數位化合作協議書,致力於將《十萬個為什麼》打造成為中國具有權威性的青少年科普數位化產品,並開拓其原創IP在數位化平臺的更多應用,推動整個行業對於科普的重視和投入。
  • 網龍華漁教育聯手少年兒童出版社打造《十萬個為什麼》APP 助力青少年科普教育發展
    APP上架各大安卓應用市場,該APP以少年兒童出版社旗下的中國原創科普圖書優秀IP《十萬個為什麼》為內容核心,以網龍華漁教育全球前列的教育科技為技術核心,結合網際網路+教育時代下對知識學習的迫切需求,旨在為K12學生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帶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發展。
  • 「騰訊教育智腦」助力教學數位化 天津和平區升級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
    面向教學場景全流程的作業系統——「騰訊教育智腦」首次亮相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能教育專場,旨在助力教學全場景數位化。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攜手騰訊教育,從區域教育強區升級為成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天津和平區是如何成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的?
  • 騰訊教育發布最新作業系統 助力教學全場景數位化
    據介紹,騰訊教育智腦以統一身份認證為基礎,以場景化教學工具為抓手,以結構化的知識圖譜為支撐,助力教學全場景數位化——讓教學當中的各個環節可測量、可優化,最終助力管理部門、家長、老師、學生實現一體化的精準管理、智能化的精準服務,陪伴式的家校溝通,以及個性化、多元化的精準教學。
  • 騰訊發布教育作業系統"騰訊教育智腦" 助力教學全場景數位化
    專場期間,騰訊教育除了啟動旗下多個產品的最新業務戰略升級之外,還正式發布了面向教學場景全流程的作業系統——&34;,希望以統一身份認證為基礎,以場景化教學工具為抓手,以結構化知識圖譜為支撐,助力教學全場景數位化,實現教學效率和品質的雙項提升。
  • 數位化3.0以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學習才是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 前言】信息化一定是教育的必然趨勢!這點毋庸置疑,從黑板粉筆到多媒體教學,從多媒體教學到交互性平板,再從交互性平板可能進階到沉浸式互動課堂……這都是科技帶給我們的改變,這都是教育走向真正信息化的階段性成果。
  • 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科普教育大會啟動
    新華網上海9月9日電 作為「2018年全國科普日」系列聯合行動,昨日,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科普教育大會在復旦大學醫學院舉辦。大會圍繞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義、思路、方法等,邀請產、學、研各方專家,通過科普講座、圓桌對話等方式,介紹人工智慧背景下的科普教育發展。
  • ThoughtWorks 史凱:信息化、數位化走向智能化——企業的演進進入...
    作為ThoughtWorks 數據智能總經理,數位化轉型專家,他有著近20年的企業信息化、數位化諮詢規劃、實施服務經驗,參與了大量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合作。此外,國內「中臺」概念的躥紅,也與他不遺餘力的推動有著密切關係。日前記者採訪了史凱,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解。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已是勢所必趨。沒有哪個時刻會比現在對數位化大學的嚮往與渴求更為深刻而迫切,這將以中國和世界面對疫情付出的巨大損失為代價觸動著建設數位化大學的最後的一根心弦,成為推動中國數位化大學建設的一劑最強「催化劑」。
  • 成就信息化強國!鄭州團市委組織鄭州市青少年代表參觀網絡安全教育科普基地活動
    今天上午,鄭州團市委組織鄭州市部分青少年代表來到位於鄭東新區的鄭州市網絡安全教育科普基地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團市委在全國網絡安全宣傳周到來之際,組織青少年代表們進行網絡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參觀活動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數位化大學」的顛覆性創新何以可能
    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已是勢所必趨。沒有哪個時刻會比現在對數位化大學的嚮往與渴求更為深刻而迫切,這將以中國和世界面對疫情付出的巨大損失為代價觸動著建設數位化大學的最後的一根心弦,成為推動中國數位化大學建設的一劑最強「催化劑」。
  • 小知大數數位音樂教室設備助力教育數位化轉型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辦好網絡教育」。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2019年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第八項戰略任務便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 [原創]教育時評:青少年科普教育不能太功利
    教育專家認為,科普的目的就是培養興趣、學習知識;部分商家承諾獲得證書對升學有益,這種宣傳有誇大事實的可能,也背離了科普的初心。(8月31日《北京晚報》)點擊查看>>新聞詳情  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技術融合,產品創新,助力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活動現場,匯聚了全國各地從事教育裝備領域的當地生產商、集成商以及教育行業的一線教師、教育研究者、政府教育研究人員等用戶代表,深入當地發展,共同探索與分享後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2.0的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緊跟時代發展近年來,為推進北京教育現代化建設,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綜合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北京市構建新型教育大數據支撐體系,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到2020年實現&34;的工作目標,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 教育大數據智能平臺助力教學管理數位化
    來源:大眾網9月10日,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能教育專場在雲端以線上方式對外呈現,本次專場以「智能教育,智繪未來」為主題,聚焦數位化和新基建發展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衝擊和變革,並共同探討前沿技術在教育產業中的應用。
  • 思來氏教師隊伍發展第三方評估 助力信息化教育的落實
    思來氏基於多年的區域師資隊伍相關調研評估的經驗,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充分了解學校教師隊伍發展情況,從而給出相關的改進建議,助力教育現代化改革的發展。     思來氏認為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引擎和特徵,教育信息化2.0是對信息技術重塑,新時代教育理念、體系和內容的高度概括。
  • 以青少年為重點 加強海洋科普教育
    近年來,在國家、學校、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海洋科普教育平臺不斷擴展、途徑不斷豐富、力量不斷增強,取得了豐厚成就,也面臨著更多責任與挑戰。加強海洋意識教育,青少年是關鍵。我國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仍存在四方面短板。從文化傳統看,我國以陸地文明為主導,受「重陸輕海」觀念影響較深,海權意識、海洋文化不夠入腦入心。
  • 科普無國界 2020年全國科普日廣西青少年與東協青少年同上一堂科學課
    今年的全國科普日廣西活動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為主題,區內廣大學會、大中小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將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農村、社區、學校等,面向基層、服務發展,開展「多陣地、多戰線、廣覆蓋、齊參與」的系列科普活動。
  • 用悠久國學助力新媒體時代的青少年
    用悠久國學助力新媒體時代的青少年  孔子學堂讀書會舉辦「新媒體與國學傳播」論壇結合中國孔子基金會「一網兩臺」建設和經典數位化工程的開展,王大千認為,「國學+新媒體」當在兩個詞上下功夫——整合與融合。「整合就是要把各種社會資源匯總到一起,廣結善緣,廣開言路,形成抱團取暖之勢;融合就是在整合的基礎上,各方互動、交流、分享,提升整體傳播力,在此基礎上,再找到適合新媒體發展的個性化道路。」
  • 改變教學模式 發展智慧教育——嵊州教育信息化發展紀略
    2017-12-18 10: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方覺銘嵊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較大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與嵊州市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逐步建設智慧教育技術環境,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務體系,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全面發展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