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德根基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德根基

2020年07月29日 15:38 來源:黨建網 作者:李學勇

字號

內容摘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把生態道德作為重要內容,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根基。

關鍵詞:公民道德建設;生態道德;綠色發展

作者簡介: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生態道德以跨越時空的恢弘視角,把道德範疇從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拓展到人與自然之間,開闢了人類道德認知的新境界,豐富和完善了道德體系和內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生態文明時代,生態道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道德建設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把生態道德作為重要內容,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根基。 

  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增強生態道德認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生態道德的客觀根據和內在邏輯。加強生態道德認知要從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開始,增強生態道德意識,首先要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命運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縱觀人類歷史,自然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繫、不可分割,二者辯證統一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命運,決定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人類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須謹守生態道德的倫理規約。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都是世界有機鏈條的組成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雖然有強大的徵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但絕不意味人類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無數鐵的事實向我們昭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只有與自然共生,與自然同行,與自然對話,與生命溝通才能達到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生態道德,就是要求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和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要尊重、實現和維護自然價值,把自然視為內在價值的「夥伴」,尊重自然,摒棄對自然的極端功利主義態度,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係。 

  親近自然,厚植生態道德情感。發乎於情,才能止乎於禮。道德存於內心,真摯的情感能催生堅定的信念,形成持久的道德尊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建設生態道德,培養尚德善行的生態美德,必須激發社會成員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恩之情,用人與自然的大愛,催生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自律。具體來說,一是要將心比心,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移情於自然,把自然萬物都當做有生命的存在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與自然同心,與自然共情。二是要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親近產生美。「蝴蝶和鮮花以及蜜蜂之間的配合都使我們注意到美的特徵,但是這些特徵不是我們造出來的,不管我們看見還是沒有看到,都是美的。」只有親近自然,才能發現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只有懂得欣賞自然,才會以熾烈的情感投身自然、擁抱自然、融入自然。三是要飲水思源,感恩自然。大自然孕育、創造了人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都來源於自然,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要立足人類依賴自然的客觀事實,對自然心存感激,常思感恩之情,常懷報恩之意。 

  勇於擔當,強化生態道德責任。生態道德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律令和倫理規約。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取決於人,取決於人是否有高度的責任自覺、使命擔當,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積極履行生態道德義務。具體來說,一是要履行順應自然之責。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謂「畏天命」就是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規律。世間萬物,上至人類下至一株小草或一隻螞蟻,都有自身的生存法則。這就要求人類在發展中,一方面敬畏自然,遵從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則,順勢而為;另一方面要設定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活動邊界,劃出生態安全的紅線、底線,與其他物種保持適度的張力與動態平衡。二是要履行保護自然之責。人對自然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生態道德要求人類必須用尊重、善待取代凌駕、主宰,用保護、修復取代掠奪、破壞,切實肩負起保護自然的責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融共進。三是要履行可持續發展的代際責任。人類的發展,應該著眼長遠,追求一代一代永續發展。因此,生態道德要求在場的當代人,不僅要立足現實,切實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維護好本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更要放眼未來,為人類的整體與長遠利益謀劃,充滿對後代的深切關懷,堅持代際公平和正義,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的利益;既要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又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積極推動人類的延續與文明的進化,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身體力行,加強生態道德實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的真諦也在於實踐。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製成為節制的人。」美德由實踐鍛造,在日常生活的錘鍊下,我們才能成為有德的人。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貴在實踐。一是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二是要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文明,也是生活文明。踐行生態道德,要從公民的生活環境出發,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社區、生態村莊建設,通過親身參與和現實體驗來獲取生態道德知識,增強生態道德意識;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健康出行、不濫食野生動物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將生態道德理念外化為日常的生態道德行為。三是要推動全民自覺行動。生態文明是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偉大事業,生態道德是對每個人的倫理規約,要把億萬民眾真正動員起來,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自覺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用全民的自覺行動匯聚起加強生態治理、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生態道德是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社會的內在需要,是人類道德進化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須遵守的倫理規約。要不斷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提升全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德根基,為建設美麗中國、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本文為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00後』大學生的代際特徵及教育引導研究」(項目批准號:19BKS21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用黨建築牢脫貧攻堅的 「綠色」根基
    本報玉樹訊 (記者 陸廣濤 朱雨薇) 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立足「人與自然和諧」的高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工作思路,著力探索黨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為曲麻萊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築牢「綠色」根基。這是記者從曲麻萊縣委組織部獲悉的消息。
  • 【中山民眾文明實踐】興德立人,築牢文明根基
    民眾鎮是一個鄉風淳樸的嶺南水鄉,是「四最」按語的發源地,近年來,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著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育和激發向善力量,引導人們見賢思齊,致力打造民眾鎮道德建設新高地,處處展現和諧文明新風尚,處處綻放文明花。
  • 築牢思想根基 校準精神坐標 凝聚奮鬥力量
    、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社會安全穩定形勢、黨風政風等八個方面發生了新變化。 及時跟進學,在真學真信中築牢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每次發表重要講話,或對河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委都在第一時間傳達學習、謀劃部署、貫徹落實,及時通過多種形式層層傳達落實,做到學習跟進、認識跟進、行動跟進。 11月6日至7日,省委九屆九次全會在石家莊召開。
  • 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築牢文明城市根基
    為鞏固和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我市近年來組織開展一系列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實踐活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環境。  開學第一課  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愛國,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市文明委統籌指導下,我市各所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開學第一課」。
  • 築牢經濟競爭的「大國根基」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共聚一堂,分享他們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考。
  • 北京大學第四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社會生態轉型博士生論壇」舉行
    」共同主辦的第四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社會生態轉型博士生論壇」(線上會議)舉行。郇慶治認為,如果說歐美「綠色左翼」學者更多是致力於「綠色資本主義」話語與實踐批判基礎上的「社會生態轉型」或「超越發展」努力,那麼,當今中國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則應著力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論闡發與實踐推動,從而融入國際綠色左翼的理論話語與政治戰略,並為社會公正與生態可持續的全球未來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 傳承百年積澱 鑄就文明品牌——聚焦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工作
    圍繞立德樹人,學校突出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建設水平。抓學習固根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搭建理論學習平臺機制,利用「學習強國」「燈塔黨建」等平臺,學有動力,學有成效。編印《習語誦讀》,融入教育教學,開展習語晨讀、誦讀比賽和精品演講;編印校本教材,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有實效;校內校外、室內室外,氛圍濃厚,耳濡目染,入心入腦。
  • 培養時代新人 為創城築牢根基
    哈爾濱市教育局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通過課程、活動、環境等育人途徑,與中小學德育、體育、藝術、勞動教育等有機結合,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常態化發展,推動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
  • 邀請道德模範走進基層宣講 提升市民道德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9月13日,開平市舉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模範基層宣講活動。活動邀請第七屆「愛在江門」十佳道德模範、「江門好人」代表陳碧秀前來宣講,開平市中小學校學生和家長代表200餘人參與活動。「文明城市靠大家,我們每個市民都要盡一份力,才能創建更和諧、更文明的城市。」陳碧秀說。據介紹,開展道德模範基層宣講活動,充分發揮了道德模範在弘揚良好道德風尚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崇尚道德模範、學習道德模範、爭做道德模範的新風正氣,著力提升市民群眾的道德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 建設美麗中國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中華文明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
  • 【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築牢中國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十九屆...
    【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築牢中國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誕生記 2019-11-29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8大觀全視角解讀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倫理道德
    一、「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性生態文明,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 李希:全力築牢粵北生態屏障 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 爭當北部生態...
    原標題:全力築牢粵北生態屏障 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 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9月28日至29日,省委書記李希到韶關市,深入農村、農業生產基地、紅色革命遺址、歷史文物古蹟,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和對廣東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 築牢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原標題:築牢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努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寧波作為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城市,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和紮實的產業基礎。在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寧波將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努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 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新時代提升公民道德的重要抓手
    楊光攝/光明圖片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黨中央為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作出的重要部署。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高度契合黨中央賦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使命任務和功能定位,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重點工作。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就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提多項要求
    基於此,《綱要》列舉了四項重點任務:築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   如何建設新時代公民道德?《綱要》提出,要深化道德教育引導,並明確了7個方面的內容。
  • 江西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牢廣大幹部群眾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論根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努力把江西打造成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地方。
  • 池州生態道德教育如何做出品牌?
    近年來,池州市關工委積極開展「生態道德教育進校園」活動,並被列為安徽省關工委全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四大品牌之一。  城鄉學校因地制宜共努力  城鄉學校特色不同,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如何揚長避短?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如徵文、手抄報、繪畫製作比賽等,讓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  池口小學和駐駕中心學校,是池州市「生態道德進校園」活動的縮影。
  • 持之以恆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思想縱橫)
    社會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誌,沒有高水平的社會文明,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更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社會文明不僅是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各方面文明全面提升的關鍵環節。社會文明建設的積極成果,將有力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