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 15:38 來源:黨建網 作者:李學勇
字號內容摘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把生態道德作為重要內容,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根基。
關鍵詞:公民道德建設;生態道德;綠色發展
作者簡介: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生態道德以跨越時空的恢弘視角,把道德範疇從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拓展到人與自然之間,開闢了人類道德認知的新境界,豐富和完善了道德體系和內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生態文明時代,生態道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道德建設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把生態道德作為重要內容,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根基。
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增強生態道德認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生態道德的客觀根據和內在邏輯。加強生態道德認知要從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開始,增強生態道德意識,首先要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命運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縱觀人類歷史,自然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繫、不可分割,二者辯證統一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命運,決定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人類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須謹守生態道德的倫理規約。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都是世界有機鏈條的組成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雖然有強大的徵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但絕不意味人類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無數鐵的事實向我們昭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只有與自然共生,與自然同行,與自然對話,與生命溝通才能達到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生態道德,就是要求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和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要尊重、實現和維護自然價值,把自然視為內在價值的「夥伴」,尊重自然,摒棄對自然的極端功利主義態度,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係。
親近自然,厚植生態道德情感。發乎於情,才能止乎於禮。道德存於內心,真摯的情感能催生堅定的信念,形成持久的道德尊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建設生態道德,培養尚德善行的生態美德,必須激發社會成員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恩之情,用人與自然的大愛,催生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自律。具體來說,一是要將心比心,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移情於自然,把自然萬物都當做有生命的存在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與自然同心,與自然共情。二是要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親近產生美。「蝴蝶和鮮花以及蜜蜂之間的配合都使我們注意到美的特徵,但是這些特徵不是我們造出來的,不管我們看見還是沒有看到,都是美的。」只有親近自然,才能發現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只有懂得欣賞自然,才會以熾烈的情感投身自然、擁抱自然、融入自然。三是要飲水思源,感恩自然。大自然孕育、創造了人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都來源於自然,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要立足人類依賴自然的客觀事實,對自然心存感激,常思感恩之情,常懷報恩之意。
勇於擔當,強化生態道德責任。生態道德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律令和倫理規約。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取決於人,取決於人是否有高度的責任自覺、使命擔當,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積極履行生態道德義務。具體來說,一是要履行順應自然之責。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謂「畏天命」就是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規律。世間萬物,上至人類下至一株小草或一隻螞蟻,都有自身的生存法則。這就要求人類在發展中,一方面敬畏自然,遵從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則,順勢而為;另一方面要設定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活動邊界,劃出生態安全的紅線、底線,與其他物種保持適度的張力與動態平衡。二是要履行保護自然之責。人對自然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生態道德要求人類必須用尊重、善待取代凌駕、主宰,用保護、修復取代掠奪、破壞,切實肩負起保護自然的責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融共進。三是要履行可持續發展的代際責任。人類的發展,應該著眼長遠,追求一代一代永續發展。因此,生態道德要求在場的當代人,不僅要立足現實,切實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維護好本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更要放眼未來,為人類的整體與長遠利益謀劃,充滿對後代的深切關懷,堅持代際公平和正義,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的利益;既要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又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積極推動人類的延續與文明的進化,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身體力行,加強生態道德實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的真諦也在於實踐。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製成為節制的人。」美德由實踐鍛造,在日常生活的錘鍊下,我們才能成為有德的人。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貴在實踐。一是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二是要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文明,也是生活文明。踐行生態道德,要從公民的生活環境出發,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社區、生態村莊建設,通過親身參與和現實體驗來獲取生態道德知識,增強生態道德意識;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健康出行、不濫食野生動物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將生態道德理念外化為日常的生態道德行為。三是要推動全民自覺行動。生態文明是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偉大事業,生態道德是對每個人的倫理規約,要把億萬民眾真正動員起來,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自覺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用全民的自覺行動匯聚起加強生態治理、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生態道德是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社會的內在需要,是人類道德進化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須遵守的倫理規約。要不斷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提升全民的生態道德素養,築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德根基,為建設美麗中國、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本文為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00後』大學生的代際特徵及教育引導研究」(項目批准號:19BKS21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