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研究隊伍宣布在金星上層雲層中發現了一種通常只有地球生物才會產生的分子。在金星雲層中發現磷化氫這一驚人消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就在研究結果的細節浮出水面之際,反對意見也隨之而來。
這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詳盡地闡明了他們對於這一猜想的批評,這些批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科學家質疑這個猜想本身,以及研究團隊是否真的發現他們/她們所聲稱的東西(磷化氫)。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嚴格審查了這一解釋(只有地球生物才會產生的分子)的正確性,以及金星上生物存在這一結論的價值。
即使那些懷疑這一發現的也認為這些發現很有趣。金星表面酷熱,如同地獄一般,但認為生命可能存在於其相對溫暖的上層大氣的想法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每個人都明白,這還不是最終答案,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解決。
「顯然,如果金星上真的存在生命,那這將是一個極其炫酷的結果並且具有深遠的影響,」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天文臺科學家John Carpenter,告訴Live Science,「但是重大的發現也就需要強力的證據。」
爭論的中心是磷化氫分子(PH3),由一個磷原子和三個氫原子構成。對於許多地球生物來說,包括人類,磷化氫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有毒氣體,是由生活在腐爛的汙水和缺氧的沼澤中的細菌以及一些動物的腸道中產生的。
利用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和ALMA望遠鏡,天文學家們尋找金星光線中可能表明存在不同化學物質的譜線跡象,並注意到其中一種與磷化氫有關。這一結果尤其令人困惑,因為金星的大氣中充滿了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氧分子,這些分子應該能立即將磷化氫分解。它以任何數量出現都令人困惑。
但是研究團隊是否真的看到了磷化氫?
Carpenter指出,研究涵雜一些噪聲,可能只是類似磷化氫信號。紐約城美國航天航空總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一位物理科學家Michael Way,表示認同。「需要更多的線索來證實它確實是這種特定的分子」,Way在一封郵件中告知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在這點上,他們已經測量到的事物,不是100%清晰的。」
特別地,Way指出有一個與二氧化硫相關的特徵,即光波幾乎都在同一頻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 David Catling 在一封郵件中告訴《生活科學》雜誌,二氧化硫是金星大氣層中含量第三多的氣體,所以它的存在可能是發現磷化氫存在的原因。
最初發現磷化氫的團隊對做後續觀察來驗證他們的結果很感興趣。美國宇航局的平流層紅外天文觀測臺(SOFIA)望遠鏡、智利的超大望遠鏡,以及歐洲航天局的比皮科倫坡(BepiColombo)太空飛行器(即將飛過金星飛往水星)的獨立調查人員,都在計劃自己的磷化氫搜索。
但即使在我們的姐妹星球上存在磷化氫,我們也有很多理由懷疑生命的形成。在地球上,磷化氫與生物體有關,但金星實際上是一顆地外行星,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了解它許多的複雜的細節。
磷化氫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分子,只有4個原子那麼大,而且「非常容易在實驗室中製造」,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化學家Lee Cronin告訴天文在線,他在推特上公開了這一結果。「只要把磷和鹼結合起來。我弄錯了。」
進行探測的團隊試圖想像出所有可能的在金星上產生磷化氫的非生物途徑,並在9月14日arxiv上發表了一篇100頁的論文,描述了他們的嘗試,以及每一種途徑的不足。(該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錯過什麼。
克羅寧認為,被認為是地質活躍的金星表面,可能偶爾會裂開,顯示出地下的磷儲量。如果金星上的硫酸雲(H2SO4)隨後降雨,它們可能會引發反應,形成羽狀的磷化氫,這可以解釋它在大氣中的存在。他補充說,任何其他製造磷化氫的方法也可能是可行的。
「你提出了一個錯誤的論述,」克羅寧說。「金星上存在磷化氫,地球生物學中也發現了磷化氫;因此,金星上有生命。」
此外,對許多科學家來說,像地球一樣的生物,甚至是微生物,生活在金星地獄般的有毒大氣中,這一想法很難接受。「雲滴是濃硫酸,」卡特林說。「化學家們知道,如果你在濃硫酸中加入生物分子,就會發生劇烈的反應,生物分子最終看起來像木炭,比門釘還要死氣。」
卡特琳補充說,雖然雲層裡有水存在,但是其濃度是蜂蜜的六倍,陸地微生物是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這也是蜂蜜不需要放在冰箱裡冷藏保存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什麼蜂蜜可以保存千年而不腐。金星的雲層中存在生命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要想弄清這一切,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魏說:「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會有大量有趣的論文發表出來,也許對錯參半,但我十分期待。」
毫無疑問的是,金星將會受到一波不小的關注,克羅寧則認為,金星的雲層中沒準真的有生命存在,但其化學成分很可能與陸地生物大相逕庭。他說,像氫化磷這樣的分子很像一個暗示生物存在的「線索」,但是仍需要進一步證據證明它是否與生命相伴而生。
克羅寧表示:「我們研究的事情真的很有趣,我只是覺得需要更加謹慎對待才行。」
作者:Adam Mann - Live Science Contributor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