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為阻止施樂發起惡意收購,惠普董事會宣布,將實施一項持續一年的「毒丸計劃」。
關於「毒丸計劃」這個名詞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這並不是惠普開創的。毒丸計劃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是美國著名的併購律師馬丁·利普頓於1982年發明的經濟策略。
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這個計劃就是:當一個公司面臨惡意收購,尤其是當收購方佔有的股份已經達到10%到20%的時候,公司為了保住自己的控股權,就會大量低價增發新股,目的是讓收購方手中的股票佔比下降,同時也增大了收購成本,讓收購方無法達到控股的目標。
如今,施樂計劃收購惠普一事讓惠普不得不採用了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狠」的計劃。說起惠普,很多人都有聽說過這家公司的輝煌事跡。從電子儀器、計算器,到印表機、個人電腦,惠普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成績,甚至可以說均處於行業前列。
然而,熟悉惠普的人都知道,這家公司在業界一直有著「賠錢賣印表機,高價賣墨盒」的名號。因為現在印表機的用戶數量越來越少,這使得市場對墨盒的需求也越來越少。再加上本身惠普三駕馬車裡面主要就靠列印部分賺錢,其餘的根本沒多大用場。因此,如今的惠普業績下滑已經成為常態,裁員、出售等問題更是接踵而來。
而想收購惠普的施樂又是什麼來頭呢?和惠普一樣,施樂也是一家做印表機生意的老牌IT公司。但是在身量上,施樂卻遠不如惠普。就市值來看,總市值78.19億的施樂想要收購總市值329億的惠普,未免讓人覺得有點「蛇吞象」的意思。
據了解,去年惠普就已多次拒絕過施樂的收購邀請。現在施樂不但不放棄,反而還一副「奉陪到底」的架勢,為什麼這條本身也不是很強壯的「蛇」一直要死咬著惠普呢?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印表機行業是完全靠技術壟斷的市場,2017年惠普對三星列印部門的收購讓施樂感受到了威脅,如果施樂能直接將惠普收入囊中,就可以少了一個競爭對手。而如果施樂不收購惠普,以當前印表機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施樂和惠普說不定會兩敗俱傷。
而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市值不到惠普四分之一的施樂到底能不能拿出足夠的資金來面對惠普的「毒丸計劃」。你怎麼看呢?
註: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