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
今天我們
談談成長
1
前陣子微博有一個熱門話題:被父母家暴,你會原諒他們嗎?
起因是一個女生向大V投稿問,「被自己爸爸罵是賤貨、婊子,這種行為算過分嗎?還有一些肢體行為,比如掐脖子、打耳光,應該原諒他們嗎?」
下面有很多網友回復表示,妹子,你不是一個人。
有被家長痛罵加侮辱的:
??這些家長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做雞」這件事?
也有被打的:
還有一個回復,看得我直冒冷汗。我覺得都不能算「打」了,應該算謀殺未遂:
其實都不用這條微博提醒,我們大概也都記得,小時候是怎麼被家長花式教育的。
後來我還去問了周圍的朋友,發現大家小時候都被打過,只有輕重之分,沒有誰是例外。
基本上80、90後,沒挨過家長打的都應該算是稀有動物。
考試成績不好,先打你一頓再說。
老師說你亂搞男女關係,不管老師說得是真是假,先打你一頓再說,反正老師又不可能有錯。
和別的小孩子鬧矛盾,不管誰挑的事兒,先打你一頓再說,你說是別人打的你,「為什麼他只打你不打別人」。
不聽話,打;沒規矩,打;跟家長頂嘴,打。
不打就罵,揀那些最難聽的詞說,反正罵了你你也不敢回嘴,反正你是個小孩子,過兩年你就「忘了」。
我一個朋友,15歲的時候被老師告狀,說她和同桌早戀(其實她就是和同桌打鬧被老師抓住了),她爸揪著她的耳朵說她是賤貨,她媽在旁邊幫腔說她是婊子,「勾引男同學的騷貨」。
現在她28歲了,她還沒忘。
有時候想想,我們能身心完整地長大成人,沒精神失常、沒報復社會、沒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真的也挺不容易的。
雖然我們自己明白,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沒讓自己跑偏。
2
最近上了部電影,《狗十三》,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國孩子的「成長」史。
電影裡的女主叫李玩,因為是女生,所以當初名字是她爸「隨便起的」。
她13歲,是個普通的女孩子,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成績不算好也不算差,喜歡聽搖滾,喜歡晚上寫作業的時候,一邊聽歌一邊吃煮的泡麵。
因為和爸爸鬧矛盾,她爸為了道歉,送了她一條小狗,雖然她並不是很喜歡狗。
後來她和小狗慢慢建立了感情,愛好物理的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一隻小狗,一個13歲的少女,這就是片名「狗十三」的由來。
我是機緣巧合去看的這個片子,看之前什麼功課都沒做,結果看到後來,心裡越來越沉重。
太像了,李玩的成長過程,和大多數中國孩子都太像了。
李玩喜歡物理,小小年紀,最喜歡看的書是《時間簡史》,別的孩子想的是放學後怎麼偷著玩兒,她思考的是「世界上有沒有平行宇宙」。
但她爸不理解,她爸看到的是她嚴重偏科,所以當著老師的面罵她,讓他們把興趣小組從物理改成英語。
李玩一喝牛奶就吐,但她爺爺奶奶不信邪,只要有機會就勸她喝,畢竟牛奶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會有小孩喝不下。
然後看她接著吐。
李玩和小狗「愛因斯坦」兩相作伴,為了給「愛因斯坦」加營養,還專門買豬肝拌飯給它吃。
但有一天她爺爺去菜市場遛狗的時候,不小心把狗弄丟了,李玩幾次出去尋找,都沒找回來。
一開始大家還很緊張,後來除了李玩,也沒人在乎了。她開始叛逆,最後招來她爸一頓暴打,打得遍體鱗傷,哭得喘不上氣,打完她爸又抱著她道歉,說爸爸不好,但爸爸是愛你的。
13歲的女生,沒人在乎她的愛好,沒人在乎她的世界,沒人在乎她在乎的東西。
但每個人卻都希望,她能「聽話懂事」。
她爺爺弄丟了小狗,她爸和她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爺爺也不是故意的」。
被強行改了興趣小組,她爸和她說的話是「這也是為你好,你怎麼還不高興了呢」。
李玩自暴自棄地去喝酒,挨了頓打,但跟著她爸參加生意上的酒局,她爸卻主動讓她喝酒,討生意夥伴的開心。
片中李玩學英語,反覆提到一個詞,hypocrisy,「偽善」。
在孩子的眼裡,成人的世界就是充滿了偽善,明明是他們自己的意願,說成「是為你好」,明明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表現得好像求之不得,明明很多事都不懂,卻強行裝懂,還反過來說你「小孩子懂個屁」。
謊言堆積成真相,妥協偽裝成情商,懶惰修飾成灑脫,最後混成一劑毒藥,給「不成熟」的人,一口餵下去。
3
片子最後,李玩終於如她爸爸所願,「成長」了。
她可以強忍著難受喝下牛奶了。
她可以學好英語,拿出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了。
她可以在她爸爸的飯局上給他長臉了。
大人的說話不算話,她可以坦然面對了,大人的反覆無常,她可以一笑而過了,大人的責罵和傷害,她可以保持麻木了。
在街上偶遇了當初走失的「愛因斯坦」,她也沒有和撿到「愛因斯坦」的人撕逼,沒有把它領回家,因為她覺得,「愛因斯坦」跟著她不會好過,在別人的家裡,也許它會更幸福。
甚至在一次她爸爸的酒局上,一位她爸重要的生意夥伴特地給她點了份紅燒狗肉,「特色菜,叔叔專門給你點的」,她爸緊張地看著她,怕她翻臉,她卻大口吃下去了,吃完一笑,「謝謝叔叔」。
多通情達理、多懂事的孩子啊,就像長大了的我們。
李玩的成長過程,和我們是一樣的。扔掉個性吧,扔掉脾氣吧,扔掉你那些傷春悲秋的小孩子思想吧。
和世界保持一致,和周圍人保持一致,不聽話就挨罵,不服從就打到你服,直到我們變成了狗,不能露牙齒,只能搖尾巴。
在劇情的處理上,《狗十三》算是很溫和的,李玩的爸爸一直努力想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只是看上去完全不得要領,唯一一次動手,也是「忍無可忍」。
但《狗十三》之外,現實生活裡,比李玩還慘的孩子,要多少有多少。
4
8歲,你發揮失常,數學考了80分,挨了頓打。
10歲,你收集了很多動畫片的貼紙,被你媽扔進垃圾桶,說你不務正業。
12歲,你寫日記,上了鎖藏進抽屜深處,被爸媽把日記翻出來,鎖砸壞,看完之後撕成粉碎,扇了你一巴掌。
15歲,你在班上被同學欺負,你說你不想上學了,你爸揪著你的耳朵問你,你是不是想造反。
16歲,你愛上了畫畫,覺得自己將來可以做一個畫家,爸媽說畫畫耽誤學習,背著你給美術老師打電話,說不讓你再學了。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住身為家長的權威。
孩子想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希望你做什麼。
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覺得是錯的,那就算它是對的,也是錯的,而父母讓你做的事情,就算它是錯的,那也是對的。
反正最後你都會自己學會忍耐,學會逆來順受,學會成長。
反正最後你都會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你善良守序,你溫順懂事,你從不惹麻煩,也從不嘗試沒有百分百把握的事。
最後你成長得很好,你再向家長提小時候受的委屈,他們只會說,「幸虧小時候教育得當,不然你得變成什麼樣子!」
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了這部電影,希望你看不懂它,這說明,你的童年很棒。
沒有人逼著你放棄你喜歡的東西,沒有人用揠苗助長的方式逼著你「懂事」。
就像很多人說的,如果你看不懂這部電影,那你小時候得有多幸福啊。
但又希望你能看懂它,因為你可能已經身為人父人母,或者未來你可能也會有自己的孩子。
希望你能記得自己是怎麼被迫成長的,於是對你自己的孩子,少一些傷害。
- END -
多說一句
先聲明一下
今天的文不是廣告
是誠心誠意推薦這部電影
文中劇照都來自豆瓣電影
特此聲明
今天的互動留言
又來揭大家的傷疤了:
你第一次和父母鬧矛盾
是因為什麼?
想聽你們的故事
喜歡我請轉發
或者打賞
或者送我一顆小星星
點擊播放 GIF 0.0M
晚安~
煙波
暢銷書作者
已婚情感專家
懂愛,更懂你
新作《世界紛雜,要和對的人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