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7年形勢圖
聽說過元萬頃同學嗎?
對,就是那枚在唐高宗李治眼裡,
蠢到家且愛裝蛋的小呆萌。
01
這樁公案,發生於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的九月。
在進入正題前,先介紹一下大唐近鄰高句麗的局勢。
彼時,高句麗出了個好戰分子,名字有點繞:莫離支淵蓋蘇文。
莫離支,官名,相當於唐朝宰相兼兵部尚書。淵蓋蘇文走馬上任後,耍弄鐵腕,獨裁朝政,還動不動就撩騷四鄰,惹得大唐很不爽。
乾封元年,淵蓋蘇文掛了。
屍骨未寒,三個親兒子便擼胳膊挽袖子,罵吵吵為爭權掐紅了眼。
老大名叫泉男生,實在幹不過兩個弟弟泉男產和泉男建,便急慌慌向大唐求援。
唐高宗一聽,樂了,當即任命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水陸並進,東徵高句麗。
但說這日,身在作戰總指揮部的李勣,接到了率領水軍奔襲平壤的主將郭待封寫來的一封加急信。
啟開蠟封,只一眼,李勣便拍桌子爆了粗:
「麻蛋,軍情如此緊急,還裝啥狗屁文化人?等回來,勞資非砍了你的腦瓜子不可!」
李勣罵娘,並非小編瞎編,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是這麼寫的:總指揮要的是軍情。可郭待封轉回的信裡,真是一首詩。平心而論,郭待封身出名門,乃唐初名將郭孝恪次子,學問著實不差。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春闈,唐高宗駕臨考場,親自策試天下舉人。900人中僅取郭待封、張九齡等5人居上第,直接入職弘文館,拿到了大唐公務員編制。李勣本姓徐,徐世勣,《隋唐演義》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軍師徐茂公,就是他。大唐開張,因功被賜姓李,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腦瓜自也不白給。但這光景,戰事緊急,哪有閒心思賞詩論賦?而罵聲未落,咱們的小呆萌元萬頃便倒背著手出了場。雙方打得正熱鬧,還有心情給主帥寫詩?小郭腦袋也不缺弦啊,咋能幹這蠢事?「領導聽說過離合詩沒?」元同學搖頭晃腦,慢條斯理道來,「就是根據漢字結構,把一個字拆取一半,再與另一字的一半相拼,」原來,為最大限度發揮水陸齊頭並進的威力,郭待封率水軍出發不久,李勣便遣派運糧官馮師本,押運糧草趕去支援。左等右等,見物資遲遲不到位,郭待封急得直蹦高,只能向李勣告急求援。可是,在高句麗的地盤上,密探無孔不入,無縫不鑽。萬一讓他們截獲軍情,暴露虛實,然後來個圍而不打,餓也餓懵你!為保密起見,郭待封開動腦筋,賦詩一首,將缺糧現狀蘊含其中,然後八百裡加急,送往作戰總指揮部。萬幸,李勣身邊有個熟諳離合詩的元萬頃。不然,後果真難料想。很快,李勣再次調配糧草,連夜發運,及時紓解了郭待封的後顧之憂。「元秘書,厲害啊。」李勣拍拍小元同學的肩膀道,「本帥還有件大事,要交與你辦。」在古代,兩國或兩軍開戰,通常要發檄文昭告天下,表明我是正義一方,揍你是天經地義、替天行道等等。檄文寫的好,自然能把控輿情,鼓舞鬥志。從如今的網絡罵戰對噴,便可見一斑。你們要輔佐我攻打夏桀,我將重重賞賜你們;如果你們不聽話,我就弄死你們,把你們的老婆孩子都變成奴隸,絕不寬恕!再比如後來的駱賓王,為李勣的孫子徐敬業所作的《討武曌檄》: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武媚你個小婊砸,沒臉沒皮,跟人家爺倆胡搞亂來扯曖昧,汙七八糟不要臉…而李勣交與元萬頃辦的,就是創作這樣一篇討伐高句麗的檄文。要求嘛,口氣要狠,最好能嚇尿泉男建那廝。能得領導信任,元萬頃激動夠嗆,當即揮毫潑墨,歘歘開寫… 實言,在大唐詩詞圈裡,元萬頃名氣一般;但在文秘圈,卻是屈指可數的大筆桿子。乾封中,劉懿之、劉禕之、周思茂、元萬頃、範履冰,皆以文詞召入待詔,常於北門候進止,時號北門學士…上列諸人均為朝廷重臣,一代文宗。北門學士、一代文宗、朝廷重臣,且深得武則天青睞,由此可見元萬頃確實很有兩把刷子,「屬文敏速」,立等可取。所以,作《檄高句麗文》,也不過就是個玩兒。然而,元萬頃文思泉湧加激動過頭,一下子玩大了!萬頃作《檄高句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鴨綠津,唐兵不能渡。原來,元萬頃沒辜負領導信任,一氣呵成弄出篇10萬+,用詞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直接炸翻了朋友圈。只是非常遺憾,隨著王朝更迭,此篇檄文已經散佚,無法窺其全貌。但據史料記載,其中有嘲諷泉男建就是個軍事白痴,居然「不知守鴨綠之險」之語。尚未讀完便拍大腿叫好,並迅速調兵鴨綠江,嚴防死守,還不忘@李勣已知悉:這下好,本以為人家打仗沒帶腦子,想鄙視、嘲諷一番,哪料人家啥都懂,還格外謙虛,立即整改,直接導致大唐遠徵軍喪失絕佳進攻機會,數度受挫。就這樣,奉命撰寫檄文,卻因洩露軍機惹得唐高宗龍顏大怒的元萬頃,從此化身蠢萌和文人裝蛋的典範。隋煬帝楊廣打過三回,甚至舉百萬雄兵,結果均吃了虧;唐太宗李世民打過三回,沒贏;唐高宗也兩度東徵,照舊沒佔著便宜。究其原委,無非後勤跟不上,糧食難繼;或草枯水凍,天時不利。至於鴨綠江防線,壓根就不是事兒。而此次正值高句麗內訌,哥仨打亂套。所以本文開篇,唐高宗一接到求援就樂了:估計從總指揮李勣,到副總契苾何力、龐同善,再到薛仁貴等一幹威名赫赫的將領,心裡都沒啥底兒。沒底兒不怕,找個「背鍋俠」頂缸唄,別折損了咱們的名聲。於是乎,呆萌得有檔次、心機不在線的元萬頃便被高票推選為背鍋俠,一失嘴成千古恨。想想看,他只是個小小的秘書,卻要背起徵伐高句麗成敗的這口超級大黑鍋,真真可憐了他的小腰板。這倒讓人聯想到當下,為何只要冒出重大違規事件,倒黴的總是小員工和臨時工。再者,發布《檄高句麗文》這般國家社論級別的重要文章,沒有主管審核,籤字蓋章,他一個小秘書,就敢隨隨便便發出去?想要公道清白是吧?好,朕送你去個好地兒,慢慢討吧。就這樣,可憐的元萬頃同學,在英國公李勣、副總契苾何力等彈劾下,被唐高宗貶去了鳥不拉屎的荒僻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