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線上線下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長效機制、培育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提升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加強重點特殊人群心理援助服務。2020年,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圍繞這5項任務,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體系建設全覆蓋,促進市民身心健康。
■ 加強疫後心理疏導 建設文明健康平安武漢
2020年4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及增設試點的通知》,武漢市增補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武漢市著力加強疫後心理疏導工作,建設文明武漢、健康武漢、平安武漢,加快推進全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各項工作。
7月3日,《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6項任務開始進行:一是全面建設街道(鄉鎮)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普遍設立社區(村)社會工作服務站(心理諮詢室)。二是市屬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室),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中小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配備專(兼)職教師。三是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通過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或者以購買服務等形式,為單位職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四是精神衛生專科醫院開設心理門診實現100%全覆蓋;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心理門診達到40%以上。五是依託武漢市委黨校(武漢行政學院)、武漢社區幹部學院建設武漢市黨政幹部、社區(村)幹部心智拓展實訓室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六是起引領作用的社會心理服務專業機構和社會化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發展培養一批掌握基本心理諮詢技能的社會工作者(師)隊伍。
■ 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成率達50%以上
8月13日,「心理健康進社區」項目率先在礄口區啟動試點。項目資金由湖北省紅十字會捐贈,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逸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執行。項目整合轄區社會心理服務資源,成立由市精神心理專家、區心理專員、社工、心理諮詢師、家庭醫生、社區工作者等組成的社會心理服務小分隊,就近對社區有心理需求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發揮工作合力。
市民政局逐步實現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全覆蓋,推進社會工作項目、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在街道(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站)的全覆蓋。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104個,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成率達50%以上。
支持社會工作者在民政部門指導、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依託街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社區為陣地,為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屬、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家庭、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困難群體家庭、一線抗疫人員以及有服務需要的居民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建立「五社聯動」(即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公益慈善資源)機制、街道與社區聯動機制、部門與行業組織聯動機制,引入各類慈善資金、項目助力武漢市疫後重振,如民政部聯繫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支持「五社一心·愛滿江城」武漢市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落地35個社區,走訪服務近4000戶居民,為目標人群提供社會工作服務。
■ 288所學校進行集成化、專業化心理服務
市教育局建立「武漢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與服務平臺」,對全市288所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進行集成化、專業化心理服務。市教科院組織專家團隊,啟動《武漢市中小學幼兒園心理安全防範標準》研製工作,建立心理安全防範的理論架構。啟動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心理狀況監測,抽樣20000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狀況、心理適應能力測評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2023年武漢市中考科目,著力探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市教育局推動全市中小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中小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學校已建成心理輔導室867家。團市委依託「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積極整合各類社會資源,開展青少年心理疏導與危機幹預工作。
武漢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開展了30年,老師們用「育」與「預」將安全和幸福種進孩子心裡。江漢區2020年進行了《「心」分享「心」成長》心理健康優質課比賽。礄口區成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組,要求老師們上好每一堂課,走好每一段路。漢陽區開展「心理學+」專題培訓,提升德育幹部心理輔導勝任力。武昌區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探索研討活動,有實操、有評價、有指導。東西湖區心理健康教師培養有新舉措,跨校授課與影子培訓。新學期東湖高新區中小學心育工作有序開展,在團隊分工合作中開創工作新局面。江夏區中小學父母成長系列微課助力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新洲區開展了2020年高中心理健康優質課預賽活動。
■ 單位職工33%左右已享受心理關愛服務
建心理諮詢室,進行心理健康體檢、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問答……武漢市總工會廣泛開展「心靈護航·娘家人與您同在」職工心理關愛行動,推動職工心理服務網絡覆蓋,搭建職工心理服務共享平臺。明確了三大工作任務:一是構建四級(市、區、街、社區)職工心理服務平臺;二是建立職工心理服務隊伍;三是建立職工心理服務長效機制。
教育系統、公安系統,公交集團、武漢地鐵,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漢南區)、江岸區、漢陽區等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職工心理關愛活動。市總工會開展公交駕駛員心理關愛活動,對全市一線公交駕駛員、BRT站臺員工等提供心理關愛服務。武漢石化建立了職工服務中心職工心靈加油站,實施員工幫助計劃(EAP),幫助職工緩解因疫情產生的焦慮和壓力。漢陽區工會開通了職工心理健康諮詢專線,免費為職工解答心理疑惑,舉辦《壓力情境下社區工作者心理成長之路》專場心理輔導直播課程,5.38萬名網友觀看了直播並參與討論。東湖高新區光電子產業園總工會指導區域內各企業的職工心理諮詢室建設及活動開展。武漢高德紅外、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武鍋、富士康(武漢)科技園、武漢新芯等企業已建立了黨員職工談心室、心靈港灣、工作生活輔導區,通過線上線下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專家心理援助等多種形式為職工提供免費心理服務。
市總工會利用女職工流動課堂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聘請了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專家,開展職業壓力與心理調適、心理障礙識別、婚姻家庭問題處理等主題講座。今年以來,在市總工會開展的「你點我送」流動課堂活動中,已為基層女職工送去14場心理健康講座。
■ 建立三專體系規範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發展
為加強疫情期間和疫後心理疏導工作,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領導部署下,成立市心理援助和危機幹預工作領導小組,市領導多次召開工作調度會,各個部門針對本行業服務對象及職工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為做好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病亡者家屬等心理疏導工作,市衛健委提出建立「三專」心理服務體系,建立市、區、街道上下聯動的三級心理援助服務體系。指定市精神衛生中心、市武東醫院、市武昌醫院為市級心理援助技術指導單位,成立市心理專班,統籌負責「三專」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組織協調工作,定期對心理專員、心理專幹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解決心理專員、心理專幹轉介的心理問題個案。區級成立以區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或疾控中心)為主體的區級技術指導單位,設立區心理專員,負責轄區心理專幹的聯絡協調工作,定期對心理專幹開展工作指導,上報有關工作數據。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心理專幹,負責轄區群眾心理健康教育、重點人群篩查評估、一般心理支持。鼓勵各區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為心理專幹配備1-2名心理諮詢師或社會工作者,組成社會心理服務小分隊,為社區有心理需求的家庭和個體提供線上或線下心理服務。
武漢市以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為目標,持續推進社會心理服務在各部門、各區的落實落地,鼓勵各領域各行業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識。2021年,武漢市將成立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行業協會,協助政府部門對本地心理服務從業機構、人員等進行行業管理,有序規範心理服務行業從業行為、人員管理、收費標準、督導考評、檢查申訴等具體內容,促進行業組織規範發展,提升行業組織服務水平。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聯動市直有關部門及各區,開展心理健康「五進」(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進機關)服務,提供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