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文答辯開始 讓大學隨時在線
——記清華大學首次在線直播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並MOOC在線選課
記者 劉蔚如
6月5日,「學堂在線」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上,一門名為「清華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集錦」的課程上線了。在開放選課短短4天時間裡,有近千名「在線學生」選修了這門課程。這是一門獨特的課程,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都是清華大學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他們講述的是自己研究生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學位論文,而他們面對的則是自己的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成員們。沒錯,這門課程的內容就是他們的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圖為在線直播王鑫博士論文答辯。崔 凱 攝
在這門MOOC課程中第一個上線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王鑫的答辯視頻。5月27日下午,他的博士論文答辯第一次以在線直播的方式,呈現在清華師生面前。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中,數百人次在線觀看了這場答辯。
這一切得益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推動的一項創新舉措:從本學期始,研究生院聯合在線教育辦公室、清華電視臺、電教中心、信息化技術中心,從各院系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論文答辯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學位論文答辯進行網絡直播或錄播,這些視頻都將陸續在「學堂在線」MOOC平臺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集錦」課程中上線。觀眾們不僅可以在清華電視臺網站收看直播,還可以在「學堂在線」MOOC平臺隨時觀看視頻。
從5月27日至6月9日,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環境學院、計算機系、自動化系、航天航空學院、工程物理系、物理系、化學系、地學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經管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學院、社科學院等16個院系的31位研究生參與了論文答辯的在線直播或錄播。
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的兩位博士生都參加了論文答辯的直播。談起這種全新的嘗試,李亞棟說:「有人認為這種方式是對師生的不信任,但我認為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有利於倡導大家共同努力,抓好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在李亞棟看來,學位論文答辯的過程展示了學生對學術的理解和追求,需要學生有理有據、邏輯嚴密地講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對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訓練和發展都非常有益。
學位論文答辯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一環。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培養的課程環節所佔比重較小,其餘大量的環節都是在進行學術訓練,而學位論文是其中甚為重要的一項。以往,論文答辯的信息多是通過張貼海報的形式,感興趣的師生可以通過海報獲知答辯時間和地點,前去答辯現場觀看。今年,研究生院在校園網站上開闢了「論文答辯預告」的專欄,並建立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信息發布平臺」,把所有公開論文的答辯會信息在線公布,方便師生們獲知。而在線直播或錄播為師生們提供了一種更為便利的方式,不僅可以足不出戶地觀看答辯現場的實況,就算錯過了時間也沒關係,還可以在MOOC平臺上隨時、隨意地觀看答辯視頻。
經管學院的白重恩教授是王鑫的導師。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答辯的時候同學會對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清晰的講述,還有提問和回答的討論互動,這個過程對於其他同學也會有幫助。在線直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這一過程。」
的確,為了撰寫學位論文,學生們需要在長時間內對一個特定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楊斌認為,一篇合格的學術型研究生學位論文,大致應該滿足「文獻掌握全面、選題具有創新性、研究方法規範、所得結論有理論貢獻」等幾方面的要求,「這樣的一篇論文進行答辯,如果只有幾位答辯委員會成員能夠看到,目的只是看看是否達到授予學位的資格,會讓答辯過程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知識被浪費,學位論文答辯作為一個重要的培養環節的功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楊斌說。
正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學位論文答辯環節的育人作用,挖掘這些以往被忽視和浪費的隱藏在課堂之外的知識資源,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積極推動學位論文答辯的直播和MOOC在線選課。楊斌說:「在研究生教育中,我們絕不認為課程是知識傳遞和創造的最主要場合。相反,像論文答辯、小型研討會、小組討論會等充滿了交流和互動的場合,通常蘊含著更多的知識和創新。因此,我們把學位論文答辯搬到網上,讓它在線,正是重視它作為知識傳播、分享和累積的場合與機會的價值。」
搭建更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
雖然清華大學的學位論文答辯在線直播才剛剛起步,但不妨讓我們來暢想一下未來的某次答辯:在清華大學的教室裡,答辯的學生在講臺前做著陳述,他面前坐著的卻只有兩位答辯委員會成員,其他的答辯委員會成員分別在美國和歐洲,他們都是該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正通過視頻直播同步參與答辯,而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可以通過網絡觀看這場答辯。
其實,依靠現有技術手段,想要實現這樣一場答辯並不困難,然而,要真正搭建這樣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卻並非一日之功。在楊斌看來,研究生院推動的學位論文答辯在線直播和MOOC在線選課,正是在搭建更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研究生院在一開始就預估了推動這樣一種全新方式的難度,於是他們開始有針對性地從各院系申請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學生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出乎他們預料的是,大多數學生都對這種方式表示了認同和歡迎。
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吳成鋼是參與論文答辯視頻MOOC在線選課的學生中,第一個使用全英文答辯的學生,因為他的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有三位外國科學家。談到參與答辯錄播的原因,他說:「學位論文答辯是我好幾年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MOOC無疑為我提供了更大的、更廣闊的平臺來展示。」據悉,吳成鋼的學位論文答辯視頻還將在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手創辦的國際最流行的MOOC平臺——edX上線。
對於參與答辯的教師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的同行交流的平臺。梁君健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他參與了幾場碩士論文答辯的直播,他說:「這種方式很好,這樣我就可以和其他學校、機構的同行們分享學生答辯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討論對於學生作品的觀點和對學生培養的想法,在線直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和平臺。」
師生們的想法也正是楊斌的期待,他說:「任何人創造的知識成果,一定都希望能與更多的同行進行交流,得到更多人的點評。否則,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是整個學術共同體,甚至整個社會的損失。」因此,楊斌也期待著越來越多的師生願意以這種方式,共同搭建更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延伸學術的影響和魅力。
打造高知識含量的創新社群
作為學位論文答辯在線直播和答辯視頻MOOC在線選課這兩項創新舉措的提出者和重要推動者,楊斌一直強調,這只是一個開始。在他看來,在整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有太多環節的知識財富長期以來被忽略和浪費,比如各類講座、學術論壇、研討會,甚至課題組的討論會等,這些環節是非常寶貴的知識資源,應該得到重視和更加充分挖掘。而在線教育就是對這些知識資源加以充分挖掘利用的有效途徑。
「在線教育的本質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知識,二是社群。」楊斌說,「從論文答辯開始,我們希望能夠讓各種各樣的知識資源在線,讓所有人都可以方便地為社群貢獻知識,同時也能輕鬆地獲取和學習各種知識,並進行交流和討論,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把清華打造成為高知識含量的創新社群。」
當前,論文答辯的在線直播和答辯視頻MOOC在線選課還需要學校多個部門的配合,需要專業的設備和工作人員。而未來,楊斌期望能夠藉助更普通的設備和工具,通過更簡易的方法實現知識的在線、分享和創造。「在線與離線、線上與線下的完全融合,才是未來在線教育更為自然而然的模式。只有大家從技術上能夠輕鬆便捷地實現在線學習和交流,從文化上接受在線學習和交流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才能真正地打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楊斌說,「即使是課程教學,在線教育也不該把它作為一個知識單向傳播的過程,這不僅僅是說在線教育應該增加而非減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是說在線教育的課程教學,也應該是個知識創造的過程,或者所有『學習社區』成員聯合創造新知識的過程,這才是2.0的在線課堂的本質和應有之義。」
大學本就是一個高知識含量的社群,在線教育的發展使得在這個社群裡,知識的傳播、分享和創造都有了全新的方式和途徑。我們期待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師生加入,從論文答辯開始,讓大學隨時在線。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編輯:蕾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