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是一個命題作文,但是導演把這道題回答得很好。這部電影創作的初衷是為了紀念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那還是2011年的時候。2012年電影完成,因為後期工程量大,反覆補戲重拍,一直延後,今年才得以上映。
大家都知道清華是名牌大學,是老牌名校,但是到底有多牛,又一時說不上來。其實,一個學校到底好不好,看他培養的人才就可以了。清華百年校慶特刊的封面,就把清華那些有名校友的頭像列在一起,大家可以看看。
如果大家對這些大師不太熟悉,可以去查查領導人中有多少來自清華大學,也會覺得震撼的。
要拍這樣一部紀念電影,有很多角度,但是如果從正面來表現這個學校的豐功偉績,其實是不討好的,一旦太主旋律就不好看了。所以,最好的角度就是表現那些當年正在清華上學的人,他們的青春是如何度過的,這所學校給了他們什麼影響,他們又是如何回報國家和社會的。
也就是說,要拍一部跨時代的史詩級別的青春片。這個任務最後落到了導演李芳芳的頭上。她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是李安的師妹,曾經拍過青春電視劇《十七歲不哭》,上映十年,李晨和郝蕾就在其中扮演過角色。之後,她還拍了電影《80後》,對青年人群體還是比較了解的。
《無問西東》這部電影表達的就是在四個不同時代,四個不同清華學子的人生選擇故事。吳嶺瀾的選擇是學文還是學理,其實就是遵從內心還是跟大流的問題。沈光耀的選擇是家庭還是國家,最後從軍,為國獻身。陳鵬的選擇是事業和愛情,最後為了事業,犧牲了愛情。張果果的選擇是追求成功還是回歸良知,最後為了良知,救助四胞胎。
電影這樣做,是想以小見大,從小人物的身上折射出大時代的洪流,窺探整個民族進步過程中,個人的選擇的作用,更能代表清華學子的擔當精神。最後,電影又通過彩蛋的方式,一一介紹那些清華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大師,對其進行致敬。
電影的名字,來源於清華校歌中的一句話:「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也就是不要管朝西還是朝東,只要做出不愧於內心的選擇,都是美好的。
這部電影如果講故事,講情結,請藝術手法,說實話,並不見得有多高明。然而,為何要給他這麼高的分數呢?在於它探求的問題,在於它的探索性的答案,與它所想定的觀眾群體,是天然契合的,是彼此心領神會的,是完美交融的。
為了防止劇透,我把這個電影總結為三個半知識分子的故事,給出一個中國式或者(結合電影拍攝目的來看的話)「清華式」的答案。
三個半故事前後看起來有藕斷絲連的關係,實際上都沒有強聯繫。但是,精神意蘊是一直的。從1920年代某個清華實科學生被老師勸告轉系,到1930年代另一個學生違母志投軍,再到1960年代三個清華人的愛恨悲劇,再到現代一個清華人在職場中的勾心鬥角。如果連貫起來看,這部影片實際上在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優秀的知識分子,智識精英,該怎樣去安放自己的靈魂,尋找自己的價值?思索自己的內心?
最初,那個轉系的學生在長時間思索和偶遇之後,選擇了聽從內心,成為一代大師。這種糾結,是個人層面的糾結,是每個知識分子在思考自己價值追求時都首先會遇到的糾結。這位大師的選擇,是回歸真我。
稍後,在炮火隆隆中,這樣的選擇還有麼?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書桌。沒有了。第二個清華人意欲從軍,然而母志難違。所以強顏讀書。可是,炮火之下,哪裡有個人生活的幸福?如果拿過來對比轉系前輩的糾結,炮火之下的知識人幾乎毫無選擇。於是他違背母命,投戎從軍。這裡也有真我,那就是國家的需要。在家國的需要中,他實現了真正的自我。
然而,這部電影精彩之處就在於,敘述並不就此打住,否則就與主旋律電影完全一樣了。在1960年代,三個清華人終於可以安枕學習了吧,終於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生活了吧,可是內亂開始了。人性的醜惡淋漓盡致地展露。布爾喬亞式的生活,哪裡容得下呢?在宏大的政治敘事中,小市民般的自我和小資兮兮的情愛,就是一齣悲劇。在整個時代的悲劇中,三個清華人成了全體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縮影。知識分子啊,智識精英啊,在這樣的動蕩與宏大的建構中,那還有自己的真我呢?除了來自人性的溫情之外。
最後,是到了當下。外戰沒有了,內亂也沒有了,然而,職場鬥爭卻無處不在,人心揣度卻無處不在。知識分子的單純的生活哪裡有呢?終究還是沒有。可是,這種沒有是果然沒有,還是自己不相信有,於是以最壞的惡意去推測世人,甚至直接參與到世人的惡意中去?這是知識分子、出類拔萃者必須要面對的尖銳問題。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看來,電影借清華老校長之口,給出的答案是追隨自己內心的真實,這同樣從泰戈爾的口中傳出,並在轉系人,投戎人,60年代人和職場人四代人身上一脈相承。優秀的知識精英,對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對他自己而言,靈魂該怎樣安放?信仰向何處找尋?價值該怎樣求索?電影沒有指出一個明確的具體的道路,因為對於優秀的智識人而言,在任何一條道路上都是可以做到最優秀的,然而關鍵是如何做到。清華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中國所有的智識精英,身上彰顯的就是那種追求真我的意境,或曰追求inner peace 的意境。只要有了這樣的意境,有了這樣的堅守,無論是影響國家號召支邊援疆,還是聽從家人的建議修身齊家,還是追尋先輩的足跡砥礪品性發揚學問,都可以做到一流,所以,「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就是電影給出的解答。當然,這個解答依舊是探索性的。這裡無關政治正確。因為在智識精英那裡,沒有所謂的一成不變的政治正確。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部真正獻給出類拔萃者的文藝作品,真正願意並邀請它所矚目的觀眾一起來思考本質性問題的作品。如果把清華人的背景刪掉,換成其他任何領域的精英,這部電影的命題依然成立,思想依然卓越。在個人、在家國、在社會、在內心,在這麼多層次,這麼多相互衝突的層面上,有著思想獨立的知識精英們該怎樣處理這種衝突,這不僅僅是電影討論的問題,也是我們所有人都要或者已經在並且將來也永遠會嚴肅對待、認真考慮的問題。
而這部電影的討論和他提供的探索性的解答,無論是問題本身,還是答案本身,都已經與他所矚目的電影觀眾一道,相互契合,彼此心領神會。智識精英的精神領域,大率如此,大率如此!
對於觀眾來說,看這樣一部電影,不只是對清華大學心生羨慕,而是會對自我的青春選擇產生認同感,人生也仿佛有了光芒。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清華的電影,而是關於所有年輕人的電影。
最後,投資這部電影的老闆是北大畢業的,而今年是北大建校120周年,不知道會不會也要拍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