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者風採】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軍旗
動車疾駛在高寒地區,在無電區靠什麼應急供電?由河南新太行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110V備用電源經過地面模擬測試,剛剛完成樣件,正在進行技術審查。「一列動車組需裝336隻電池,壽命12年沒問題,『中國造』有望替代進口貨。」7月5日,留學歸國人員、新太行電源董事長程迪興奮地告訴記者。
位於河南新鄉牧野區的河南新太行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七五五廠),是我國「一五」期間興建的第一個研製和生產各類鹼性蓄電池的企業。60多年來,企業始終踐行使命,敢與國際巨頭較量,諸多關鍵技術走在了前列。中國第一塊可充電電池誕生於此,翱翔藍天的大運飛機、殲擊機,深海探秘的蛟龍號,高速奔跑的列車……處處都有新太行電源的力量。
新鄉北依巍巍太行,激勵著這裡的人們勇攀科技高峰。然而,國際競爭激烈,今年又遇上疫情,新太行電源如何服務保障好國家重大工程、最大程度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疫情有不利影響,但也賦予新機遇。我們搶抓『新基建』機遇,不斷增強服務國家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本領,力爭在國際上掌握更多新能源電池系統製造的話語權。」程迪說。
「過去我們生產電池,很多人覺得很自豪,但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程迪說,現在要向新能源系統集成不斷邁進,不能走在「紅海市場」拼價格的老模式,要在高端領域比質量,「要做就做高新技術,要做就做行業領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新太行電源全面發力,攻下高寒動車組電池的關鍵技術,又不斷升級混動機車技術。
混動機車裝載12.6萬隻動力電池,產生1.5兆瓦時的功率,相當於6臺大巴車,成為全球最大功率的動車。但在過去,組裝一車電池需要60名工人連續工作半個多月。顯然,人工的速度滿足不了動車奔跑的需要。
客戶著急,程迪更急。今年4月,他組建30人技術團隊,寧可掉幾斤肉,也要攻下這個「卡脖子」技術。他們研發新的模具,改造生產線,最終以智能化堆疊標準模組實現了一天裝一臺車的目標,效率大大提升。
復工復產以來,新太行電源訂單量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還拿下某央企的全年供貨單,同時積極布局「新基建」領域。「我們加油幹,努力為更多的國家工程助一把力。」程迪表示。
「企業拼力幹,我們就要做好保障。」新鄉市牧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國家(新鄉)化學與物理電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李佔賓表示,6月,該區為新太行電源爭取147萬元穩崗援企資金,還在不動產登記、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服務。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9日 05版)
[ 責編:張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