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醫生將聽診器變助聽器問老爺爺病情,網友熱議:大冷天,就喜歡看...

2020-12-14 虎撲網

虎撲12月5日訊 近日,西安一醫生將聽診器變助聽器問老爺爺病情。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

詳細視頻戳我>>

【細節上的關懷!#醫生將聽診器變助聽器問老爺爺病情#】近日,西安醫生馬璇用聽診器和83歲有點耳背的老爺爺對話的視頻溫暖了很多人。馬璇說,患者聽不清自己說話,「讓他戴著聽診器,然後我對著聽筒說話」,相當於把聲音放大了。「這其實就是臨床工作的日常,大家都會這麼做。

原文連結:西安醫生將聽診器變助聽器問老爺爺病情

(編輯:姚凡)

相關焦點

  • 5G無線聽診設備助醫生實時判斷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發展
    記者24日獲悉,一款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聯合研發的最新設備——「5G無線聽診器」在雷神山醫院付諸使用。   這款設備體積小、易消毒,能持續採集聽診音,除了聽呼吸音外,還能用於聽心音、判斷鼻飼胃管位置等,幫助醫護人員實時判斷患者病情發展。
  • 醫學診斷小靈通——聽診器
    其中聽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聽診器。聽診的概念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經形成,醫生可將耳朵直接貼近病人胸廓診察心肺聲音以此進行診斷。這個診斷方法也一直沿用到了19世紀初。 最初的聽診器設計圖 經過多次的試驗,在多種材質中,雷內克醫生最終通過改進位成了長約30釐米的中空直管,兩端各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這就是最初的簡易聽診器
  • 無線電子聽診器 防霧護目鏡……黑科技助力戰疫
    「這款無線電子聽診器非常實用,隔著防護服也能聽診,效果比普通聽診器還要好。」「防霧效果真心不錯,密閉性也很好,感覺眼前明亮了好多。」穿著隔離服不方便為病人聽診怎麼辦?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出現水霧怎麼辦?一整天在防護裝備下工作喝不上水怎麼辦?……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些平時看起來不算事兒的問題對一線抗疫醫護人員來說可是不得不解決的大事兒。
  • 市一雷神山醫療隊率先使用5G無線聽診設備,持續採集聽診音幫助判斷...
    為了時刻監測雷神山駐地艙內患者病情變化,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雷神山醫療隊用上了一款由醫院心內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聯合研發的最新設備——「5G無線聽診器」。這款設備體積小、易消毒,能持續採集聽診音,除了聽呼吸音外,還能用於聽心音、判斷鼻飼胃管位置等,幫助醫護人員實時判斷患者病情發展。醫療隊還可通過醫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遠程會診平臺,將數據實時傳輸到後方,實現遠程會診。
  • 用聽診器聽出了大病
    然而有一次,記得是在大三的暑假,我卻用我的聽診器聽出了大病。他是我小學同學,初中畢業後在家務農,一身好勞力,挑兩百多斤的農家肥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半年前開始出現下肢浮腫,甚至爬個十幾米高的陡坡都心慌。當地幾個醫生看過後診斷「水急黃腫」,說是肝臟的毛病,一直吃中藥,但情況沒有好轉。他的媽媽特地請我去給他檢查檢查。我拿著聽診器到了他家。
  • 聽診器變助聽器 昨天你也被這條抖音刷屏了嗎?
    昨天,一條護士用聽診器當「臨時助聽器」,為一位耳背老奶奶講解用藥方法的抖音視頻在網上熱傳,截至記者發稿時,已有近93.7萬次的點擊量,4.1萬個贊。記者採訪了解到,這條視頻是前天(19日)拍攝的,視頻中的老奶奶是住在醫院的79歲老人,有點耳背,用聽診器說話的是護士黃豔,拍攝者是另一位護士蔣夢婷。
  • 為什麼現在很少看見醫生用聽診器了?不用聽診器醫生咋聽診?
    聽診器我們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在去醫院的時候會看到很多的醫生會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小的時候會感覺醫生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非常的帥氣。在很多人心中,提到醫生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穿白大褂,打著聽診器的形象。但是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感覺很少見到醫生用聽診器了,難道聽診器被淘汰了?
  • 怎樣用聽診器查漏水 漏水修補技巧
    我們在平時居住房子的時候要勤檢查有沒有漏水的地方,一旦漏水了的話,不僅我們家不能住樓下也不能住人,所以,一定要勤檢查一些,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修補就可以,那麼需要大家提前看一下,怎樣用聽診器查漏水的方法是什麼,其次,我們還要了解一下漏水修補的技巧都有哪些。
  • 小小聽診器將對診斷起大作用,同濟醫院新冠人工智慧分級診斷研究獲...
    曾和松教授說,聽診檢查是醫生的必修課,操作簡單,一支聽診器,室內溫暖安靜,患者配合,或坐或躺,醫生即可完成檢查。現今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傳播性強、致死性高,新冠肺炎的快速鑑別和實時、遠程診斷極為重要。曾和松教授團隊立即開展了以「基於心肺聽診的新冠肺炎人工智慧分級診斷研究」,此研究是全國乃至全球率先對於新冠肺炎進行心肺音聽診記錄並進行智能診斷的研究,即「聽見」新冠肺炎。
  • HD Medical推數碼聽診器 可自動發現心臟雜音
    原標題:HD Medical推數碼聽診器 可自動發現心臟雜音   內科醫生能夠通過聽診器和耳朵判斷病人的心臟狀況已非新鮮事。然而,僅憑聽診器,像心臟雜音這樣的細微問題會不會被忽略掉?據美國科技博客Gizmodo報導,HD Medical公司推出了一款數碼聽診器,能夠有效幫助醫生發現心臟問題。  這款名為ViScope MD的數碼聽診器在普通聽診器的基礎上加入了音頻濾波器、讀數器以及心臟雜音自動探測功能。通過使用數碼聽診器,醫生聽到的內容變得更加清晰,從而保證不漏過任何一個細節。
  • 聽診入門就看這篇
    聽診小竅門:體位:坐位(或者臥位)聽診順序:一般由肺尖開始,自上而下,由前胸到側胸、背部。具體來講就是:前胸壁沿腋前線、鎖骨中線聽診;側胸壁沿腋中線、腋後線聽診;背部沿肩胛線聽診。相關閱讀肺部聽診基礎1816年 Rene Laennec 發明聽診器近期出現的計算機輔助的聲音記錄及分析系統使得我們對於肺部聽診的理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臨床意義更為明確。
  • 女子看病遭亂摸非禮 男友帶人打醫生[圖]
    「經治療,病情稍微好轉,但仍未痊癒,所以再次到社康中心求診」,小陳說,前日晚上8時許,她仍感到頭昏、嘔吐、腹痛,當班郭醫生為她看病,問病情時,她就感覺郭醫生問得奇怪,郭醫生不但問她月經有沒有來,而且問她有沒有男友,有沒有和男友住在一起。
  • 廣東工業大學研製出「智能數字聽診器」,築起醫護隔離牆
    廣東工業大學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心電黨小組帶頭人謝勝利表示,抗疫一線的醫生因身穿防護服無法使用傳統聽診器對病人心肺聽診,此外,為防止交叉感染即使普通發熱門診也需要及時更換聽診器實現一人一器,因此急需研製疫情環境下的醫用聽診器支援前方。
  • 有螺旋CT,聽診器該淘汰啦?消化科醫生憑聽診器揪出5.2cm肺癌
    有句話說得很對:最希望病人康復的就是醫生。今天分享一個5.2cm的肺癌,是被一位基本功很牛氣的消化科醫生發現的,憑一個聽診器。作為影像科醫生,豪大夫當年也被內科老師抓著訓練了好久聽診器使用,反覆聽診各種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的錄音,豪大夫沒有聽力方面的天賦,分辨不出雜音的細微差別,一直沒考過滿分……不過每個醫院都有牛人!
  • 刷屏心內科醫生的朋友圈!599名醫生排隊聽診,創金氏世界紀錄
    11月15日下午,在心內科醫生的朋友圈裡,幾張照片刷屏了——原來是一群「白大褂」在聽診。再一細看,發現這是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等聯合舉行的挑戰「最長的聽診隊列」金氏世界紀錄的現場。醫生在人們印象裡都很嚴肅,但這麼「好玩」的場景竟然是在今天中午在武漢舉行的揚子江心臟論壇上出現的——59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心血管醫生做了一件不涉及專業內容但出人意料的事:他們每個人都穿著白大衣,拿著聽診器,連成隊列進行心臟聽診
  • 耳機水好深,聽歌成「坐診」——聽診器效應是個啥?
    單看聽診器這個詞彙,大家難免會想到醫生脖子上佩戴的醫用聽診器,雖說我們這裡說的和醫生的那個聽診器不是一回事,但它們之間還真有一些相似之處。大家如果佩戴過聽診器的話,都知道其不管是觸碰到什麼地方耳邊都會傳來「沙沙」的聲音,而且聲音大點的時候耳朵會很不舒服,而這就是聽診器效應。
  • 【暖心】天涼了,醫生的這個「小動作」有點暖
    【暖心】天涼了,醫生的這個「小動作」有點暖 2020-10-19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盤點聽診常見的 9 大誤區!
    在此特盤點臨床聽診的常見 9 大誤區,供大家參考! 誤區 1:聽診方法不正確 聽診應該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需要充分暴露聽診部位,切忌隔著衣服聽診,囑患者微微張口做平靜呼吸,必要時需做深呼吸或咳嗽。
  • 臨床聽診九大誤區!看看你都踩了哪些「坑」
    誤區 1:聽診方法不正確聽診應該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需要充分暴露聽診部位,切忌隔著衣服聽診,囑患者微微張口做平靜呼吸,必要時需做深呼吸或咳嗽。肺部聽診應從肺尖開始、自上而下、由前向後逐肋聽診。前胸沿著鎖骨中線和腋前線,側胸沿著腋中線和腋後線,背部沿著肩胛間區和肩胛下線進行聽診。
  • 買個助聽器,講究這麼多
    適時佩戴助聽器是非常重要的:助聽器不僅可以保護老人現有的聽力和言語識別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耳鳴症狀。助聽器是什麼助聽器相當於一個聲音放大器,它通過採集聲音將其轉化為電信號,並過濾掉噪聲信號後,經放大器把電信號加以放大,以最小的失真將聲音傳遞到耳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