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海洋文明史,告訴我們什麼

2021-02-07 氣象學家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偉大的帝國,沒落又崛起。當下,中美博弈、中印爭端和南海問題常常引發我的思考。作為一個海洋專業的學生,回顧世界文明史,從海洋的角度,能夠得出什麼結論?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預言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回看上下5000年海洋文明史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生存與繁榮


早期歷史


公元前814年

迦太基城建立

地中海的商業貿易蓬勃繁榮

在 500 多年的時間裡

腓尼基和希臘的水手建造了眾多港口

其中許多港口在將近三千年之後

仍發揮著貿易中心的作用

他們最早建造用於作戰的船隻並提出海戰戰略

最早建立複雜的港口以開展商品貿易

最早在地中海以外的水域進行有組織的探險


公元前3世紀 古羅馬崛起

與之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

三次布匿戰爭

迦太基滅亡


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是活躍在地中海西岸的航海強國,商業貿易發達,領土一度覆蓋了非洲北部與西班牙南部地區。羅馬在向地中海擴張時,遭到這個海上強敵的阻撓,雙方為爭奪地中海霸權,展開將近一個世紀的激戰,即三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7年

羅馬帝國建立,疆域之廣

羅馬人稱地中海為「我們的海」


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

西方古典時代的製圖學也迎來了一段盛世

位於埃及北部沿海的亞歷山大港見證了這一段輝煌的歷史


公元150年左右

克勞狄烏斯·託勒密

一位集大成者讓古典時期的製圖學登峰造極

雖然他繪製出的世界地圖

存在一定局限性

卻代表了人類認識地球過程中

一次裡程碑的嘗試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中海權力的興衰


託勒密世界地圖的復原圖,由Bunbary於19世紀復原     圖源:澎湃新聞和從前的世界地圖相比,託勒密的世界地圖覆蓋了更為廣闊的區域:東到「賽裡扎」(Serica)和「秦尼」(Sine),都指「中國」;南至坦尚尼亞;西至大西洋;北至北極圈。



中世紀


公元415年

世界知識中心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毀

公元475年羅馬帝國衰落

阿拉伯人成為地中海霸主

他們利用季風和洋流的知識

建立了連接西達非洲東至東南亞的貿易通道


全球的季風在冬季和夏季之間都會發生改變,但是沒有哪個地區的季風比印度洋和東亞、東南亞的季風變化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

得益於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

積極探索了大西洋

在冰島、格陵蘭島及紐芬蘭島建立殖民地


圖源:《海洋學導論》



1177年耶穌升天節

威尼斯總督將一枚戒指扔進亞得裡亞海

宣誓:大海,我們宣布與你結婚

並真正永久佔有你 

中世紀的威尼斯在地中海貿易中處於壟斷地位,它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在世界各大洲廣泛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威尼斯壟斷了東西方貿易,成為東方商品進入西方世界後最著名的貿易集散地。



1405-1433年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

促進了亞非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但之後中國卻放棄了對海洋的探索



歐洲人的大發現


公元1453年

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在地中海大決戰

蘇丹穆罕穆德二世帶領大軍佔領了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國徵服了東羅馬帝國

並從此扼住歐亞大陸的交通咽喉


在葡萄牙亨利王子(1392-1460)的支持下

葡萄牙通過航海開闢了海上貿易路線

1487年,迪亞士首次繞過了非洲好望角

1498年,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牴達印度


同時,西班牙君主向探險家哥倫布提供了資助

1492年,哥倫布自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

目的地本應是東印度群島

卻實際到達加勒比群島

人們普遍認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但他並未真正登上北美大陸


儘管如此

他的經歷仍然激勵著後繼者去發現新世界

直至1513年

西班牙冒險家巴爾沃亞才橫穿美洲大陸

第一次看到了太平洋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

在抵達馬裡亞納群島之前的99天

沒有遇到一場風暴

麥哲倫將這片海洋命名為太平洋

經過兩年

死裡逃生僅剩的一隻船隊才回到西班牙

而麥哲倫則死於菲律賓群島


1571年

奧斯曼帝國的強大海軍艦隊與

西班牙帝國、羅馬教廷和威尼斯共和國的

神聖同盟艦隊

在勒班陀決一死戰,以失敗告終

宣告了海戰新時代的到來


圖源:維基百科

《勒班陀戰役》,H·萊特,倫敦格林尼治國家航海博物館



當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航線取代昔日繁榮的地中海貿易路線,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國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後,便開始佔領殖民地,進行原料的搶奪,再輸入歐洲賺取豐厚利潤。由於對奴隸的需求日益擴大,英、荷等歐洲國家在此時期從事奴隸貿易,史稱黑三角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後,葡萄牙、西班牙向外拓展海上貿易。來自兩國的商船隊裝載鹽、酒、布匹前往非洲換成奴隸,然後穿過大西洋到達美洲,把奴隸換成蔗糖、菸草和黃金,最後返回歐洲。這條航線大致成三角形狀,由於以販賣黑人奴隸為主,因而被稱為「黑三角貿易」


為了從南美和印加獲得更多黃金,西班牙籌劃了更多航行。同時,英國和荷蘭使用機動性更小的船隻從西班牙笨重的大船上搶奪黃金,由此引發了更多的海上衝突。公元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標誌著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終結。一定程度上由於控制了海洋,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且這種霸主地位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初。

遠洋科學的開端


在1768-1779年期間

詹姆斯.庫克船長三次科考航行

駕駛「奮勇號」、「決心號」和「冒險號」

他確定了太平洋的輪廓

是穿越南極圈的第一人

還發現了船員患壞血病的原因是缺乏維C

1872年-1876年

英國軍艦挑戰者號

實施了一次科學考察活動

完成了對全球海洋的生物、化學和物理性質的系統研究

為海洋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近代海洋與海洋學


南海諸島及其海域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但鴉片戰爭失敗後,根據1841年清政府籤訂的《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1885年和1886年根據中法和中英條約,越南和緬甸分別淪為法、英殖民地。至此,南海沿岸政治地圖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不再是南海沿岸諸國的宗主國和強大國家,反而成為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企圖瓜分的對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列強開始謀奪中國南海諸島,由此帶來了中國南海諸島及其海域主權歸屬的爭端。自20世紀70年代起,圍繞中國南海島礁的主權歸屬及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形成了6國7方的爭端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探測潛艇的需求使世界各國海軍大大推動了對海洋的研究。這促使許多美國大學建立了海洋學系,包括俄勒岡州立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邁阿密大學和羅德島大學等和一些國家層面的海洋研究機構。



尾言


所以,建設海洋強國,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我們年輕一代的使命和擔當,任重而道遠。


PS:突然發覺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遂想起了很久之前的閱讀筆記。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整理校正,對於一些部分史料有所疏漏,海洋文明史和科學史交織在一起,也沒有深刻的探討分析。推薦幾本書給對海洋文明史感興趣的讀者。


相關焦點

  • 琉球群島的海洋紀念碑,人類文明史之前的文明,我們錯過了什麼
    琉球群島的海洋遺蹟在人類文明史之前就已經高度文明了,我們錯過了什麼,19世紀以來,科學界掀起了一股考古熱潮,各種地下化石和古代遺蹟被發現,作為地球和人類歷史進程的參考對象,地球誕生於45億年前,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科學家無法解釋所有時間段的真實歷史,寒武紀有大量的活著的動物,進化無法解釋這些生物從何而來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成果發布——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以考古調查和發掘實例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個長3.5公裡、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他表示,經考古勘測,該遺址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城址總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
  • 預告丨五千年中華文明何處尋?考古給你答案
    延伸歷史軸線用考古書寫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考古學最大的意義之一在於「補史」,用地層中發掘到的物質文化,去書寫文獻記載之外的另一半文明史。《尋找古老的中國》節目錄製現場這四個考古項目均為近年來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時間上相近,距今約四五千年前,是中華文明進入國家形態的關鍵階段,區域上涵蓋了黃河中遊與長江中下遊,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核心區域。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是一座距今約4300—3800年的史前都邑性城址。目前已知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構成,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本期節目中,康震老師為觀眾講解了良渚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二十萬斤水稻、若干條堤壩、大量的玉器等,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做了最強大的注釋。而胡阿祥老師則臨時出題,考驗選手對良渚遺址的所在地杭州餘杭區的理解。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整本書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不知不覺間增進了知識,同時也忍不住遐想,尤其是遠古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憑藉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牆遺址、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數以千計象徵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向世人呈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講的是我國的文明史有五千多年,最早從皇帝、炎帝開始,之後經歷夏商周等朝代,才走到今天。但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說法是被許多學者所不接受的,畢竟僅僅從文字記載來看是不夠的,要論真正的歷史,就必須有物證出土。
  • 四年時間打造13.5米「牆書」,央美教授用一張紙對比中外五千年文明
    一張紙,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麼?由央美教授王其鈞編寫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正是這樣一冊別具特色、信息量龐大的圖文歷史書。從史前文明時期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近代世界,該書通過巧妙的時空融合與結構設計,帶領讀者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
  • 有趣的歷史入門讀物——《聯想歷史五千年》
    翻開《聯想歷史五千年》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些穿越古今的詞彙,它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也讓讀者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那些今天仍在沿用的名詞、物品和習俗的歷史淵源。一本書講完中國史、一本書講完世界史,而且要做到完整、準確、有深度已經不易,想要做到深入淺出、新鮮有趣就更加困難。
  • 「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探訪解析視頻版面世
    「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探訪解析視頻版面世商丘師範學院傳媒學院歷時三年拍攝製作的「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這是繼三年前商丘日報推出「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探訪解析報導並結集出版同名圖書之後,「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文化旅遊品牌再添視頻版「簡明讀本」。當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專題片的拍攝歷程及後續推介工作。
  • 「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八集專題片正式發布
    2017年,商丘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城市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叫響「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文化旅遊品牌,推動以文化為中心的全域旅遊跨越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展示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充分展現商丘五千年波瀾壯闊、文脈不斷的歷史畫卷,展現商丘重要的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和城市風貌,宣傳商丘新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出彩篇章,2017年3月,商丘市委宣傳部、商丘師範學院、商丘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大型全媒體探訪聚焦活動。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中國之始,困擾了中國學術界近百年。 【距今5500年到3500年之間,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何探源? 「考古學揭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燦爛成就,讓國人增強文化自信。探源工程做了15年,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我們的研究,中華5000多年文明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 王巍說。
  • 賴國棟讀《法國文明史》︱「文約而事豐」的文明史
    如果說他們在將法國描繪成一部「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文化和飲食水平」改進的歷史之外,還有什麼共同點的話,以經濟社會視角為基礎討論這一千多年法國人的「意識」「思想和行為方式」是他們的重心(72頁及以下各處)。「思想」「意識」「習俗」「集體心理」時時閃現在全書各個章節。
  • 李劍鳴 | 文明的概念與文明史研究
    二、文明史題材的選擇性同「文明」的定義直接相關的另一個問題,乃是如何看待文明史的題材。文明史要成為一個邊界明晰、特徵顯著的研究領域,首先要有自己的題材資源。可是,「文明」在概念上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勢必給對文明史題材的界定帶來許多的困難。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the most concrete testimony of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從1949年到2010年,在這60年裡,中國經歷了許許多多艱難險阻,但都挺了過來。中國在這60年裡一點點成長、一點點強壯!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 餘姚井頭山史前文明遺址發現,證明我大中華文明何止上下五千年!
    說到中華文明史,國人都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視黃帝為「華夏始祖」。近代學術界推測黃帝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顯然不是,近些年長江流域的考古發現,給了我們更多的驚喜!證明我們中華文明史不止上下五千年,且有不同起源之處。就在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井頭山史前貝丘遺址與公眾見面。經專業測定,井頭山遺址的斷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
  • 作為科學史的文明史
    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薩頓是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傑出奠基者和一代巨匠,他的著作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經典,而且因為他告訴了我們如何正確理解科學史以及科學史對於溝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重大作用。」 這種抬舉顯然是過分誇張了,薩頓在科學史學科建制方面的奠基地位不容置疑,然而就編史方法而言,薩頓既不是一個開創者,也不是一個集大成者。
  • 夏朝距今只有4000年,為什麼我們說5000年中華文明史?
    算上商朝距今的3600年,中華文明史的時間超過了5600年。他在17世紀撰寫的《中國上古史》中,將中華文明史的開端追溯到伏羲氏,並考證伏羲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這本書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塑造了歐洲人對中國上古歷史的最初印象。民國時期,在孫中山、章太炎、郭沫若和胡適等的支持和宣傳下,社會各界普遍接受了這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