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打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
但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想法
如果周圍人都接種了疫苗
自己是不是就不用打了?
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不可以
但前提是
周圍絕大多數人都擁有相關傳染病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怎麼獲得的呢?
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自然感染
即個體得病後身體產生免疫力
另一種是仿造自然感染過程
也就是接種疫苗獲得免疫力
到底需要多少「打過疫苗的周圍人」
才能滿足這個小願望呢?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群體免疫」這個概念了。群體免疫就是當人群中絕大多數人對某種傳染病產生免疫力,在社會層面形成一個保護屏障,當一個或多個傳染病患者進入這樣的人群中時不會再引起傳染病流行。
但是!
群體免疫需要人群中獲得免疫力的人要達到一定比例才能達到效果。這個比例又稱為群體免疫臨界值,與「基本再生係數R0」有關。舉個例子來說,平均每個得麻疹的病例可以傳播給12~18(R0為12~18)個健康人,那麻疹的群體免疫臨界值則為1-1/R0,約94%。也就是說人群中至少需要94%的人獲得免疫力,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避免麻疹流行。
就麻疹例子說人話就是,如果你能保證這一輩子跟只跟99個人見面、交流,這99個人中有94個人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獲得免疫,那麼你才有可能不會被傳染,即使被傳染,麻疹也很難傳播。
以下是常見傳染病的R0和群體免疫閾值
還需要說明的是,傳染病要想傳播,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就需要找到「落腳點」,也就是易感人群,比如幼兒、中老年人、免疫力差的中青年人等。如果所有人都接種疫苗並且獲得了免疫力,那麼在一段時間內,易感人群會減少,人際傳播感染的風險會大大降低。這也是國家推行免費接種疫苗這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初衷。
事實上,疫苗接種後人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下降,易感人群便會逐漸增多。還有些人群是無法接種疫苗的,如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嬰幼兒,身體原因或對疫苗成分過敏性的成年人等,這類人群就只能依賴群體免疫來避免感染傳染病。因此,接種疫苗不僅是個人選擇,而且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都負責的行為。
一些疫苗的接種建議要收好:
1、季節性傳染病如流感,建議流感高發期(秋冬季)前接種流感疫苗。
2、有需要的人群,建議接種HPV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帶狀皰疹疫苗、B肝疫苗、破傷風疫苗。
3、特殊人群,如醫護人員等,建議接種B肝疫苗、出血熱疫苗。
來源:長春疾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