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在發展越來越好,很多港澳臺同胞願意來內地學習,但是他們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途徑」,廣州英才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及CEO曾祥盛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道,「英才盛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英才盛世坐落於廣州南沙,致力於面向港澳臺學生提供內地高等院校專業升學信息和諮詢服務,其團隊成員都是在內地讀書的港澳臺同胞,由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及暨南大學等精英學子組成,曾祥盛本人,也畢業於暨南大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學生選擇來內地高校就讀。目前,港澳臺生入讀內地高校本科課程,主要有三種途徑:免試收生計劃、港澳臺僑聯招試及院校獨立招生。第一類免試收生計劃共有122所高校,這類考生必須遞交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第二類是通過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入學考試,簡稱港澳臺僑聯招試,共336所院校;第三類是通過院校獨立招生,共有6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及華僑大學。
根據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數據,今年香港學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比去年增加14%,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
大學時期的曾祥盛就感受到,港澳臺青年內地升學服務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他慢慢摸索出英才盛世的商業模式:組建一個專業的教師團隊,為這些學生提供網絡授課和考綱教學,同時幫助港澳臺僑家庭全面了解內地升學政策及資訊。除此之外,英才盛世還幫助他們規劃後續的個人發展。「我們不只是從升學需求上面去解決他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更了解整個國家的發展。包括實習、就業、創業,後面的三個板塊其實都可以從升學這個基礎上去拓展。」
如何融入灣區建設,幫助更多的港澳臺青年實現他們的灣區夢想?成為港澳臺生與內地大學的橋梁,幫助港澳臺生走好內地升學之路,這就是25歲的香港青年曾祥盛給出的答案。
廣州英才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及CEO曾祥盛
以下為採訪實錄。
做教育行業是出於使命感
21世紀:英才盛世幫助港澳臺僑學生進入內地高校的教育諮詢,你瞄準這個市場的初衷是什麼?
曾祥盛:在2014年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高三學生,在內地的高中讀書。但因為我是香港的身份,無法參加內地高考,我也不想去考香港的大學,畢竟知識體系不同。當時的高中老師給不了太多的指導,可能因為我太特殊了,磕磕絆絆之後我找到一家教育機構,才比較全面地了解到我當時應該如何報考內地的大學。
上了大學之後,我發現其實港澳臺生報考內地大學這一塊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國家現在發展越來越好,很多港澳臺同胞願意來內地學習,但是他們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途徑,目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我認為需要去改變。我作為親身經歷者,覺得有這一塊的使命感。
幫助港澳臺生做好長遠規劃
21世紀:英才盛世是如何幫助港澳臺學生進入內地高校的?
曾祥盛:英才盛世專門聘請一些研究港澳臺僑聯招試考綱的老師,他們都來自內地的一流高校,在線上培訓這一塊,他們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負責給學生講解內地升學政策,以及幫助他們做好長遠規劃。
在香港接受高中教育的學生,他們很多並不了解內地高校,對內地大學一知半解,對選擇專業一知半解,甚至對專業的出路也一知半解。因為他們來內地升學,他不只是來讀4年,更重要是在後頭,4年之後他要幹嘛?他離開了香港的舒適圈,來到內地一個相對比較陌生的環境,他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灣區的核心優勢之一是人才共享
21世紀:在你看來,在大灣區創業和別處有何不同?
曾祥盛:我引用近幾年比較火的一個詞,就是共享。大灣區不僅僅是產品的共享,模式的共享,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共享。大灣區極大促進了人才的流通,像很多港澳的人才,他們不需要局限在香港澳門這些小地方,他可以來到粵港澳大灣區,甚至是全國都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人才共享大灣區的一個重要核心。
其次就是市場合作,比如說我有比較好的技術,我可能在香港澳門能合作的市場空間就那麼小,但是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市場一下子就量變了,量變就會質變。所以在市場合作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支撐。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大的合作空間,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會有很大幫助。
(文/王博,拍攝/鄭迪坤,劉曉璇,策劃/曾婷芳)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