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裡的龔家花園最近刷屏了。
上海老洋房,三開間,佔地近千平,還有500平的私家花園,售價1.5億讓人咋舌。
財帛動人心,劇裡賣家的遠方親戚老太太一家集體眼紅,張口就要五千萬,否則就賴著不走。
後來網友「灝澤先生」聲稱自己是房主原型,釘子戶的故事是真的,但與劇裡順利解決不同,「給了一筆普通人想像不到的、一筆可以改變幾代人生活的巨款。」
這是真的嗎?
首先,劇裡的「龔家花園」是真實存在的。
它建於1912年在愚園路上一條叫「柳林別業」的弄堂裡。這個名字很詭異,上海的弄堂,要不叫「弄」,要不叫「裡」,還有「坊、村、花園」等等,可這裡卻叫「別業」。
概因為當初住這條弄堂的房子都是當時有錢人的「別業」,或為度假便利,或為金屋藏嬌。
原主不姓龔,而姓王。
最初的主人是上海花旗銀行的董事,購買這棟別墅花了300根金條。
換算到民國時的價格,一根金條算960萬,價值在2.8億,比劇裡的1.5億還要誇張。
王老先生從小就生活在這裡。他回憶說:「每次從學校回來,姆媽便會將紅地毯從院門開始鋪到客堂門再到西餐廳裡,我與朋友們就在西餐廳裡開舞會。」
劇裡的那些「狗血」的事並沒有在這棟老宅發生,所以那個叫「灝澤先生」的網友是個假貨。
2015年的時候,王老先生把老宅託付給了昔舍團隊,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修復。
「第一次見是初冬的傍晚,整棟樓和院子都黑乎乎的,尤其是客堂間堆滿了雜物,讓人不敢進入。」
那時,歷經百年的老宅真的老了,清水磚牆有了裂縫,二層外的陽臺被封閉,吱呀作響的木扶梯……
但到了三樓,穿過中軸對稱的廳堂,目及蓊蓊鬱鬱的花園,透過彩色玻璃的疊影……恍惚間便穿越了時光。
修復改造過程
寄託著王老先生一生記憶的空間,和他一起邁入暮年。
那些西餐廳裡的舞會,那些花園裡的遊耍都成了記憶。
如何還原那段記憶,讓後來人繼續那些關於家宅的美好時光?
「汲取往昔,營造今舍。」這是昔舍的本意。
封閉的二層外廊重新打開,
一個個受損的柱廊被修復。
立於門前,如進入時光長廊,
一段往昔時光被重新打開。
拭去那些厚厚的浮塵
儘可能尋找與外門廊同款的菱形蘭花地磚,
把客堂間修復。
一層,遵循著王老先生的記憶,
黑膠的音樂一響,
舞會又起。
衣香鬢影,才子佳人,
舉杯共賞良辰。
沿著紅木扶手的迴旋樓梯緩步而上,
暗啞的木色浸潤著時光,
老式的瓷瓶,
在昏黃的的燈光中開出鮮花。
三樓是三房兩廳的LOFT民宿。
陽光會穿過彩色玻璃,
打出遊蕩的光影。
麻繩做燈線,懸在木樑上,
望著窗外的鬱鬱蔥蔥,
可以把身心都打開。
一瞬間,你恍惚回到了老上海,
一個旗袍女郎搖著紅酒杯就站在窗戶前,
回眸一笑,顧盼生輝。
還有幾個公區也很有意思。
二層的外廊,鋪設著與一層相同的花磚,花木簇錦。
躺在木椅上,眯縫著眼看穿過枝丫的明媚的光,些許鳥叫從遠到近,又從近到遠,把思緒拉得格外綿長。
茶室空間,是一個形似中式的亭子,三面臨空。
泛黃老舊的木頭有好看的紋理,老牆磚半遮半掩,抬眼望去,是上海的巷弄風景。
呆著這裡,恍若回到生活的本真,很有禪意。
與茶室相鄰,有一個書房,濃鬱的舊時民國文人氣。
銅燈、皮椅,大部頭的書,細小處的畫像,是大家氣度。
坐在書桌前,民國上海的歷史風雲就在腦海裡過了一遍。
兩年修復,五年打磨,老洋房慢慢恢復了活力。
舊時的細節和雅致生活被重新找回。
整棟別墅如今是昔舍體驗中心,一個集居住、聚會、零售為一體的復古美學體驗館。
民宿部分則取名「家宅」。
家宅,安頓著記憶,庇佑著夢想,展現著信仰。
一個老壁爐,一張灑滿陽光的大桌子,一片滿牆的書架……
你想像中關於「家宅」的美好記憶,這裡都能找到。
至於修復後的老洋房,價值幾何?是劇裡的1.5億嗎?
前幾天昔舍發文說:「遠不止這個數。」
「這個不止,說的是不止為家,而是一段時光下的生活文化;不止為建築,而是承載了上海獨特的韻味和氣質;不止為價值幾何,更是需要無價的珍視。」
《安家》喚起了一波關於老洋房的熱潮。
希望熱潮裡,也能有更多的老洋房如此間一樣被挽回,被修復,汲取往昔,營造今舍。
【來源:借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