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學佛,許多人立馬就會想到莊嚴的大殿,嫋嫋的香火,認為這就是信佛,就是學佛了。
心中有什麼難事,就去求求菩薩,供點香火,希望菩薩能夠保佑自己,修行不通了,也去求菩薩,希望菩薩能夠讓自己覺悟。
有這樣想法的人,註定一事無成,因為想要佛替自己解決難題是不可能的,否則這世上就沒有誰是不能解脫的了。
佛經中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在屋簷下躲雨,看到菩薩撐傘走過,於是便求菩薩度他一段。菩薩說:「你我都在雨中,區別只是有沒有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是傘度我。你想要度,就自己找傘去。」第二天這位年輕人遇到難事,去寺廟拜觀音,卻看到觀音正在對著自己的塑像跪拜。年輕人好奇詢問原因,菩薩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求神通,不如求自己。佛其實並不是眾生想的那樣無所不能,那是迷信的說法。
想要佛菩薩揮一揮手,就滿足自己的願望那是不可能的。佛也是人,不過是覺悟的人。佛也要遵循因果規律,他能給予眾生修行的法門,但是能不能超脫,還是得看眾生自己能不能修成。
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命由己造,每個人的命運不是菩薩保佑得來的,而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學會自己保佑自己,菩薩才會保佑你。
01八萬四千法門只教一件事:如何證到「無我」
南懷瑾先生說:「八萬四千法門只教一件事:如何證到無我。」佛教的種種經典,種種教導,其實都逃不過行善、布施、修行、放下等等這些詞彙。
佛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佛說布施是六度之首,這些行為仔細想,都是利他的,而不是為自己考慮。三藏十二部經典,總歸來說都是在教眾生如何證到「無我。」
佛教三法印之一曰:「諸行無我」,達到無我的境界,就能夠通達無礙,得到自在。「無我」指的是什麼?
是眾生內心深處的執念,根深蒂固地覺得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命運天註定,認為佛是權威,能夠主宰「我」。
若是能夠認識到「諸行無我,」「我」不存在,自然我就不需要佛度了。所以說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
正信是要自發自醒,如果說去拜一拜,祈禱一下,佛就能聽到「我」的聲音,改變「我」的命運,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來到世間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的「我」指的是每個人自己,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主宰,自己是自己命運的權威。
認為自己的命運掌握在佛的手中,就是著了佛相、我相。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眾生就是佛,哪裡還需要佛保佑?
證到「無我」,明白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這才不枉佛和菩薩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才能讓菩薩保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