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贏,也學會輸;
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
學會做積極的自己,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
學會何時去競爭,也學會何時去承認失敗;
這些,都是我們成為一個人所要學習的內容。
運動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對孩子十分重要,
這儼然是西方精英教育中一個普遍被認同的價值觀。
每位重視孩子成長教育的家長
都會將培養孩子運動習慣和興趣
作為自己孩子成長規劃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1995年到2005年,
我國青少年在身體形態方面
較以前出現明顯增長趨勢 ,
但橫向比較來看仍與日本、韓國存在差距。
在身體素質方面,
我國青少年明顯落後於日本,
和韓國不相上下,
但有些項目不如韓國。
(數據來源:中國數據源自中國教育部2005年《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日本數據源自日本文部科學省《2005年平成17年度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報告書》,韓國數據源自韓國文化觀光部《2005年國民體質調查報告》。)
少年兒童體質的提升,
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除了人種差異、遺傳基因、
飲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
體育教學、生活習慣、
教育體制、社會環境等
都是造成中外少年兒童體質差異的原因。
我們常常感嘆國外孩子熱愛體育,
卻疏於培養自己孩子的運動技能;
我們常常豔羨國外環境如何開放,
卻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
看看國外孩子怎麼鍛鍊,
不止是學習和借鑑,
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問
「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
成功的體育教學奠定孩子一生的運動基礎,
反之也可能毀掉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
「我們最近的體育課是集中練習墊上技巧,
我幾乎一項都做不好。
關鍵是,我覺得課程安排好扭曲。」
- 孩子的抱怨
曾有學者研究過美國體育教育模式,
發現美國的體育課內容設置非常細化,
僅中學教學計劃就有10大類,
包含冒險運動、體能運動、水上運動、
團隊運動等60多項,
跑步、遊泳、網球等
具有終身體育價值的項目佔47.6%。
「美國、加拿大實行的是自由入學制度,
教學實行學分制,
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國外對學生的體育能力很重視,
也有體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體育教育並非單純的身體活動,
更不必刻意追求技術動作,
而是與健康、快樂有關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提升體質的同時,
還用於完善青少年的
心理髮育和社會適應能力。
這種理念在國外很多國家得到廣泛認同,
像日本的學校就倡導快樂體育,
老師不會拿運動指標去衡量學生,
而是充分調動孩子愛玩的天性,
讓他們享受運動的樂趣,
同時也會通過「赤足訓練」等方式增強孩子體質。
「體育課教授的,
應該是一項我們熱愛的、
一輩子都能參與的運動,
而不是考試目標或索然無味的動作練習。」
- 很多孩子的心聲
放學後哪裡去?
網絡上曾盛傳一段日本小學生足球聯賽的視頻,
那些六年級孩子所展現的
細膩技術、默契配合以及流暢攻防節奏,
讓許多中國球迷驚嘆不已。
在日本留學的郭陽說,
每天下午放學後,
東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場都是踢球的孩子。
據了解這種生活模式已經盛行日本全國。
齊達內教日本小孩 踢足球
「通過踢球提高青少年的運動能力,
讓他們感受體育的樂趣,
效果立竿見影。」
——日本職業足球之父川淵三郎
孩子們放學後的不同去向,
折射出一個國家教育模式、
人才培養理念乃至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
專家指出:「我們的家長其實也希望孩子們多運動,
但在不同的環境中家長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國外的教育評價制度、
教育環境相對注重孩子的休閒生活與體育鍛鍊。」
據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
中、日、美三國的初中和高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進行問卷調查顯示,
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
中國為8%,日本為65.4%,美國為62.8%;
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高中生,
中國為10.5%,日本為34.5%,美國為53.3%。
在一些體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國家,
學生放學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
父母帶孩子看體育比賽成為傳統,
家人以孩子進入校隊為榮,
學校裡最受推崇的是在
競技比賽中為母校創造榮譽的人……
在這種主流觀念以及人才評價機制的引導下,
孩子運動的意願得到自上而下的認可和鼓勵,
鼓勵孩子鍛鍊自然水到渠成。
現在太多中國家長都過度
地給予孩子學習方面的關注,
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並不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
除了正常的課業外,
往往還給孩子
報名各種家教、補習班、特長班。
學校開展的大課間、課外體育鍛鍊活動、
外出比賽活動,
往往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孩子逐漸對體育活動失去了興趣,
導致身體綜合負荷指標下降,
另外家長們盲目地
為孩子補充過剩的所謂營養,
如高熱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
也使得「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孩子增多。
同時學生一旦在學校因運動受傷,
家長不管什麼原因都認為是學校的責任,
要求學校治療並賠償,
學校疲於應付後出於安全考慮,
只會進一步壓縮學生運動的時間、空間和內容。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呢?
▽
一 、改變觀念,運動至上
愛運動的人健康,堅毅,樂觀,目標明確。
愛運動的人有堅不可摧的信心和號召力。
二 、 運動習慣從小做起!
從孩子出生起,
孩子就應該參與到各類適齡的身體活動中去。
而越是低齡段的孩子,
運動習慣就越容易培養。
人類行為中有45%來自習慣
習慣是不斷重讀的行為
而運動習慣的重複則會讓孩子獲益終生。
三 、 運動體驗比運動本身重要
孩子的童年成長中,
過程比結果重要,
體驗比輸贏重要,
快樂比獎勵重要!
讓孩子去享受運動帶來的自信和成就感,
享受運動中團隊合作的力量和樂趣,
享受運動後心情的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