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出過文字類推文,正好最近整理出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自己對日本日本設計之所以很強的一些看法吧~
正文字數:3106 閱讀時長:11min
文章屬性:理論分析 文化歷史
專業知識:設計認知/設計思維
日本的設計大師數量眾多,如原研哉,黑川雅之,安藤忠雄等等,幾乎覆蓋了從建築,產品,服裝再到平面的各個設計領域,優秀的設計公司和事務所更是不勝枚舉。
戰後的日本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然成為了一流的設計強國。作為設計師,學長也曾翻閱過眾多日本大師的傳記和作品,這裡淺談一下自己對於日本產品設計為何如此之強的分析和看法吧。
具體的大師作品和講解網上很多,學長就不作過多介紹,這裡我們只談具體的原因分析。
1.對設計教育的重視
如果我們看到日本最終的產出(各種作品)非常精彩,如果以手機類比,其實看到的只是相當於屏幕上最終呈現出的APP界面,而筆者認為,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底層系統的開發(比如當年的ios系統),也就是從根源上強化和迭代運算方式與原始碼——反應到設計教育上,就是從學生甚至幼年階段重視對其美學和創造力的培養。
日本NHK電視臺(地位相當於我國CCTV)曾經做過一期設計類教育節目,名字叫《Design あ》,翻譯過來就是《啊!設計》,節目從設計師的角度帶孩子去看世界,其中包含了工業、平面、服裝、建築等各個設計方向,設計界各位大佬也曾作為每集的特邀嘉賓出現在節目當中。
節目的價值和成功之處在於避開直接教授繪畫或設計方法,而是讓兒童在有趣的節目環節中潛移默化地開始對世界和生活產生思考,一方面為日後設計人才打下思維基礎,另一方面其實也在培養有著思考精神,關注生活細節的人才。
而近些年隨著國力和經濟實力的上升,我國在一二線城市開始大量出現以素質教育為本的少兒培訓機構,筆者也有幾名當年的校友在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相信未來在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素質培養方面,我們會成體系,成規模的逐一展開。
正所謂一葉知秋,除了針對少兒,其他年齡段的日本設計教育可借鑑之處同樣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但筆者認為其真正的過人之處,也是核心競爭力是對於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在思考,創新和審美這三個核心層面的培養,這也是設計素質教育的本質。
2.政府對於文化和設計的重視
日本自古代起師承中國,有著典型的東方文化底蘊。戰後日本的挫敗感,加上延續多年脫亞入歐的口號,使得其一度對本民族的文化失去自信。但是很快日本政府開始重振本土文化,從經濟和傳統兩個層面入手,在設計上實行了「雙軌制」,一方面在陶瓷,家具,服飾等設計領域系統的研究傳統,以求保持傳統風格的延續性; 另一方面在高技術的設計領域如工業設計上則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大膽的設計。
經典的蝴蝶椅 :
傳統手工藝經濟與現代設計有效結合 :
同時日本出臺多項政策,例如鼓勵/補貼擁有傳統文化的門店和品牌,比如大漆工藝(日本Japan也有大漆的意思),陶器製作(如柴燒 九古燒)等工藝未經破壞,經過代代傳承,在日本發展至今已經枝繁葉茂,同時眾多傳統工藝產品褪去了匠氣,和現代生活形成有機的接軌,也成為了自己的文化符號。良好的政策環境,靈活的雙軌策略,加上自由的市場經濟,使得二戰後日本設計快速崛起。
而政府對於傳統文化,工藝,建築的大力保護,反過來又讓年輕一代在濃厚而富有儀式感的環境下不斷薰陶 ; 而另一面則是高新技術產品充斥人們的生活,二者雙軌並行,這對於年輕一代的審美和創造力形成了多層次的助力。
3.外向型的經濟
作為資源匱乏的島國,出口產品的外向型經濟成了日本經濟成功的關鍵,而產品設計作為產品的「顏面」,當時更是得到了日本工業界的廣泛重視。
戰後日本依靠外向型出口經濟崛起 :
學長在讀黑川雅之《設計的悖論》中有這樣一則觀點很有趣,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日意(顯然老人家忘了義大利中途的反水),三個國家沒有英法美控制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資格和話語權,同時各自資源匱乏,所以為了快速發展都極其重視製造業,三國誕生了眾多掌握著頂級科技的製造業巨頭比如德國的戴姆勒集團(奔馳母公司)、西門子集團,日本的豐田集團,三菱重工,義大利的菲亞特集團(菲亞特,JEEP,瑪莎拉蒂等車企母公司)和享譽全球的眾多家具品牌等等。
由於三個國家的外向型經濟和不斷努力發展的工業製造業,眾多戰後的經典設計和產品品牌都來自這三個製造業強國,其產品設計順理成章地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4.善於學習的民族特性
日本作為東亞文化的一員,眾所周知古代有大化改新和徐福東渡,兩個事件都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積極輸入,更是日本延續千年的國策縮影。再到西方工業革命後的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自有人類文明開始就處於科技文化落后角色的日本,已經將善於學習的本領納入到民族的基因中。
長期閉塞的島國環境和落後的文化技術也使得其有著比大陸國家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強的冒險精神和更少的歷史包袱。類似的情況在歐洲則是北歐五國與瑞士,曾經盛產海盜和長矛步兵的苦寒之地,如今卻成了高福利和發達富餘的代名詞。
讀過餘秋雨《文化苦旅》應該記得裡面反覆出現的非常耐人尋味的歷史觀,曾經輝煌的古典帝國至今還能延續的少之又少,比如曾經的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羅馬文明都已經銷聲匿跡。而當年創造這批文明的人由於蠻族的入侵,和現居埃及,中東和義大利的人民也並非直系關係,比如古羅馬文明被日耳曼人摧毀,如今的義大利人並非古羅馬人的直系後代。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真的算是天佑中華了。
學長在義大利留學時曾和義大利人聊起古羅馬文明,古拉丁文他們無法直接閱讀,而提到古羅馬義大利人用的都是」they/loro (他們)」, 而我們提到漢唐宋明時則會說「古人」「前人」或者其他第一人稱,這就是文化的延續性。
而更有趣的是,日本的茶道文化已經如此發達,雖說是師承古代中國,但是發展至今文化力反而更加強勢,儘管如此,在邀請日本朋友來家做客喝茶時,對方依然認為茶文化在中國更加發達和正宗。
陶藝大師安藤雅信作品:
《文化苦旅》中另一個相輔相成的論述則是如今最發達的國家往往是歷史包袱較少的民族創造的,如美國(移民國家),德國(摧毀了古伊朗,古巴比倫,古埃及文明的日耳曼人後代)等國,都屬於後來者居上。日本同樣類似,甩開了文化桎梏,沒有過深的文化包袱直接學習先進者,從而在近代和戰後兩次崛起。
5.深度思考能力與設計師個人素養
最後一個因素,學長認為和第一條一脈相承,前後呼應,而且是站在設計師角度總結而出的。
讀過日本大師書籍的人會發現日本人不管是設計師,匠人還是學者對於文化,歷史和設計有著非常深度的思考,比如原研哉,黑川雅之在其《設計中的設計》《為什麼設計》或者《設計的悖論》中都曾對東方文化,中日文化,東西文化等等有著非常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而反映在每個設計案例中,對於單個產品的思考同樣耐人尋味,典型的如MUJI的手拉式CD播放機,如果單純設計工業產品的外觀其實大家都不會拉開過大差距,而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背後一定有著獨特而深度的思考,深入內裡的研究,不拘泥於表面的美感,以及美妙絕倫的用戶體驗。
經典的無印良品CD播放機:
學長認為我國其實已經不缺技術類人才,依託於本土規模龐大的製造業,中國的工業設計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伴隨而來的瓶頸其實正是深度思考,潛心學習後的思維升級自我迭代,由表及裡的突破如同破繭成蝶,踏踏實實修煉內功將成為中國設計師未來的必修課。
MoltoDesign Studio
推優質資源,做精品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