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代國家治理的術與數」——浙江首屆大數據輿情高峰論壇於11月29日在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國際會議廳舉行。浙江在線特別推出「2016輿情高峰論壇」系列訪談,共同探討大數據作為資訊時代的基礎資源,如何有效集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信息資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撐,助力黨和政府找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優路徑。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運營技術中心總監張瑋(浙江在線記者 曹楊 張清直 馬崇炎/攝)
浙江在線·浙江輿情網11月29日訊(記者 李雙 見習記者 詹嬌媚)11月29日,浙江首屆大數據輿情高峰論壇在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國際會議廳舉行。解放日報·上海觀察運營技術中心總監張瑋與部分與會嘉賓進行一場圓桌對話,暢談「自媒體時代的『言值』擔當」。
12年的體育記者經歷、3年的主流媒體新媒體負責人、2年的自媒體見證者和參與者,解放日報·上海觀察運營技術中心總監張瑋,既是「上海觀察」核心創始團隊之一,又是微信公眾號「石榴婆報告」的聯合創始人和「饅頭說」的運營者,他從機構媒體到自媒體,都擁有充分的觀察空間和平臺。在本屆論壇開幕前,張瑋與浙江在線記者聊起了他所觀察的自媒體領域,從運營者的「基因」與「顏值」,到政務公眾號運營的方式,再到日漸火熱的「大數據」話題,張瑋一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自媒體成功與否與「媒體基因」無關
在追崇「內容為王」的時代,有人認為,以個人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自媒體早晚會耗盡才華,最後還是要走傳統媒體的專業化道路。對於自媒體運營者「媒體基因」的問題,張瑋認為,自媒體帳號的成功與否,在一開始,與運營人員的媒體背景可能有關,但最終卻沒有太大關係。不過據他所知,一些沒有媒體背景的大號運營人員或創始人,最終也是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而這也說明,就其本質來說,團隊化的自媒體的確與傳統媒體沒有任何區別。
「這恰恰說明,自媒體一旦團隊化,除了成本更輕,身段更巧,個性更強外,整個運營機制和傳統媒體沒有區別——有點像『蛻殼』(卸去很多不必要負擔和成本)後的傳統媒體而已。」張瑋認為,這時候的「自媒體」其實已經不是自媒體了,只是成本相對輕,身段相對靈活的機構媒體而已,而真正的自媒體是不會江郎才盡的,因為他/她的才和財,只需要養活自己就行了,興之所至,想更就更。只要繼續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素材。「沒有大團隊,不做大布局,不需要有這種顧慮,自己快樂自在就行。」
當然,張瑋認為,政府宣傳系統、媒體背景的自媒體大v有著更多的擔當、使命與責任,比如公正、客觀、親和,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忘初心」,有時候這不是一句雞湯
自媒體行業儼然成為了新媒體時代的時尚「香餑餑」,Papi醬獲首輪注資1200萬的「傳說」一度引發熱議。如今,很多年輕人急於投身自媒體,認為這是一個製作成本幾乎為零的契機。但也有統計,能大幅盈利的自媒體少之又少。
「做自媒體要真的對自己涉獵的方面有興趣,而且真的要了解」,張瑋認為,沒有興趣、不夠了解就沒法堅持下去,也不可能做大。「沒有收入很難做長,但上來只想錢,肯定也做不長。」雖然做公眾號的成本確實幾乎為零,但他認為,做成功的門檻其實非常高,要投入的精力成本也非常大,「這還沒把內容創作的天賦計算在內」。張瑋強調,最重要的是,別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開這個號的,「不忘初心,有時候這不是一句雞湯話。」
政務公眾號也可以有「魅力人設」
作為「網紅」公眾號的運營者,張瑋認為,政務公眾號也可以借鑑時尚公眾號的一些運營經驗。
張瑋建議,首先,政務公眾號也需要「魅力人格體」。當然,不是簡單地變成「XX君」或「小X」,而是要專門設定人設和三觀訂製,然後團隊嚴格按個性模型去表演;其次,把自己身段放低,努力做到「接地氣」;再次,機制創新,需要有符合體制規則但又有自媒體特色的激勵機制。
大數據不缺,缺的是能夠挖掘和分析的人
近年來,無論是政府工作還是企業運作,大數據的運用越來廣泛,也成為輿情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有人擔心大數據有過度被追捧的趨勢,對大數據的採集途徑和可信度有一些質疑。
通過日常對大數據的了解和接觸,張瑋認為,大數據、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其實與伯樂、千裡馬的關係,十分相似: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類似的,大數據不缺,缺的是能夠挖掘大數據和分析大數據的人。
點擊進入高峰論壇專題>>>
凡注有"浙江在線·輿情頻道消息"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輿情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輿情頻道消息",並保留"浙江在線·輿情頻道消息"的電頭。聯繫電話: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