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自媒體、社會化媒體的聯繫和區別

2020-12-17 漯河統戰網

   

新媒體(New media)、自媒體(We media)和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都是當下大熱的概念,可它們各自的定義是什麼?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


知乎上很多人談這幾個概念,但大部分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認識不夠全面,這種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對新媒體行業的深入了解。


在進一步學習新媒體前,有必要先釐清這幾個概念。為此,查找了國內外的權威資料,畫了幾張小圖,讓你一目了然,從本質上釐清這 3 個概念。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概念出現的時間



我們首先了解下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出現的時間。從出現時間上來看,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概念都是近年來才被廣泛討論,新媒體的概念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出現的時間早得多,但關於三者定義的爭議都非常大,尚未形成統一定論,小編也只能選取其中較為權威的部分,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整理。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源於 CBS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 P·Goldmark 1967 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之後,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 E·Rostow 在向尼克森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 Media"一詞(1969 年)。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並迅速擴展至全世界。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位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位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位電視、數字報刊雜誌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位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位技術網絡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寬帶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位化新媒體。



「自媒體(We Media)」概念在 2002 年底,由專欄作家 Dan Gillnor 首先提出。2003 年 7 月美國資深媒體人 S Bowman 和 C Willis 聯合發布了名為「We 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

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網絡社區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概念在 2007 年,最早出現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以Facebook 和 Twitter 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並逐漸發展成為與門戶網站、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相匹敵的網際網路基礎性應用。


社會化媒體即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指網際網路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網際網路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網際網路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聯繫和區別



1.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絡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以外的網絡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圖像還包括電視、收音機等、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而多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於一體,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但是多媒體並不能取代傳統媒體。


媒體(media)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傳統四大媒體為:電視、廣播、報紙、雜誌。


這個概念是我們開始分析的基石。結合傳播學中經典的 5W 模型,琛姐畫了下圖來描述傳統媒體:


「5W」模型來自於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 「W」,它描述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影響極為深遠。「5W」模型是:誰(Who,傳播者)→說了什麼(Says What,信息)→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向誰說(To whom,接收者)→有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時代,只有權威組織機構才具有媒體資質,它們通過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渠道)傳播信息,傳播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體


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很多,至今沒有定論,我們來看兩個比較權威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以數位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美國《連線》雜誌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這兩個定義反映了: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一是傳播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了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媒介,二是傳播者由權威媒介組織變成了所有人。不過第二個特點在新媒體發展早期並沒有被強調,直到自媒體迅速發展,普通個人作為傳播者才引起廣泛關注。

當在傳統媒體前加上「數字」時,它們就成為了「新媒體」,例如:數位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報紙、數字雜誌等等。

3.自媒體



關於自媒體的定義也很多,最權威的如下:


美國資深媒體人 S Bowman 和 C Willis 聯合發布的名為「We 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指出,「We 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這個定義的重點是「普通大眾」,即自媒體的核心。傳統媒體把傳播者和接收者區分得很清楚,是一種「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傳播方式,它強調普通大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傳播方式轉化為「點對點」。從定義分析,自媒體是一種特殊的新媒體,它對新媒體中的傳播者做了更嚴格的限定。


當把新媒體的傳播者限定為「個人」時,它們就成為了自媒體,例如:個人博客、個人主頁、個人日誌等等。

4.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出現最晚,爭議很大,我們選擇早期的兩個較為權威的定義作為參考:


Antony Mayfield 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將社會化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Dion Hinchcliffe 認為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應遵循一些基礎規則: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



社會化媒體與其它新媒體的區別在於,社會化媒體在網絡中模擬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並且將真實世界的信息傳遞方式在網際網路進行移植、擴大,使得個體的聲音被傳播得更遠。並且,它的傳播者也是個人,不是組織。


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化媒體理解成是一種特殊的自媒體,它強調接收者由所有人變成基於社交網絡的傳播。


當為自媒體的接收者創建一個社交網絡時(這個社交網絡可以基於熟人關係,可以基於興趣愛好等等),它們就成了社交媒體,例如:基於興趣社交的微博,基於熟人社交的微信,基於知識社交的知乎等等。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關係



根據以上分析,3 個概念的關係可用下圖描述:新媒體概念是最寬泛的,自媒體是一種特殊的新媒體,社會化媒體又是一種特殊的自媒體。


連結:媒體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 拉丁語「Medius」,音譯為 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 工具、 渠道、載體、 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 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 儲存、 呈現、 處理、傳遞信息的 實體。

「媒」是「女」字旁,《 詩· 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誌),此外,還應有 戶外媒體,如路牌 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 IPTV、 電子雜誌等,他們在 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源自:草莓學堂

相關焦點

  • 新媒體、自媒體、微媒體的辨析
    「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句話在社交平臺上屢屢出現。此外,還有人把微博和微信稱為「微媒體」。「新媒體營銷」「自媒體營銷」「微媒體營銷」的字眼都在網絡上出現,搞得不少運營者暈頭轉向。
  • 什麼是自媒體?自媒體的運作原理有哪些?
    在2010年曾經組織了很多期高科技領域的沙龍,其中有一期沙龍邀請到的是唐興通做的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的分享,開始關注社會化媒體,後來這個社會化媒體的圈子,逐步演化為自媒體。無論是We Media,還是Social Media這兩個自媒體的概念來源,都是讓更多的用戶分享信息、文章。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傳統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
  • 如何定義自媒體?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自媒體是怎麼發展的!
    大家好 我是七十二希望我的文章能給大家帶去快樂和成長!今天我來和大家講一下如何定義自媒體?我們說這個問題之前、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媒體,媒體是一個信息傳播的介質、只要你能提供信息傳播平臺、就可以稱之為媒體。媒體發展到當下、它又稱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 新媒體VS自媒體,新媒體運營是什麼?怎麼做好新媒體運營?
    與之伴生的,是眾多網際網路新就業崗位的誕生,比如,一直以來被大家所熟知的新媒體運營和近兩年來被捧上神位的自媒體。雖說新媒體與自媒體僅一字之差,但真正清楚二者之間區別的人不多,哪怕是身處其中的運營人們,解釋起來大多也都是模稜兩可。而今日新媒體運營需要了解並利用到的自媒體平臺有哪些呢?自媒體矩陣又是什麼?怎麼真正地做好一個新媒體運營呢?
  •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公共危機的挑戰及應對
    社會化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媒介生態環境,因此,公共危機事件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表現出新的特點,在應對方面也面臨著不少機遇和挑戰。而在現實中,信息生產者大部分沒有受過相關訓練,他們對危機信息的生產或再傳播完全憑藉自己的喜好和價值判斷,在傳播過程中還要排除信息環境的影響和群體環境的幹擾。這中間任何一個條件不滿足,就有可能帶來對危機信息的不實、不當生產或者再傳播,造成新的危機。 其次,自媒體傳播代替機構媒體傳播。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方式以媒體傳播為主,有明確把關人,多重過濾,從採訪、寫稿到報導通常都由專業人士來完成。
  • 社會化媒體需要「企業級應用」
    □鄭硯農   近幾年,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化媒體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應該說社會化媒體的出現,給整個企業級應用帶來的不只是一場技術性的革命,可能在認知、方法上,甚至在管理體系等各方面都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但企業在面對這一新生事物時,總是顯得盲從或不知所措。換句話說,企業在如何應用社會化媒體方面,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 "饅頭大師"張瑋:團隊化的自媒體,有點像蛻了殼的機構媒體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運營技術中心總監張瑋與部分與會嘉賓進行一場圓桌對話,暢談「自媒體時代的『言值』擔當」。  12年的體育記者經歷、3年的主流媒體新媒體負責人、2年的自媒體見證者和參與者,解放日報·上海觀察運營技術中心總監張瑋,既是「上海觀察」核心創始團隊之一,又是微信公眾號「石榴婆報告」的聯合創始人和「饅頭說」的運營者,他從機構媒體到自媒體,都擁有充分的觀察空間和平臺。
  • 企業自媒體如何運營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我們從博客時代,走過微博時代,走到現在的微信以及APP的自媒體時代。宣傳也開始從傳統的媒體渠道過渡到了現在的自建新媒體渠道,大家也開始包裝、宣傳及推廣自己。企業也需要利用新媒體渠道,來建立自己的營銷隊伍,建立屬於自己的自媒體平臺。
  • 社會化媒體對企業意味著什麼
    眼下,社會化媒體很熱。從微博營銷到移動社交再到社區互動,各類應用層出不窮,各種服務也花樣翻新。對企業而言,做到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則意味著要及時地認清這一股信息化浪潮,並懂得管理和使用好社會化媒體這一利器。
  • Brian Solis: 社會化媒體ROI是可以衡量的
    ignorance」(無知回報率)」 在Brain Solis’s結束Dell B2B Social Media Huddle 的會議以後,Dan Martin 逮住時機,邀約這位新媒體大師談論該如何確保社會化媒體運行的方向和價值
  • 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品牌認同及其影響因素
    不少企業都將社會化媒體看作是一種與用戶加強直接聯繫、傳遞企業文化、塑造正面口碑,從而推動用戶形成品牌認同的平臺。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用戶自主能力漸強,企業的營銷策略正偏向「消費者主導」,若能通過實證研究對社會化媒體影響用戶品牌認同的方式和程度進行探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企業開展社會化媒體營銷。 本研究嘗試更新已有的品牌認同理論模型,結合社會化媒體,探究個體做出行為之前的感知和態度在形成品牌認同中的作用。 本文組織架構分為七部分。
  • 從「知乎日報」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化媒體應用的特點
    Web2.0時代的社會化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信息、意見、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比如博客、論壇等。其本質是「作為物理媒介的網際網路變成作為個人媒體的網際網路,將口耳相傳的信息傳遞形式搬移到網絡上,模糊了媒體與傳媒者、受眾之間的差別,實現了媒體與個人的有機合一」 [①]。
  • 《社會化生存》:人們在社會化媒體的敘事中記錄生活
    個體信息製造時代到來社會化媒體是個寬泛的抽象概念,其中「社會化」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有聯繫、有互動的一種形式,而「媒體」的概念就是承載信息並使之得到傳遞的介質。社會化媒體就是承載著多個個體、組織、機構,同時承載著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個體與機構、組織與組織、組織與機構、機構與機構之間的聯繫,還承載著個體、組織、機構所產生信息的大平臺。其實,社會化媒體說到底就是一個社會裝置。傳統的媒體從15世紀出版印刷的流行開始,幾乎改變了整個歐洲。專業的觀點和資訊整合提供,通過油墨印刷到紙上,以低成本、便於攜帶的特點而快速崛起。
  • 新媒體真知——全民自媒體時代
    新媒體是利用數位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
  • 探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大數據成論壇熱點
    第三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暨中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雙邊研討會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兩岸三地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新媒體改變了什麼」、 「新媒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等主題進行了發言和交流,並回答了現場學生的提問。
  • 自媒體和新聞有什麼區別?做好自媒體,這3點思考很重要
    該怎麼做自媒體?迷茫自媒體是什麼?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自媒體的內容運營上一定要找自己最擅長或者最感興趣的領域,這是動力的來源。自媒體的主要特性有:個性化、碎片化、交互性、群體性、傳播性。
  • 網民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
    [2]而社會化媒體憑藉其便捷性、公開性、平等性、自發性和互動性等優勢,日益成為網民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     網民通過使用社會化媒體進行網絡政治參與不僅能夠藉助社會化媒體優勢,更加便捷地接觸政治信息、有效參與政治互動、自發進行情緒宣洩,還可能通過群體輿論力量改變國家政策,作用不容小覷。
  • 澎湃:藏著傳統媒體精神的新媒體
    和無數今日有感而發的評論員一樣,筆者的朋友圈也被邵總的《我心澎湃如昨》刷屏了,一些做傳統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集體掉淚,做新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表示軟文寫的還是很不錯的,不管各方勢力懷著怎樣的鬼胎,傳統媒體這次轉型的嘗試還是成功的開始了
  •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平移路徑建構
    來源:《視聽》2020年第1期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加上移動終端的盛行,傳統媒體在內容、技術、人才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優勢和劣勢上各有不同。網絡資訊時代,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平移路徑建構上,主要是內容、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平移。
  • 什麼是自媒體?做自媒體怎麼月入8000+?
    1、什麼是自媒體?相信大家在最近幾年總是聽到『自媒體』這個詞,那自媒體是什麼呢?今天就讓雨姐告訴大家。在網絡上關於自媒體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官方的回答則是『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