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對決的結果,不僅使日本逐漸喪失太平洋戰場優勢,也讓縱橫大海幾百年的戰列艦,光芒消退,風光不再。
決戰珊瑚海
珊瑚海,這片位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以東的廣闊海域,一向毫不掩藏南太平洋的絢麗風情。
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得手之後,又橫掃東南亞,英軍和美軍節節敗退。
1942年年初,日本又準備控制澳大利亞,提前佔領這個日後可能成為英美反攻的戰略大基地。
1942年5月4日,前往攻佔莫爾比茲港的日軍,與前來迎擊的美第17和8特混艦隊發生了遭遇戰。
日軍的總指揮官是井上成美海軍中將,美軍是法蘭克·傑克·弗萊徹海軍少將。
參戰的日軍艦船,包括有"祥鳳"號輕型航母、"瑞鶴號」和「翔鶴號」兩艘大型航母,6艘重型巡洋艦、7艘驅逐艦。
參戰的美軍艦艇,包含「列剋星頓號」航母和「約克城號」航母,8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
這場戰役持續了總計5天,戰役的結果是美日海軍兩敗俱傷:美方被擊沉1艘大型航空母艦 "列剋星敦"號、1艘油輪、1艘驅逐艦、損失66架飛機、死亡543人,"約克城"號航母受重創;日方被擊沉1艘輕型航母"祥鳳"號、損失77架飛機、死亡1074人、"翔鶴"號航母受重創。
決戰副作用
從戰鬥傷亡情況看,似乎是一個平局。
但從戰爭影響上看,是日本輸了:它攻佔莫爾比茲港,進而攻取澳大利亞的戰略計劃被阻滯了。
這場海戰從具體戰鬥形式上,也不同以往。
以前的海戰,雙方軍艦進入炮火射程之後,雙方的艦炮和魚雷會對射一番,分出勝負。
這種戰法從近代海戰興起一直持續到二戰,從1588年無敵艦隊遠徵大不列顛海戰、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到1905年日俄日本海海戰再到1916年日德蘭海戰,都是這種戰法。
誰的軍艦航速高、火炮射速快、火炮威力大、艦隊陣型保持好、裝甲厚度強,誰就能在戰鬥中擊沉更多敵艦,擊傷更多敵人,從而獲勝。
但這次完全不是,雙方的主要攻擊方式,都是從航母起飛的艦載機發動的各種攻擊。
傳統戰法戰列艦、巡洋艦等的炮火魚雷攻擊,在艦載機攻擊對比之下,作戰半徑和攻擊力度就相形見絀了。
從此,戰列艦就逐漸退出了海戰主力角色,而航空母艦作為移動機場成為海戰核心主力,其他巡洋艦、驅逐艦、炮艇、護衛艦等等統統成了它的保鏢。
航母的作用發揮出來之後,受到各國重視,美國、英國、日本的航母建設更是走在時代前列。
而被時代冷落的戰列艦,在參加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之後,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全部退役,從此戰列艦徹底退出海戰舞臺,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