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徹底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2021-02-07 瞭望智庫



一次激烈對撞,打出了海疆二百年和平。


料羅灣海戰,大明帝國最後的絕響,改變了整個世界。


文 | 澀梗

本文由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歷史大學堂」(ID:oldmanno),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遠道而來的「海上馬車夫」



15世紀開始,文藝復興席捲西歐。


對於這樣一個面積狹小的地方而言,眼前的海洋是發家致富的新途徑,於是從葡萄牙、西班牙開始,西歐拉開了大航海的序幕。


16世紀,尼德蘭革命爆發,荷蘭開始「覺醒」,17世紀上半葉,經過「三十年戰爭」,荷蘭獨立逐漸得到西班牙承認。


在西班牙、葡萄牙逐漸遲暮的情況下,荷蘭迅速上位,開始了在全球的資本主義擴張。


荷蘭由於地處萊茵河下遊,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又因為地處大西洋沿岸,交通極為發達。


荷蘭相對於歐洲其他各國而言社會穩定,因此大批商人攜帶大量資金來到荷蘭,和當地人一起,組成當時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業帝國。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商業發達需要不斷尋找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荷蘭人開始向海洋進軍。為保證能在海洋開疆拓土,荷蘭的造船業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極盛時期荷蘭的船舶噸位佔歐洲船舶總噸位的五分之四。


1601年,荷蘭商船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沿海。


為了方便在東方進行侵略,荷蘭成立了荷屬東印度公司,這個這個軍政教合一的機構在荷蘭的對外擴張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國家一旦強大就容易膨脹,膨脹的荷蘭想要獨佔與中國的貿易權,對西班牙、葡萄牙進行驅逐,這種做法使明朝很不爽。雙方的矛盾不斷積蓄,並最終爆發了戰爭。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建立於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這是個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1799年解散。


2

遲暮的大明帝國



和蒸蒸日上的荷蘭相比,此時的大明王朝可謂蒸蒸日下。


彼時的明朝,外有女真擾邊,內有李自成等民軍造反,還有天災頻發,可謂內憂外患,快要接近崩潰的邊緣。


明朝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白銀缺乏導致通貨緊縮。


明朝後期為緩解這一危機,曾經通過「隆慶開關」的方式引進白銀。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西方殖民者的紛至沓來,海疆不再穩定,為保證統治穩固,後繼統治者不斷發布禁海令。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在利益驅使下,大量商人還是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踏足海上,在與西方殖民者打交道的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


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的組織存在且缺乏明朝海軍保護的情況下,民間華商逐漸聯合組成強大的武裝海商集團和西方對抗,其中有名者當屬鄭芝龍、劉香等。


鄭芝龍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一直以海盜身份活動。


迫於各方壓力,鄭芝龍積極和明朝互動,並最終被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成為明朝海軍的組成部分。


鄭芝龍雖被招撫,但是老本行也沒丟。


一方面給自家的一官黨船隊增加令旗的業務,一方面又組織倭寇集團,專門侵擾沒有申請一官黨令旗保護的船隊,建立起自己在中國沿海的聲威。


此時的明朝水師勢力弱小,鄭芝龍的行為客觀上也使沿海相對安寧。



鄭芝龍


3

東西碰撞,對決料羅灣



作為見錢眼開的商業帝國,荷蘭並不在意在大明丟面子,但是令人不爽的是,即使面子丟盡,荷蘭還是不能獲得明朝的認可。


沒辦法,作為最早和明朝不打不相識的西班牙、葡萄牙,明朝對他們很認可,甚至特許與明朝進行貿易。


而荷蘭想要一家獨大的想法實在危險,一開始明朝也是拒絕的。


為了徹底佔據東方市場,1622年,荷蘭第二次佔據澎湖。1624年,荷蘭侵佔臺灣。


漸漸地,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失去了耐心。


1633年7月7日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攻擊南澳,與明朝守軍發生激戰,而後7月12日,荷蘭艦隊進犯廈門,中國方面毫無戒備,一舉燒毀和擊沉了中國方面的15艘艦船並登岸搶劫。


在得手後,荷蘭封鎖廈門灣,威脅中國方面開放貿易。


7月26日,中國方面答覆:荷蘭人先賠償戰爭損失,退回臺灣,然後才有可能談判商務方面的問題。


在廈門之戰中,鄭芝龍失去了10艘戰船,傷亡綠林弟兄甚多。此前他曾善意地表示,可以發給臺灣方面自由貿易的執照,但是廈門之戰打破了這一切。


隨即,鄭芝龍動用了江湖令,用自己的私人金庫對手下發出賞格:參戰者每人給銀二兩。若戰事延長,額外增給五兩。每隻火船16人,若焚毀荷蘭船,給銀二百兩,得一個荷蘭人頭給銀五十兩。此前崇禎皇帝也下聖旨給福建巡撫鄒維璉,要求嚴厲懲罰荷蘭。


經過多方面準備,明朝士氣高漲,志在必得。


得知明朝備戰,荷蘭方面不敢怠慢。


招來了鄭芝龍的對頭大海盜劉香為增援。劉香帶來了戰船五十餘只,和九艘荷蘭戰船組成聯合艦隊。


此後中荷雙方不斷保持接觸,尋找戰機進行決戰。



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當時的明朝經過鄭和下西洋的輝煌頂峰後,已經走上了下坡路,後期的工匠已經不能造出鄭和時代的大船,船舶向小型化演進。


這雖然保證了速度,但是小船穩定性差,載重量小,特別是作為戰船可搭載火炮數量少。


中國帆船在英語中被稱為「戎克船」,小型化決定了在戰爭中明朝方面只能以量取勝。


而同時代的歐洲,經過葡萄牙克拉克帆船的引領,荷蘭已經能夠造出大型帆船蓋倫船,蓋倫船噸位在1000噸以上,裝載火炮20門以上。


好在在與西方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鄭芝龍積極仿製荷蘭戰船,並大力引進英國火炮裝載戰船,這些大噸位戰船在料羅灣海戰中發揮了主力的作用。


1633年10月22日,得知荷蘭主力停泊在料羅灣,明朝水師迅速開進,停泊在海灣東南口,戰爭一觸即發。


發現明軍來襲,荷蘭艦隊擺出荷蘭戰艦居中,海盜船四散策應的防禦陣形。


明軍艦隊則在料羅灣東南角展開,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順東南風採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


戰鬥中,明軍主力部隊全部直撲荷蘭艦隊,以輔助部隊對付海盜船。


同時,他們採用了火海戰術。明軍參戰的150艘戰船中,只有鄧芝龍的50艘是炮艦,其餘100條明軍小船都是火船。


進攻開始後,100條火船在大船火炮掩護下蜂擁而上搭鉤點火。


荷蘭的蓋倫船兩艘被焚毀,三艘被擊沉,一艘被俘虜,其餘四艘受重傷後逃走。而參戰的劉香戰船五十艘,全軍覆沒在了料羅灣,劉香本人逃走。


此戰中明軍陣亡86名,重傷132名。


荷蘭方面傷亡慘重,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巨艦五隻,奪夷夾版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



「海上馬車夫」意指17世紀的荷蘭,因荷蘭在17世紀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此戰明朝再一次用強大的國家實力擊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威脅,保障了沿海安全。


和韓戰一戰成名一樣,料羅灣一戰,世界最強國荷蘭都被迫屈服,使明朝的強悍實力再次為全世界所熟知。


從此,在他們踏入中國海上勢力範圍時,無不戰戰兢兢。


戰後十一年,大明王朝崩潰,此戰成為明朝海戰的最後絕響。


但是攝於此戰的巨大影響力,中國沿海及整個東亞海域保持了至少二百年的基本和平。


在這樣的環境下,後繼的清王朝得以在寬鬆的國際環境中收復臺灣,構建起自己的藩貢體系,繼續執行閉關鎖國的國策並維持了兩個世紀。



荷蘭人終於認識到,武力解決不了問題,至少在面對大明王朝方面。於是他們再次低下頭,和鄭芝龍攜手合作,很是消停了一段時間。


料羅灣一戰使荷蘭在東亞地區的實力大為受損,市場被鄭芝龍為代表的中國海商搶佔,殖民的臺灣也失去了對日本貿易的中轉站作用。荷蘭不得不尋求和鄭芝龍合作。每年交付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和鄭芝龍的妥協也標誌著荷蘭放棄了壟斷中國海上貿易的野心。


經過料羅灣海戰,實力受損的荷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此後不久,英國後來居上取代荷蘭。


荷蘭最終在退出臺灣後,從世界霸主的寶座重重摔下。



鄭芝龍無疑是此戰最大的贏家。


先是接受了明朝招撫,成為一個合法的海盜,不用擔心被通緝,還拿上了朝廷的俸祿,以大陸作為自己的活動基地。


戰爭前期通過剿匪等不斷消滅競爭者,壯大自己,終於讓自己成為了東南沿海的「閩海王」。


戰爭過程中,鄭芝龍發布懸賞令,最大限度籠絡了人心,擴充了自己的勢力。


對陣荷蘭艦隊時,鄭芝龍以100條小船全部作為火船實施火攻。這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在船舶小型化的明朝晚期,這基本上是明朝水師的全部家當。


戰爭勝利了,明朝水師的有生力量卻化為灰燼。


從此鄭芝龍的大船則成為明朝水師主角,而他也不怎麼聽話,明朝官方力量被鄭氏所取代。


料羅灣海戰後,鄭氏為代表的海商勢力達到極盛,成為東方貿易體系的掌控者。


1640年,明朝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從此,鄭芝龍集團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為擁有3000多艘海洋貿易船隻的海上貿易集團。


整個遠東水域澳門、馬尼拉、廈門、日本各港口之間所有的中國商船都懸掛著鄭氏令旗,鄭芝龍成為明朝最巔峰的亦商亦盜的海商代表。




料羅灣海戰是即將滅亡的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七省聯盟已獨立但尚未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進行的一場大海戰,這場海戰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失敗,這次海戰是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


中國海商集團的存在,成為西方殖民者最終用鴉片衝擊中國朝貢體系之前,最後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殖民商人,在試圖主導對中國的貿易的幾十年裡中,終無所獲。


概括起來,作為大明王朝的最後絕響,料羅灣海戰規模不算太大,但是影響太過深遠。


它不僅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學術合作聯繫人:聶智洋(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相關焦點

  • 日德蘭海戰:一場雙方都認為自己贏了的戰爭,改變了海戰的戰術史
    1916年5月31日,英德兩國海軍艦隊主力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海域上展開了一場僅維持兩天的巔峰對決,這就是日德蘭海戰。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整個一戰中,交戰雙方一一次使用主力艦隊進行的決戰。
  • 一場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明末料羅灣海戰
    大家都知道,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實際上,明朝末年,我國就已經與歐洲殖民者打交道了。1633年,還未實質獨立但是實力處於上升態勢的荷蘭與即將滅亡的明王朝爆發了一場大海戰,史稱料羅灣海戰。
  •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須知,中國在打贏這一場規模浩大的海戰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有11年了。明朝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打贏這一戰的。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普及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美軍在攻陷馬裡亞納群島後,日本的「國防圈」便被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此時日本海軍主要軍艦僅165艘,88萬噸;而太平洋上美軍卻有791艘,352萬噸。雷伊泰灣大海戰,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戰場以萊特島為中心,雙方共投入航空母艦39艘、戰列艦21艘,巡洋艦47艘,僅驅逐艦以上大型軍艦就有300多艘,艦載和岸基飛機2000多架。日軍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含7萬噸級的超級戰列艦「武藏」號),巡洋艦9艘,驅逐艦9艘,計30。6萬噸;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3.7萬噸,不及日軍損失1/8。
  • 白河口之戰: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海戰,以李唐水師完勝告終
    位於朝鮮半島以東的日本,和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恩怨情仇,自始皇帝派出徐福東渡起,兩國就有了交往與維繫。其中,上千年時間日本都是非常憧憬中華文化的,直到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雙方地位徹底倒置。那麼日本是盲目崇拜中國上千年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白河口之戰唐軍將領劉仁軌,以少勝多,挫敗日本海軍才是關鍵所在。這是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海戰,也是第一次軍事交鋒。
  • 5月31日:一戰最大規模海戰日德蘭海戰爆發(三)
    在其他的情況下,英國戰艦會馬上轉向追擊敵人,以其優勢炮火迅速結束戰鬥,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傑利科不想陷入一場尾追運動,他很怕出現萬一。他又繼續向東行駛了一會兒,然後命令各分隊向南封鎖謝爾回亞德灣基地的退路。在謝爾這一方面,他6:55轉向東,也許是希望通過英國艦隊的後部逃回基地去。但傑利科並沒有象謝爾想像的那樣向南下去很遠了。
  • 日德蘭海戰百年紀念:一戰中最大的海戰
    網易軍事訊:一場紀念活動在英國奧克尼郡首府柯克沃爾的大教堂舉辦,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德國總統阿希姆·高克預計參加儀式。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但真實歷史總是複雜的,一場決定中日命運的戰爭,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 普遍觀點認為,北洋水師的規模比日本艦隊要大,但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艦隊在總噸位、後勤保障、火炮以及彈威力各個方面,已經全面落後於日本對手。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建軍的時候,也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
  • 雷伊泰灣海戰的大捷無疑更為徹底和全面,日方已無法補救全面的戰敗
    此時距離日本偷襲駐紮在珍珠港基地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不超過兩年,考慮到此後發生的各大戰役以及雷伊泰灣海戰,值得我們注意的並不是美軍所犯的錯誤和蒙受的些許失敗,而是在這之後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軌。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1941年至1944年間美國海軍的巨大擴張。
  • 國家棟梁,鼎鼎名家,明末時期影響中國的十大天主教徒
    國家棟梁,開教柱石,明末時期影響中國的十大天主教平信徒:十,瞿式耜,他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連清兵也感動得流下淚來。南明人物中瞿式耜死得最壯烈。原居絳州城內韓家巷(今新絳縣城)明末戰亂時期,舉家遷居於稷山縣馬趵泉村。韓霖最初實際上是以知軍事而名重士林的。在明末天災人禍肆虐、動蕩不安的歲月裡,韓霖對農政救荒等事項亦頗為關心,並可能從徐光啟那裡獲益匪淺。同時,他深受熱心西學的科學家徐光啟影響。
  • 一場改變歐洲歷史的大海戰,催生出西班牙版「佛跳牆」!
    ▲展現雷班託海戰的一副畫作,灣口擠滿了戰船。 1571年10月7日,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雷班託灣內,一場世界海戰史上劃時代的大海戰爆發了。
  • 中國打的最後一場仗 越南人的描述驚到我了(圖)
    原標題:中國打的最後一場仗,越南人的描述驚到我了30年前的今天,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軍為爭奪南沙的赤瓜礁控制權,發生了一場規模不大的武裝衝突,戰鬥在28分鐘內就結束了,我海軍取得絕對性勝利。這是中國人打的最後一場仗。
  • 收復臺灣:中國史上最大海戰擊敗海賊王
    清朝遇到中國史上最強"海賊王"1683年7月16日,澎湖外海,早晨颳起了颱風,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400多艘戰船打開大炮炮門緊張的相互對峙著,在清朝入主北京,在太和殿面見群臣39年後,清軍與明軍的最後一場大戰終於即將爆發
  • 追尋世界最早的海軍和海戰,中國和地中海東部是海軍的發源地
    因中華文明起源於大河,和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明不同,所以我國的水師/舟師,就相當於海軍,而水戰則相當於海戰。寒浞為徹底滅夏,令其子寒澆攻擊支持姒相的斟灌、斟尋二國,最終殺死了姒相。但是,姒相的一個妃子得以逃脫,生下了遺腹子少康,日後少康又奪回了夏政權,史稱少康復國。斟尋國,多認為遺址在今山東濰坊附近,寒澆在攻打斟尋時,雙方動用數量不明的船隻大戰於濰河之上(濰水之戰),寒澆蕩覆斟尋船隻,最終滅掉斟尋。
  •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十場戰爭:中華文化定鼎之戰是哪一場?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戰爭也會改變歷史進程促進社會發展,今天就來總結一下那些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一,牧野之戰時間:公元前1046年2月 交戰雙方:周武王VS商紂王 結果:紂王兵敗自焚,周滅商 評價:中華文化形態的定鼎之戰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
  • 解析料羅灣海戰爆發的原因!
    荷蘭人為了和中國進行貿易活動,在澎湖建立根據地,這種行為在明朝看來是受到了嚴重的挑釁,明朝政府包圍了荷蘭人,進行談判,談判中提出如果荷蘭人同意退到臺灣就允許荷蘭人在內陸的貿易往來。料羅灣海戰料羅灣海戰起因是福建政府未履行談判內容,中國與荷蘭之間的貿易關係被禁止,這嚴重影響了荷蘭人的利益。荷蘭人在不能進入中國港口的情況下,只能藉助別人把貨物帶到大陸進行交易,這在本質上屬於走私。
  • 王壽君:美國封鎖對中國核工業影響不大
    王壽君(以下簡稱「王」):對於核電發展,我個人認為,從長遠來看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不可能離開能源,特別是需要穩定的清潔能源。只要人類繼續發展,清潔能源的供應問題就不可迴避。中國政府近幾年來就加大了對核電新建項目的核准力度,以改變當前不合理的能源結構,這也是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當仁不讓世界第一,三百年未嘗一敗
    明朝水師發展到明成祖時期,海上力量超越當時所有國家,是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據統計,當時明朝水師擁有3800艘船隻,包括1350艘巡邏船,1350艘屬於衛、所、塞的戰船,400艘大戰船,以及400艘運糧漕船,此外還有250艘遠航寶船。除了規模巨大之外,明朝船隻大炮裝備率世界第一,戰船的型號達到數十種,保證了將近三百年不敗的戰鬥力。
  • 育碧海戰《Skull&Bones》或將完全重啟,革新開放世界模式
    外媒稱育碧海戰遊戲《Skull&Bones》將進行完全重啟。坊間透露開發組認為《Skull&Bones》目前已轉向一種「實時變化」的遊戲模式,遊戲世界中的任務、角色與故事會隨著玩家群體的行動和時間的推移發生大幅度的發展與改變。
  • ...我海軍打了一場激烈海戰,擊沉敵艦,收復三島!再讀一遍烈士的名字!
    44年前的今天是中國海戰史上無法忘記的一天那一天中華民族海軍實現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完勝這場海戰>早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人就開發了西沙群島1951年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聲明西沙群島一向是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