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2021-01-08 騰訊網

甲午戰爭,我們都不陌生,從小歷史課上過,電影也看過。

我們知道中國打了敗仗,但是北洋水師很英勇,是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

只是因為朝廷裡的投降派拿軍費去給慈禧太后賀壽,才會輸掉這場戰爭。

但真實歷史總是複雜的,一場決定中日命運的戰爭,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

01

開戰之前,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對比究竟是什麼情況?

對這個問題啊,一直以來其實是有不少爭論的。

普遍觀點認為,北洋水師的規模比日本艦隊要大,但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艦隊在總噸位、後勤保障、火炮以及彈威力各個方面,已經全面落後於日本對手。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建軍的時候,也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

而且艦隊中有定遠和鎮遠這兩艘當時號稱全球一等鐵甲艦,是排水量高達7000噸以上的龐然巨物。

相比之下,同時期日本最大的戰艦僅有定遠號的一半,艦隊總噸位也落後中國。

可以說,北洋水師成立之初,確實在規模上超過日本艦隊,讓當時的日本人各種羨慕嫉妒恨。

但也正是落後於中國海軍的現實,刺激了日本奮起直追,瘋狂擴充軍備。

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佔國家預算的10%,到1892年,軍費的預算比例猛增到40%以上。

為了購買軍艦,日本發行了大量海軍公債,還呼籲國民為海軍建設捐錢捐物,甚至天皇都用皇室經費來支持海軍。

日本為什麼這麼拼?

因為當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早已不甘屈居於中國之下,而他們也意識到,要成就自己亞洲強國的目標,那麼中國就是必須打敗的對手。

在這股全民上下一心的狠勁支撐下,日本海軍規模迅速擴大。

而與此同時,中國方面情況如何呢?

從1888年到1895年這段時間裡,北洋艦隊在初具規模之後,竟然停止了發展,沒有增加一艘艦船。

而且,就在1892年中日局勢已經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戶部居然為了慈禧太后的壽宴籌款而停購軍火兩年。

在當時的決策者心目中,北洋水師用來看家護院就可以了,這點艦船已經足夠,為什麼還要再買?

這一進一出之間,雙方原本的差距被迅速拉平。

而且,日本軍艦購買的時間比較晚,艦齡更短、航速更快、火炮射速也更快。

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不但總噸位已經超越了北洋水師,綜合實力也後來居上,取代了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的位置。

02

除了艦隊規模,在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方面,北洋水師也已經全面落後。

當時的輪船鍋爐是要燒煤的,北洋水師的燃煤主要由唐山開平煤礦供應,但由於軍隊買煤給的是平價,煤礦那邊就不願意把優質煤給海軍,而是高價賣給外國商人牟利,海軍這邊就用一些劣質碎煤來敷衍。

這種劣質煤,燃燒不充分,出灰大,北洋艦隊本來就面臨著鍋爐老化的問題,再燒這種劣質煤,航速就更低了,平均只有10節出頭,大約相當於每小時18.5公裡.

而日本艦隊的平均航速是16節,相當於接近每小時30公裡。這種差距讓北洋艦隊吃了很大的虧。

而且,在大東溝海戰爆發前,北洋艦隊上空瀰漫著劣質煤燃燒產生的黑煙,結果被日本瞭望兵發現,才率先暴露了位置,使得日本海軍比中國軍艦整整早了一個小時發現對方。

再來看火炮方面,雖然雙方火炮的總數和口徑乍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日本艦隊的速射炮要遠多於北洋艦隊,還使用了火炮自動瞄準儀。

而北洋艦隊還在使用老式六分儀瞄準,讓發射速度更加緩慢。

此外,最要命的是炮彈問題。

北洋水師裝備的多是填充砂土的實心彈。

這種炮彈擊中敵艦以後,只能穿透船體,只有擊穿水線導致艦船大量進水,才能獲得攻擊效果,平時主要用來做打靶練習。

當時世界上,海軍作戰主要使用開花榴彈,威力比實心彈大得多。

可是由於戶部停購海外軍火,這種開花彈沒法進口,只有靠天津機器局仿製,但是因為工藝條件不過關,這些仿製的開花彈問題很多,很不可靠。

而且,即使是這種開花彈,和日本艦隊採用的新式爆破彈還是不能比,因為填充的炸藥不同。

1891年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人下瀨雅允通過仿製TNT炸藥,製成了苦味酸炸藥,又稱下瀨火藥。

這是一種威力極大的烈性炸藥,爆炸後不僅會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連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反觀中方,開花彈裡用的還是黑火藥。

也就是現在過年我們放的煙花爆竹裡用的火藥。這殺傷力和下瀨火藥相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03

對於北洋水師的外強中乾,北洋大臣李鴻章其實是心知肚明。

所以,當朝鮮局勢動蕩,引發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時,他始終採取帶有妥協性質的防守態勢,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

至於北洋水師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作猛虎在山之勢,起到一定戰略上的威懾,嚇嚇人就可以了。

所以說李鴻章雖不是主戰派,但說是投降派也是冤枉他了。

可是,當時已經賭上國運的日本,會被這隻紙老虎嚇倒嗎?

日本對一直屬於清朝勢力範圍之內的朝鮮,早就虎視眈眈。

1880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藉機出兵,但由於清朝幹涉,無功而返。

兩年後,日本又趁中法戰爭之際挑起甲申政變,可依舊被清朝挫敗。

如果說前兩次的試探,日本因為國力不足還有所忌憚的話,那麼到了1894年,強弱形勢已經悄然改變。

當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此為藉口,悍然出兵,對清朝步步進逼。

李鴻章的外交努力全部落空,只能派兵入朝增援。

結果豐島海戰中,日本主動出擊,擊沉中方運兵船高升號,全面挑起戰爭。

一個多月後,日軍分四路進攻平壤,清軍只堅守了一天就無法支撐,連夜撤出,一直潰逃到鴨綠江邊。朝鮮全境就此落入日本手中。

可就是在這種雙方全面交戰的情況下,李鴻章也還是不想搞什麼海軍主力決戰。

大東溝海戰,其實一開始也不是今天很多人認為的大決戰。

而是為了陸軍運送增援朝鮮的軍隊進行的護航。

而日本艦隊也只是想再次偷襲,誰知雙方主力不期而遇。

到了這個時候,中方就算不想上那也得硬著頭皮上了。

雙方就在這種狹路相逢的情況下,在黃海大東溝海面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

04

雖然北洋水師在戰力上已經處於劣勢,但中日兩國海軍畢竟還是處在同一水平的軍隊,真打起來,還是可以拼一拼的。

何況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很多,以弱勝強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那麼,黃海海戰的實際戰況到底如何?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結果,當時參戰的北洋水師艦船為12艘,日本聯合艦隊12艘,數量相當。

經歷5個多小時鏖戰後,中方被擊沉4艘,重傷4艘,而日方重傷4艘,但無一艘沉沒。

從這個數字來看,似乎日本艦隊佔據了一邊倒的優勢。

北洋海軍在實戰時,到底敗在哪裡?

對戰時,雙方各自擺開陣型,日本艦隊排出一列橫陣,而北洋水師則以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為首,排出一個倒V字型,向日本艦隊衝去。

這種戰術被稱為「亂戰」,就是先採用整體編隊接近敵艦後,再分散成戰術分隊,多點突破敵方艦隊,進行混戰,以求亂中取勝。

北洋水師以這個陣型衝向日本艦隊的一字長蛇陣,一方面可以發揮艦首重炮的威力,另一方面也是想打亂對方的隊形,將局面引入亂戰,這對於航速偏低的北洋水師也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戰術能否成功實施,還要受到多種因素制約。

面對擺開倒V字陣型、來勢洶洶的北洋艦隊,日本艦隊的企圖是利用自己的航速優勢,繞到北洋艦隊的側面,用自己兇猛的側舷火力交戰。

於是由吉野號統帥的第一遊擊隊四艘軍艦加快速度,直撲北洋水師右翼。

它們遇上的,是中方艦齡最久,火力較差的兩艘老船:超勇號和揚威號。

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面對日艦的猛烈攻勢,兩艦雖然奮起抵抗,但還是不敵,被裝填下瀨火藥的榴彈擊中後燃起大火。

超勇號不久就沉入大海,揚威號也重傷撤離戰場。

05

當然,日方也不是沒有損失。

日軍的兩艘船,比叡號和扶桑號在戰鬥時居然掉隊了。

比叡號在日本艦隊中也是老船,身後的扶桑號是一艘帆船改造的老式鐵甲艦。

和他們一起掉隊的,還有原本位於本隊外側的赤城號和西京丸。

赤城號是當時參戰船隻中噸位最小的,只有600多噸,算是一艘小炮艦。

而西京丸還是商船改造的。

這四艘船算是日本艦隊裡的老弱病殘。

而現在,這幾艘船落在了定遠鎮遠等中方主力艦面前,想不挨揍都不行。

睿號面對中方的炮火,逃無可逃,竟然冒險從定遠和經遠兩艦之間穿過。

因為距離太近,中方的大口徑火炮擔心誤傷友艦而沒有射擊,只能用小口徑火炮招呼。

所以比睿號雖然被打得很慘,但是好歹沒有沒沉沒。

擊沉日艦的第一次良機就這樣失去了。

這時,掉隊的四艘船中,航速較快的西京丸和扶桑號已經自顧自逃跑了,只剩下赤城號面對北洋水師的交叉火力,連續中彈。

日方艦長也被彈片擊中頭部身亡。

這艘小炮艦似乎難逃被擊沉的命運。

但是關鍵時刻,幸運女神站在了日本艦隊一邊。

逃跑中的赤城用艦尾炮擊中了前來追擊它的來遠號後甲板,引起大火。

北洋水師各艦為了救援來遠號而降低了航速,因此赤城號也躲過一劫。

戰鬥進行到這時,北洋艦隊10艘艦船中,超勇號被擊沉,揚威號退出戰鬥,日本那邊比睿號和赤城號也被先後重創,但都僥倖逃出戰場。

總體還算勢均力敵,打個平手,雙方互有勝負。

06

第二回合。

原先在近海為運兵船擔任警戒的平遠號和魚雷巡洋艦廣丙號,帶著四艘魚雷艇殺向戰場。

它們對上的,首先是日軍本隊的旗艦松島號。

戰鬥中,平遠的260毫米主炮射出的一發炮彈,直接命中松島號舷側,穿透船殼板後,又穿過醫療艙室,衝進中部魚雷發射室,再撞擊到松島主炮炮架下方,擊碎了驅動液壓罐,導致後者主炮癱瘓。

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是一枚實心彈,否則一旦擊中主炮下方的彈藥庫,松島號一定會被炸的灰飛煙滅。

隨後,中方趕來的魚雷艇遇上了正逃離戰場的西京丸號。

距離300米時,福龍號首先向西京側舷發射了一枚魚雷。

面對如此近距離的魚雷攻擊,常規躲避已來不及,西京丸號艦長也瘋狂了一把,下令軍艦掉頭,正面衝向魚雷,企圖用軍艦行駛時掀起的浪花改變魚雷航向,這個險招還真湊效了。

魚雷在即將命中的一刻被浪湧推開,在距離西京右舷僅一米的地方擦過,讓船上的官兵嚇出一身冷汗。

這時,兩艘船的距離繼續拉近。

福龍號也做出大膽動作,突然向右急轉彎,在兩船距離50米時,從甲板後部的露天魚雷發射管再射出一枚魚雷。

如此近的距離,沒有任何迴避餘地,西京丸上的軍官已經發出了吾命休矣的慘叫。

可是由於發射時船體傾斜導致入水角度太大,這枚魚雷竟然從艦體下穿過,還是沒有擊中對方。

已經射出所有魚雷的福龍號只能遺憾地默默遠去,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最近一次擊沉敵艦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07

經過兩個回合的戰鬥,中方錯過了重創日軍的機會

而此時,日方從一開始略顯緊張的表現中逐漸緩過勁來,開始完成自己包夾北洋水師的戰略部署。

戰局主動權,開始向日方傾斜。

扶桑號發射240毫米炮彈擊中定遠號船殼板下的軍醫院,苦味酸炸藥引發大火,迅速蔓延,一時間整艘鐵甲艦都被籠罩在火焰之中。

定遠號是中方的旗艦,如果沉沒,後果不堪設想。

千鈞一髮之時,致遠號毅然駛到定遠之前,為旗艦遮擋炮彈,為定遠號撲滅火災贏得了時間。

這艘船的管帶,也就是艦長,正是名將鄧世昌。

隨後,雖然定遠號轉危為安,但致遠號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多處被擊穿,海水大量湧入,艦體傾斜。

這時,發生的便是中國海軍近代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身受重傷的致遠號,竟掉轉航向,加速撞向日本艦隊第一遊擊隊的吉野號等戰艦。

令人扼腕的是,在即將逼近第一遊擊隊的那一刻,致遠艦艦體中部發生爆炸,隨後迅速下沉。

管帶鄧世昌拒絕救援,與愛艦一同沉入海中,這一天剛好是他45歲生日。

至此,戰事開始對已損失兩艘軍艦的北洋艦隊不利。

但幾乎在同時,中方也取得重大戰果。

鎮遠艦上的305毫米主炮連續2次命中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松島號,其中一顆還是開花彈。

炮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松島號上的120毫米大炮震飛,並正好砸落在甲板上的炮彈堆中。

下瀨火藥過於敏感的缺陷終於暴露,遭受撞擊後立刻被點燃引爆。

天意使然,終於讓日本人自己也嘗到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連環爆炸的衝擊力在船體上撕開了幾個巨大的破洞,艦體失去平衡,海水灌入,傷亡慘重。

眼看大火就要燒到彈藥庫,松島號兇多吉少。

一旦日本艦隊的旗艦被擊沉,戰場局面可能再次發生轉折。

面對甲板下熊熊的烈火和瀰漫的瓦斯毒氣,松島艦的救火人員始終沒有勇氣衝進去搶救。

就在這時,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日本一方。

當時戰場上竟颳起了大風,從破損的舷側吹進一些新鮮空氣,使毒氣變得稀薄,防火隊才得以衝入滅火。

30分鐘後松島艦內大火才被撲滅,但也已經不具備繼續戰鬥的能力。

08

就在中方可以擴大戰果的好時機,戰場上竟然出現了逃兵!

開戰起就一直龜縮在陣型後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大概是被致遠號的沉沒嚇破了膽,竟掛出我艦重傷的信號旗,開始轉舵逃跑,它的同隊僚艦廣甲號也有樣學樣。

北洋水師的左翼頓時只剩下一艘孤零零的經遠號。

北洋水師的其他幾艘戰艦,也因為受傷相繼離開戰場到淺水區自救,戰場形勢急劇惡化。

在後期的戰鬥中,戰場上只有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獨自面對日本方面5艘軍艦的圍攻。

日艦瘋狂的炮火傾瀉到這兩艘船上,而中方軍艦的彈藥卻已快用盡了,主炮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損。

可就是在這種極度不利的情況下,兩艘鐵甲艦頂住了猛烈的炮火和幾乎致命的火災,始終屹立不沉。

但在此時,孤掌難鳴的經遠號在日方第一遊擊隊四艘艦船的合擊下終於沉沒。

戰至此時,時間已經接近18點,日軍總指揮擔心進入夜戰會給日本艦隊造成混亂,又害怕中方魚雷艇的偷襲,所以掛出停止戰鬥的旗號,帶領日本艦隊駛離戰場。

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海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雖然戰前北洋水師在戰力上已處於劣勢,但在戰鬥中還是體現了頑強的精神和士氣。

儘管面臨炮彈不足、瞄準儀落後等問題,但北洋水師火炮發射速率卻明顯高於日本艦隊同型號火炮,屢屢擊中敵方軍艦,可見北洋水師官兵戰鬥素質並不比日本海軍差。

在戰鬥中,中方也曾一度有多次擊沉日本軍艦的機會,只可惜因為武器方面的劣勢,以及一些運氣因素,最終未能成功。

09

黃海海戰打完之後,戰爭並沒有結束。

海戰的勝利,大大刺激了日軍的野心,而北洋水師的艦船沉的沉、傷的傷,已經無力爭奪制海權。

所以之後的戰場,主要就是雙方的陸軍較量。

只可惜,如果說海戰雖然輸了,但還有勢均力敵拼上一場的機會,那麼在已經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本陸軍面前,還是老式編制的清軍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一潰千裡。

日軍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國土,而鴨綠江邊的中國守軍未戰先逃,讓日軍兵不血刃連下兩城。

中國守軍不堪一擊,不到一周時間,旅順陷落。

接連取得勝利的日方,最終決定登陸威海,徹底消滅北洋艦隊。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攻佔了威海南幫所有炮臺,隨後佔據威海衛。

當晚,北幫炮臺守軍潰散。

只留下北洋艦隊困守孤島。

而在此之前,主力艦鎮遠號在駛入威海港時觸礁擱淺,已經失去航行能力。

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因自責而憂憤自殺。

2月5日晚,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港,定遠號又中雷受傷擱淺。

北洋水師的兩大支柱,先後崩塌。

之後幾天,其餘數艦也先後在偷襲和戰鬥中被擊沉,至此,北洋水師已是山窮水盡,而陸路援軍卻始終不見消息。

在此情況下,提督丁汝昌只好下令將受傷擱淺的定遠鎮遠炸毀,以免落入敵軍手中。

就在定遠號炸毀後,管帶劉步蟾當晚吞鴉片自盡。

此時,威海港人心潰散。

11日晚,萬念俱灰之下,丁汝昌自殺,同晚,護軍張文宣和鎮遠號繼任管帶楊用霖也先後自殺殉國。

李鴻章花費巨額資金為大清培養的一代海軍英才,近乎全滅。

次日,道臺牛昶昞等人借丁汝昌之名向日方遞交投降書。

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曾經叱吒風雲,被譽為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沒,只留給後人無盡的嘆息。

10

雖然在中日兩國的軍備競賽中,中國曾經領先,但由於日本的急起直追和中國的止步不前,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艦隊在各個方面,已經全面落後於對手。

戰鬥過程中,雖然戰前北洋水師在戰力上已處於劣勢,但在戰鬥中還是體現了頑強的精神,在戰鬥中也曾有多次擊沉日本軍艦的機會,只可惜因為武器方面的劣勢,以及一些運氣因素,最終功虧一簣。

黃海海戰的失利,中方就此失去制海權,並促使日本採取了更具野心的進攻策略。

日本陸軍大舉入侵中國東北,大清陸軍毫無抵抗力,一路大潰敗。

這給了日本海陸兩軍得到了殲滅北洋海軍的機會。

孤立無援的北洋艦隊困守威海衛,成了甕中之鱉,終究難逃全軍覆滅的命運。

19日,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有人說,甲午海戰,是日本一國對戰李鴻章一人,中方豈有不敗之理。

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滿清不亡,中國不立,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要倒下,誰都阻止不了。

相關焦點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學習內容】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課堂筆記】1.這節歷史的學習要點是什麼,請記錄下來: 2.老師所播放的中日甲午海戰的視頻素材是怎樣的?請在書上圈點勾畫相應內容。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的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甚至建議北洋水師藉此機會,直接對日本宣戰,當時的日本海軍剛剛起步,而北洋水師有壓倒性優勢,是將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絕佳機會。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國家文物局供圖考古清理出遺物標本500餘件,包括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將繼續開展黃、渤海水下考古昨日,國家文物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被發現。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但大、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的數量優勢同樣不小。再看船速的比較。日艦平均航速快1.44節,優勢並不很大。有人說北洋艦隊10艦編一隊,使高速艦隻失速達8節,不利爭取主動。其實日本艦隊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艦,艦隊整體失速不在北洋艦隊之下。   黃海海戰前的北洋海軍,從表面看軟體硬體都具有相當實力。清廷正是出於此種自信,在豐島海戰之後毅然對日宣戰。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秋山寫道:「北洋海軍的幽靈一直在這裡遊蕩。」  定遠號,是1881年清廷從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的七千噸級裝甲艦,長期擔任北洋水師旗艦,管帶劉步蟾。大東溝海戰中,定遠艦在開戰不久中彈,信旗系統被毀,失去旗艦功能,但該艦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與鎮遠遙相呼應,迫使日艦隊不得不率先撤離。此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曾多次擊傷日艦。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黃海海戰其實並非丁汝昌指揮。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由這部影片帶動的民族情結,讓我讀書時學到此節特別認真,至今仍依稀記得課本上對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總結: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腐敗無能以致國家積弱積貧;中國軍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白銀被挪用建設頤和園;再加上日本蓄謀已久,突然襲擊等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眼看六十誕辰將近,慈禧準備將頤和園作為獻給自己的賀禮,督促加快建造進度,北洋水師的經費也被挪用在工程建設上。隨著中日關係緊張,海軍提出國防經費吃緊,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將費用移作軍費,慈禧聽了十分生氣,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致遠艦在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
  •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中日甲午海戰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鬥裡湧現除了許多的名將,比如鄧世昌將軍,那這些將軍是從哪個學校裡畢業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來聊一聊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還有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名將。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禎在福州設立了馬尾船政學堂,這個學堂也是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北洋海軍 天津昭忠祠建造記(下)
    劉冠雄和陳兆鏘、藍建樞都曾是北洋海軍的軍官,參加過甲午的相關海戰。因這封呈文,海軍內部有人想起此前在天津曾建有一所北洋海軍昭忠祠。由此海軍開始調查此事。  雖然海軍部對天津海軍昭忠祠的情況已經查明,但最終並未能收回使用。二兩份天津地圖 海軍昭忠祠從有到無  1922年4月4日的《政府公報》上刊登有「大總統指令第七百二十一號」:「令海軍總長李鼎新:呈請將甲午中日一役海軍死難人員合祀昭忠祠,並請發帑五千圓輔助修葺由。呈悉準,如所擬辦理,交內務、財政兩部查照。此令。」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此人在甲午海戰中當了逃兵,多年後時來運轉,成了北洋一代梟雄
    黎元洪儘管誰都知道臨陣脫逃不光彩,可真正到了捨生取義的關頭,依然有不少人貪生怕死,選擇避戰保命,小編今天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百年前的那場中日國運之戰——甲午海戰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逃兵事件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激烈交鋒之際,北洋水師中有一艘「廣甲號」巡洋艦竟然掉隊了,而當時駕駛「廣甲號」的大輪管,正是時年30歲的黎元洪。其實出發前黎元洪就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這要是挨上一炮,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在日本針對中國海軍進行武備發展時,北洋海軍建設卻因黨爭以及保守大臣的阻撓陷入停頓。日本兵哀嘆 定遠艦怎麼打不沉啊?中日的海上對決很快就來了。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相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鐵甲艦之間的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