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2020-12-15 Jabin的成長之路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中日甲午海戰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鬥裡湧現除了許多的名將,比如鄧世昌將軍,那這些將軍是從哪個學校裡畢業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來聊一聊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還有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名將。

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禎在福州設立了馬尾船政學堂,這個學堂也是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

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製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

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分為前後兩學堂。前學堂為製造學堂,又稱 「法語學堂」。目的是培育船舶製造和設計人才,主設有造船專業。開設有法語、基礎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船體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課程。優等生後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

後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 「英語學堂」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主要專業為駕駛專業,以後增設了輪機專業。下設英語、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論學等課程,學習優異者選送英國留學。學生稱為藝童,堂長稱為監督。

同年又在前學堂內增設一所技工學校——藝圃,藝圃的藝徒半天上課半天學習,學習期限3年,畢業後擇其優者隨前學堂學生赴法國各大船廠實習,其餘分配於船政各廠。

船政學堂的學風極為嚴謹,在教學上十分重視實際。1868年,船政為此專門製造和購買了數艘練船。1871年,船政學生(其中包括劉步蟾、嚴復、方伯謙、林泰曾等)駕駛練船「建威」完成了北起遼東南至新加坡的遠洋訓練。

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幹中堅,李鴻章曾盛讚馬尾船政學堂為「開山之祖」。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馬尾船政學堂將永遠彪炳史冊。

船政學堂畢業的部分歷史名人:前學堂魏翰(造船專家、民國時任海軍造船總監)嚴復、詹天佑等。

後學堂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林泰曾、葉祖珪薩鎮冰。

船政學堂的優良傳統值得發揚光大。由於船政學堂敢於衝破長期以來封建科舉重功名輕技藝的教育模式,以明確的辦學思想、嚴格的管理制度、紮實的專業知識教學,堅持學用結合的實踐訓練,以及在教育上師夷之長技而又不全盤西化的措施,培養學生成為有民族自強心,有真才實學的專門人才。故在國家危難時刻,能有大多數的學生敢於挺身而出,愛匡國思想相當濃厚。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它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現代化海軍艦隊,也一度成為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由這部影片帶動的民族情結,讓我讀書時學到此節特別認真,至今仍依稀記得課本上對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總結: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腐敗無能以致國家積弱積貧;中國軍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白銀被挪用建設頤和園;再加上日本蓄謀已久,突然襲擊等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甲午海將曾宗鞏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大鹿島上的無名將士墓。據島上老人講,當年黃海海戰結束後,大鹿島居民在海邊收殮到13具北洋將士的遺骸,安葬於此。1894年參加甲午海戰,戰後一度與林紓合作,翻譯小說多部;民國初年任職海軍部,一直到去世前,在《海軍期刊》、《海軍雜誌》發表翻譯小說、傳記、戰史。由於存世資料有限,關於曾宗鞏的生平、經歷充斥不少訛傳。近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曾宗鞏的侄孫女曾兆惠,通過家族記憶結合歷史史料,還原一個不為人知的曾宗鞏。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日本艦船模型學會理事秋山紅葉在1961年發文稱,定遠館落成後,有人到那裡住宿,半夜裡卻隱約看到有人影走動,身著中國水兵制服;有盜賊曾聽到威嚴的聲音——「稅」,恰是中國膠東話裡「誰」的發音。秋山寫道:「北洋海軍的幽靈一直在這裡遊蕩。」  定遠號,是1881年清廷從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的七千噸級裝甲艦,長期擔任北洋水師旗艦,管帶劉步蟾。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因為當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早已不甘屈居於中國之下,而他們也意識到,要成就自己亞洲強國的目標,那麼中國就是必須打敗的對手。 在這股全民上下一心的狠勁支撐下,日本海軍規模迅速擴大。 而與此同時,中國方面情況如何呢?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學習內容】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課堂筆記】1.這節歷史的學習要點是什麼,請記錄下來: 2.老師所播放的中日甲午海戰的視頻素材是怎樣的?請在書上圈點勾畫相應內容。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北洋海軍 天津昭忠祠建造記(下)
    劉冠雄和陳兆鏘、藍建樞都曾是北洋海軍的軍官,參加過甲午的相關海戰。因這封呈文,海軍內部有人想起此前在天津曾建有一所北洋海軍昭忠祠。由此海軍開始調查此事。日前,海軍部因駐滬艦隊之請求,擬將地址收回,諮請省長轉飭遵辦,並令吳秋舫就近訪查一切。但學校方面因津埠無適用官產,擬請將公園後第一師範學校之房舍讓與,以便遷校。已呈請軍民長官維持,但師校暑假後遷往直隸法校,教育廳即遷入師校辦公,未知教育當局肯割讓否。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追尋北洋水師遺蹟之四:致遠、靖遠及平遠艦薩 蘇1886年,中國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造了兩艘造型優美的穹甲巡洋艦,即後來的北洋水師致遠艦和靖遠艦。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致遠艦戰沉後,其桅杆在低潮時仍露出水面,日軍撈取桅盤中的機關炮,並對該艦上層建築進行拆卸,但艦體並未被打撈,仍長眠在戰場上。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中,「鎮遠」艦緊跟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與日本艦隊血戰。激戰中,「鎮遠」艦305毫米巨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引起大爆炸,艦上日軍死傷近百人。甲午一役,北洋海軍雖敗,但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猶存,戰鬥力仍在。不幸的是「鎮遠」於12日18日在劉公島觸礁擱淺失去戰鬥力,及至在兩個月後的威海保衛戰中被日軍俘獲。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經遠」艦:見證甲午那些事,沉睡海底已百年
    9月21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 「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中日海軍力量對比已經悄然發生逆轉,戰爭還未爆發,勝負便已註定。 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野心勃勃的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襲擊並擊沉了清朝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船上七百餘人全部遇難。 8月1日,中日雙方公開宣戰,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對外積極侵略擴張,朝鮮及中國是其首要目標。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但也有一些事情不被廣為人知:一:甲午戰前,日本艦隊突然在仁川集結,海軍提督丁汝昌急電總理衙門,要求立即封鎖仁川港。然而,總理衙門討論了兩天才復電,準予丁汝昌相機行事。丁汝昌當即下令艦隊開往仁川。然而,日本艦隊已經離開。三個月後,甲午海戰爆發。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清末海軍海圻艦首次環球航行
    海圻艦是甲午海戰後大清國購買的兩艘大型巡洋艦之一,直到1937年在江陰自沉,為抗日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而這次歷時400多天,總航程30850海裡的環球航行,中國軍事外交史和海軍遠航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筆。帶領這次這次航行的,就是在甲午海戰中倖存的原廣丙艦管帶程璧光。 海圻艦一直是核心主力艦 甲午海戰後,整飭海防的議題再次被提上日程。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1879年,晚清名臣沈葆楨去世,臨終前遺疏上奏:「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艦船一事,至今無及矣。
  • 歷史的另類臉譜:比肩袁世凱的一代人傑,甲午海戰跳海殉國卻鋃鐺入獄
    在歷史上,北洋王朝似乎並沒有北洋水師那般高光,原因是傾注大清萬千心血,曾經睥睨亞洲的世界第6海軍「北洋水師」,在與宿敵的國運之戰中敗的是如此慘烈,無數人為之嘆惋。然而,作為袁世凱遺書中的3位人傑之一,黎元洪也是「北洋」與「南洋」兩大集團固步自封的見證人。作為廣東水師「廣甲艦」上的五品要員,黎元洪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為北洋水師的戰敗而背鍋。
  • 甲午祭:中國若再戰敗於日本 或出現北京大屠殺
    將士們在以身殉國時的壯言和壯舉,光照千秋。鄧世昌:「致遠」號巡洋艦艦長。千秋壯言:「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史稱黃海「大東溝海戰」的甲午海戰打響。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致遠號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