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2020-12-20 執筆寫史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

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

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豐島海戰

1894年6月,清政府答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前往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然而後者登陸後,日本便打著「保護僑民」的幌子,乘機向朝鮮出兵一萬餘人,企圖挑起戰爭。

為了救出葉志超等人,李鴻章向英國租用「愛仁」「飛鯨」與「高升」三艘商船,秘密向朝鮮運送援兵,與此同時丁汝昌又讓「濟遠」、「廣乙」、「威遠」掩護陸軍登陸。

一開始增援計劃進行的很順利,「威遠」艦甚至提前返航,可在「濟遠」、「廣乙」兩艦行駛到牙山灣口豐島附近的海域時,突然碰上日本聯合艦隊中的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軍艦,原來他們早已洞悉增援計劃,在此處埋伏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兩艘北洋軍艦。

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

軍艦數量上:中方只有「濟遠」、「廣乙」,而日方則有吉野、浪速、秋津洲;

火炮配置上:中方只有32門艦炮,8門魚雷發射管,沒有速射炮,而日方則有84們艦炮,13門魚雷發射管,同時還配備22門速射炮;

性能上:中方的總噸位只有3310噸,平均航速14.5節,而日方的總噸位高達11075噸,平均航速19.8節,並且日方的軍艦樣式較新,服役時間短。

很顯然,這種戰役中日軍掌握絕對優勢,方方面面都碾壓北洋軍艦,然而最終結果卻並非一面倒。

兩軍遭遇以後,廣乙號發射炮彈將浪速號的左舷穿透,炮彈穿過鋼夾板,摧毀了浪速號的備用錨與錨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不過日軍也迅速對廣乙號做出還擊,將它的艦橋與桅樓被炸毀,使其被迫退出戰鬥並在朝鮮西海岸觸礁擱淺自沉。

而濟遠艦的表現就沒有那麼好看了。領袖方伯謙因為膽怯,一心想著逃跑,致使濟元艦隻打出四發炮彈,可四發炮彈中有三發擊中吉野號,使其要害部位受到受損,最後不得不放棄追擊。

豐島海戰中,儘管中日兩方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可日方並沒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沉濟遠、廣乙兩艦,反而在對抗過程中遭受不小的損失,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甲午海戰中的清軍絕非不堪一擊。

黃海海戰

再來看看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中日兩國主力軍艦的海上大對決,在開戰以前,雖然清朝海軍的紙面實力仍然是亞洲第一,可實際上早已無法與日本軍艦相媲美,畢竟二者呈現此消彼長之勢。

李鴻章明白這一點,所以豐島海戰後,他只允許北洋艦隊在近海一代巡邏,通過海岸炮臺與天然屏障來抵禦日本海軍,從而保存自身實力。

整個黃海海戰共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儘管日本軍艦一艘未沉,但並非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其中松島艦命懸一線,如果再挨上一枚開花彈基本就要告別歷史的舞臺,而比叡、赤城、西京丸艦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創,剩下的日本軍艦僅僅只有輕傷。

最令人吃驚的是,這次戰役後,那些受重創的軍艦隻用了五天的時間便原地復活,重新擁有巡航戰鬥力,並再次出現在清朝近海領域,可見日本海軍實力有多強悍。

相較之下,北洋軍艦的武器裝備就要落後很多。沒有速射炮,用的是劣勢的燃煤,航速緩慢,開花彈配備不足,軍艦服役時間太長年久失修,可以說還沒開始打清軍先輸一半。

不僅如此,戰爭打響以後濟遠、廣甲兩艦還因怯戰逃跑,而日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卻僅僅擊沉了經遠、致遠、超勇三艘艦隊,揚威、廣甲則是選擇自爆,能夠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中創下這種戰績,很顯然北洋水師還是有些本事的。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那些聲稱甲午海戰中清軍不堪一擊的說法只不過是謠言,論武器裝備清軍遠不如日軍,可即便如此後者仍然不能輕易取勝,這已經能從側面反映出清軍艦隊的實力了。

可惜北洋水師生不逢時,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日本全國上下,無疑會以失敗告終,如果朝廷能夠多花一些銀子用於海軍建設,或許他們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不會輸得慘,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學習內容】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課堂筆記】1.這節歷史的學習要點是什麼,請記錄下來: 2.老師所播放的中日甲午海戰的視頻素材是怎樣的?請在書上圈點勾畫相應內容。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
    甲午中日海戰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 >反覆地讀過一顆激昂的少年中國心也被反覆折磨和蹂躪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卒讀的一頁在大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反覆地讀過
  • 甲午海戰時 清朝戰艦不戰而退 黎元洪棄艦逃生時差點沒淹死
    這位東北人水性極好,在水中猶如浪裏白條,經過幾個小時的劈波斬浪,他遠遠看到隱約起伏的山巒和房舍,頓時異常興奮,就要到夢想中的韓國了思密達!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早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就有過與段子裡的東北人相似的經歷。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反觀中方,開花彈裡用的還是黑火藥。 也就是現在過年我們放的煙花爆竹裡用的火藥。這殺傷力和下瀨火藥相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影片中鄧世昌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由這部影片帶動的民族情結,讓我讀書時學到此節特別認真,至今仍依稀記得課本上對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總結: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腐敗無能以致國家積弱積貧;中國軍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白銀被挪用建設頤和園;再加上日本蓄謀已久,突然襲擊等等。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
  •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圖)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  為保護水下文物 丹東港或調整港口建設方案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楊寶頂 攝    丹東正在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目前已著手把相應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相關人員透露上述信息。  這一信息,與10月6日暫告「收尾」的致遠艦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密切相關。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大東溝海戰中,定遠艦在開戰不久中彈,信旗系統被毀,失去旗艦功能,但該艦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與鎮遠遙相呼應,迫使日艦隊不得不率先撤離。此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曾多次擊傷日艦。  結局:1895年2月5日凌晨,定遠艦在威海衛遭日軍魚雷艇偷襲重傷擱淺。11日,艦長劉步蟾自盡前部署水兵炸毀定遠艦以免資敵。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甲午中日戰爭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是中日之間的海上衝突,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小部分,是海軍主要參與的,其實甲午戰爭的絕大部分是清廷陸軍組成。
  • 清軍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合集
    北洋艦隊是清末清廷重金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當時亞洲地區國家中軍艦數量最多,噸位最大的一支艦隊,剛剛成軍時在亞洲地區實力首屈一指,其風頭一時無兩,但是僅僅過了幾年就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成為國人心中的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領略一下那隻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真容和他們最後悲壯的結局。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各軍真實的戰鬥力難道是按照,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嗎?根據最終的結果來看,卻實如此。實力最弱的明軍,被一群農民組成的大順軍給打的潰不成軍,最終導致明王朝的覆滅。
  • 此人在甲午海戰中當了逃兵,多年後時來運轉,成了北洋一代梟雄
    黎元洪儘管誰都知道臨陣脫逃不光彩,可真正到了捨生取義的關頭,依然有不少人貪生怕死,選擇避戰保命,小編今天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百年前的那場中日國運之戰——甲午海戰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逃兵事件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激烈交鋒之際,北洋水師中有一艘「廣甲號」巡洋艦竟然掉隊了,而當時駕駛「廣甲號」的大輪管,正是時年30歲的黎元洪。其實出發前黎元洪就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這要是挨上一炮,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  這場發生在1895年3月9日的「田莊臺防禦戰」,是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以清軍的慘敗告終。一個月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盤錦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楊洪琦介紹說:當年清軍在海戰中失敗後,日軍轉入陸戰,在田莊臺遼河岸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清軍失守後,日軍在鎮內屠殺百姓,放火燒城,大火幾日不熄,一個原本繁華的商埠重鎮變成了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