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
為保護水下文物 丹東港或調整港口建設方案
考古調查人員準備潛水作業。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152MM炮彈
完整的魚雷引信
穹甲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考古人員回應焦點疑問。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楊寶頂 攝
丹東正在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目前已著手把相應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相關人員透露上述信息。
這一信息,與10月6日暫告「收尾」的致遠艦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密切相關。
相關人士稱,若這座博物館獲批准建,將積極爭取把致遠艦考古出水的部分文物納為「館藏」,展覽給世人,再現甲午歲月。
此次會議上,相關考古人員表示,目前眾多文物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已經「無限接近」致遠艦,但由文物部門正式公布這艘沉船的身份,還需走嚴謹的考古程序,「最後會以發布報告的形式告知世人」。
發布會實錄
參會考古專家:
周春水:「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領隊
崔勇:廣東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部主任、研究員、「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項目領隊
此次會議上,參與致遠艦水下考古的一線人員回答了眾多疑問。
「無限接近」致遠艦 正式確認須走嚴謹程序
一問:我們注意到,這次發布會是「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而不是致遠艦項目的見面會,名稱上的區別意味著什麼?
崔勇:這個是我們考古程序的問題,我們需要整理,但是目前還沒有整理,也沒有詳細消化這些材料(文物)。
即便出水大量有價值的文物證據,但現在從考古的層面講,也仍然不敢百分之百肯定這是致遠艦,經過材料的整理分析和消化之後,我們正式宣布的時候會用報告的形式公布,我們現在至少可以說,是無限接近「致遠艦」。
談「下一步」為時尚早 操作會參照國際規範
二問:怎麼評價這次考古工作,下一步安排是怎樣的?
水下的遺址會怎麼保護?
周春水:本次工作性質為重點調查,非發掘,更非打撈工作。目前調查工作已經結束。後續要對我們已獲得的現場資料(文物)進行消化,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丹東一號」的性質做深入研究,對其保存狀況進行系統評估,要在大量數據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議,現在貿然談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還是草率的。至於未來遺址怎麼保存的問題,我們會借鑑已有的經驗。
崔勇:對於將來的走向問題,我們在對目前已有的材料細細消化一遍之後,會提出一些相關的可能性走向,包括原址保護也好,整體打撈也好,拆散打撈也好,我們會根據工作需要作出一些比較詳細的方案,這個方案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致遠艦」包含了更多的(民族)情結在裡面,我們會力求方案更加穩妥,會參照國際上的規範。三問:目前來看「丹東一號」是更適合原址保護,還是打撈?崔勇:這個問題現在談,太早了。
只要投入到位整體打撈沒有技術瓶頸
四問:對於這艘沉船的整體打撈,技術上最大的難度是什麼?
崔勇:其實技術和經費都不是問題,只要想做的話都可以解決,我覺得它沒有技術瓶頸,應該可以做到。
我個人認為技術是沒有難度的,只要投入到位了,應該沒什麼問題。即使是純木頭的船也可以在下面做鋼架支撐,船舶不受力也可以做到。目前水下工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打撈的時候即使船體強度不夠也可以解決,這個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就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