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曾駕廣甲艦參甲午海戰 臨陣脫逃遭監禁(圖)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大臣李鴻章向各地要求增援,當時只有他哥哥、擔任兩廣總督的李翰章派了「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軍艦去支援。這三艘軍艦的主要負責人是「廣丙」號管帶程璧光。程璧光之所以成為負責人,是因為他是主動請纓參戰的。他本來是從廣東押運荔枝到北京,給皇上送荔枝的,結果發現朝鮮局勢漸趨緊張,便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在北洋備戰,於是備受嘉獎,並被任命為總指揮。這三艘軍艦中,按照當時製造的年份來說,「廣甲」號年代最早、裝備最落後。它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籌備建立粵洋水師,請福州馬尾船政局協助建造,於1887年10月交付粵洋水師的第一艘鐵脅木殼兵輪。

  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交鋒之前,「廣甲」號軍艦竟然掉隊了。作為駕駛「廣甲」的「大車」(即大管輪),黎元洪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不幸中的萬幸,是黎元洪技術嫻熟,又對艦艇的每個零部件都了如指掌,經過緊張的調整,「廣甲」號總算跟上了大隊。剛剛抵達預定海域,喘息未定,就接到命令,吃完飯後準備參戰。

  北洋艦隊在向敵人接近時,提督丁汝昌,副提督漢納根、劉步蟾等,見日艦快船居前,本隊居後,成單縱陣形撲來,便下令以「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居前,作後翼單梯陣形,「廣甲」列於「定遠」左後方。

  戰鬥打響後,黎元洪駕駛著「廣甲」勇往直前,參加了圍攻日艦「赤城」、「西京丸」的戰鬥。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主炮發射時炸膛,致使主帥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丁汝昌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日軍第一遊擊隊4艘戰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戰鬥至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

  正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日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艦隊截擊。黎元洪沉著地駕駛著「廣甲」,配合「定遠」、「來遠」、「經遠」開炮重創日艦「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陣亡,「西京丸」也受到重創。

  敵軍見狀,就集中炮火轟擊中國兩艘鐵甲艦「定遠」與「鎮遠」號,竟有三百多顆炮彈落到兩艦之上。日軍史料記載:「鎮遠前甲板,幾乎形成絕命大火。一將領集合士兵盡力救火,雖彈丸如雨,仍欣然從事,在九死一生中毅然將火撲滅,終於避免一場危難。」

  午後3時30分,日艦「松島」逼近,「鎮遠」發一巨彈,正中敵軍彈倉,日軍炮臺指揮官等百餘人死傷。

  在「致遠」艦被擊沉後,「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見此情狀,立即命他的艦艇掉頭。一看這種情況,「廣甲」號管帶吳敬榮也急忙命黎元洪駕駛艦艇尾隨撤退。

  「廣甲」號是整個甲午海戰中中彈最少的軍艦,它只中了一發炮彈。而且這一發炮彈還是打在軍艦的廁所裡,沒有太大損傷。令人唏噓的是,連這發炮彈也不是日本軍艦發射的,而是中國另一艘軍艦「來遠」號發射的。因為「廣甲」號臨陣脫逃,惹怒了中國其他軍艦的將領,於是紛紛向「廣甲」號開火。就這樣,黎元洪駕駛著「廣甲」號,在中日兩國軍艦的彈雨之中,倉皇而逃。

  不僅如此,「濟遠」在倉皇逃跑中還撞沉了並肩作戰的「揚威」號,後龜縮於旅順港內。「廣甲」號傍岸開行,結果在大連灣三山島附近觸礁擱淺,前進無路,後退不能。到了23日上午,在海上遊弋的日艦浪速號與秋津洲號突然發現了「廣甲」的蹤影,便朝著「廣甲」方向駛來。吳敬榮見狀嚇得魂不附體,命令毀艦後丟下士兵自己乘小艇逃之夭夭。

  作為「廣甲」炮艦上的大車,黎元洪見上司逃走,艦艇上又無攻擊武器,他此時想得最多的則是害怕被日艦夾擊,當了俘虜。於是,他與其他的官兵一道搶乘了一艘小艇逃命去了。日艦豈肯罷休,尾隨在小艇後面窮追不捨。黎等怕被敵人一鍋端,便紛紛跳海逃生。

  黎元洪向來不習水性,幸虧他在戰前未雨綢繆,自費買了一件救生衣,才倖免葬身魚腹。他在海上漂泊了十餘個小時,才被海浪神奇地衝到岸邊。而同行的13人中有8人不是被淹死,就是當了俘虜。

  黎抵達岸邊後,使出渾身的解數,爬到一個巖石上,昏睡了過去。等他甦醒過來後,已是天黑。一開始他以為自己當了俘虜,隨後他定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大難不死。他還驚奇地發現,口袋裡還有6塊銀元和一隻手錶。

  當黎元洪來到海軍基地旅順時,海軍衙門正在緝拿在甲午海戰中跳海逃命的「廣甲」水兵,黎卻不明真相自投羅網,結果以逃兵的罪名監禁數月。後因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

  「廣甲」號軍艦上的一些人後來回憶,當年他們是故意把船開到淺灘的,這樣「廣甲」就不用開回去了,別人也就沒有證據指責他們是臨陣脫逃了。「廣甲」號官兵未受到嚴懲還有一個原因,畢竟他們是從南方來的支援軍隊,而不是北洋水師的部隊。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時 清朝戰艦不戰而退 黎元洪棄艦逃生時差點沒淹死
    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早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就有過與段子裡的東北人相似的經歷。1894年7月(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當年9月12日,北洋艦隊奉命護送淮軍馳援朝鮮,黎元洪所乘的「廣甲號」戰艦投入了海戰。
  • 此人在甲午海戰中當了逃兵,多年後時來運轉,成了北洋一代梟雄
    黎元洪儘管誰都知道臨陣脫逃不光彩,可真正到了捨生取義的關頭,依然有不少人貪生怕死,選擇避戰保命,小編今天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百年前的那場中日國運之戰——甲午海戰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逃兵事件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激烈交鋒之際,北洋水師中有一艘「廣甲號」巡洋艦竟然掉隊了,而當時駕駛「廣甲號」的大輪管,正是時年30歲的黎元洪。其實出發前黎元洪就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這要是挨上一炮,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大東溝海戰中,定遠艦在開戰不久中彈,信旗系統被毀,失去旗艦功能,但該艦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與鎮遠遙相呼應,迫使日艦隊不得不率先撤離。此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曾多次擊傷日艦。  結局:1895年2月5日凌晨,定遠艦在威海衛遭日軍魚雷艇偷襲重傷擱淺。11日,艦長劉步蟾自盡前部署水兵炸毀定遠艦以免資敵。
  • 歷史的另類臉譜:比肩袁世凱的一代人傑,甲午海戰跳海殉國卻鋃鐺入獄
    然而,作為袁世凱遺書中的3位人傑之一,黎元洪也是「北洋」與「南洋」兩大集團固步自封的見證人。作為廣東水師「廣甲艦」上的五品要員,黎元洪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為北洋水師的戰敗而背鍋。畢竟清朝的三大水師,分別是李鴻章、張之洞以及沈葆楨等封疆大吏分庭抗禮的資本,而即使黃海海戰已經爆發,威海衛要塞危在旦夕,南洋水師與廣東水師也僅僅是坐壁上觀!這種晚清格局中狹隘的門戶之見,遠非一日之寒。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冤魂---方伯謙
    北洋海軍「濟遠」管帶方伯謙,因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率艦先退之罪名,於1894年9月24日被清廷以「臨陣脫逃」之罪名處斬於旅順口。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9月21日,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圖為出水的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以及部分炮彈等。新華社發此次水下考古發現的寫有「經遠」二字的木質籤牌。國家文物局供圖考古清理出遺物標本500餘件,包括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將繼續開展黃、渤海水下考古昨日,國家文物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被發現。
  • 「經遠」艦:見證甲午那些事,沉睡海底已百年
    9月21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 「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1894年,他率艦與日本激戰3個小時後撤退,7日後李鴻章下令:殺!
    清朝末年,清軍與日本的一場甲午海戰,清朝北洋水師受到重創,從此日本一直壓著清朝。這場戰事也成為國人無法越過的一個坎。不過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的一個高級將領卻因臨陣脫逃被殺,此人便是時任北洋水師濟遠號的指揮官方伯謙。關於方伯謙的事,還要說一下當年那場中日海戰。1894年9月17日,清朝海軍與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外的大東溝相遇,隨後展開了激烈海戰。但戰爭打了三個小時後,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撤出戰場。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追尋北洋水師遺蹟之四:致遠、靖遠及平遠艦薩 蘇1886年,中國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造了兩艘造型優美的穹甲巡洋艦,即後來的北洋水師致遠艦和靖遠艦。致遠艦在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
  •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圖)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  為保護水下文物 丹東港或調整港口建設方案  152MM炮彈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楊寶頂 攝    丹東正在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目前已著手把相應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相關人員透露上述信息。  這一信息,與10月6日暫告「收尾」的致遠艦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密切相關。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率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炮彈用完之後,他果斷下令衝向日艦吉野號。遺憾的是,在敵艦的集火之下,致遠號未等靠近便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只有7個人僥倖生還。不過,若說致遠號打出了北洋水師的氣勢,那麼不遠處的濟遠號就是一個妥妥的恥辱。致遠號沉沒後,濟遠號迅速逃離戰場,在逃跑的過程中,它還意外撞上了揚威號,不僅打亂了整個作戰隊形,還擾亂了戰士們必勝的決心。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但當時大清上下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翰林院大臣上書奏: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不足為懼。但實際上呢?
  • 革命黨人從床下把黎元洪拉出來是偽歷史
    黎元洪:功過參半的「民國第一偉人」「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龍的傳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時此刻,用它來提括彼時彼刻,卻是再合適不過。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後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百年來眾說紛紜,當局者不清,旁觀者更不明。但歷史不容許不清不明,同時正因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個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霧,廓清、袪魅、還原。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甲午海戰前,日本艦隊總噸位已經達到了4萬多噸,超過了北洋水師的3萬多噸。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鎮遠號,日本特地請了法國艦船設計師白勞易設計了嚴島號、松島號、橋立號「三景艦」,三艘艦艇在性能上都超過了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率領全艦官兵殉國,時年45歲。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在黃海海戰中中彈身亡,時年41歲,後被朝廷追贈太子少保。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在海戰中臨陣脫逃而在戰後遭到朝廷處斬,時年40歲。來遠號管帶邱寶仁,在黃海海中中率本艦奮勇作戰,後於1895年的威海衛保衛戰中,來遠號被擊沉於劉公島而邱寶仁被從水中救起後便萬念俱灰,從此隱退不問世事。
  • 甲午海戰後,方伯謙死的算不算冤?
    這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消息傳來時,光緒皇帝的有感而發,這是種讚譽,但是,卻飽含屈辱。這份屈辱至今依然刺痛著每一個華夏兒女,也正因如此,我們才不斷對「甲午戰爭」進行探索、進行反思、進行總結。甲午戰敗的原因很多,雖然眾說不一,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體制和無處不在的腐敗絕對是罪魁禍首,當然,還有充斥朝堂、與腐敗如影隨形的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