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2020-12-23 故史輕言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當時參戰的北洋水師戰艦及主要將領如下:

旗艦定遠號,當時定遠號管帶是劉步蟾,而水師提督丁汝昌也在該艦上指揮戰鬥。戰鬥打響後不久,定遠艦的指揮臺便被日艦擊中,身在指揮臺的丁汝昌因此而身負重傷,於是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繼續指揮戰鬥。1895年,日軍攻入威海衛後,劉步蟾不得已下令炸沉定遠艦,後先於丁汝昌自殺殉國,時年43歲。

鎮遠號,與旗艦定遠號同為當時北洋水師兩大主力戰艦,鎮遠號管帶林曾泰。黃海海戰後,林曾泰率領鎮遠號退入旅順港,1894年11月14日,因日軍進攻遼東,旅順陷落在即,鎮遠號不得已返回威海衛。但在返港途中鎮遠號意外觸礁損傷,因旅順陷落,船塢落入日本人手中,所以鎮遠號無法繼續出戰,林曾泰也因此而自責不已,15日,林曾泰在憂憤與自責中服毒自殺,時年44歲。

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率領全艦官兵殉國,時年45歲。

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在黃海海戰中中彈身亡,時年41歲,後被朝廷追贈太子少保。

靖遠號管帶葉祖珪在黃海海戰後率艦退入威海衛,1895年率艦阻擊來犯日軍,在戰敗不可避免後下令炸沉靖遠號。甲午戰爭結束後被朝廷短暫革職,後起用負責重新組建北洋水師,1901年升任為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命其總理北洋水師兼廣東水師提督,這就意味著南北水師的正式統一,1905年因過度勞累而去世,時年53歲。

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因在海戰中臨陣脫逃而在戰後遭到朝廷處斬,時年40歲。

來遠號管帶邱寶仁,在黃海海中中率本艦奮勇作戰,後於1895年的威海衛保衛戰中,來遠號被擊沉於劉公島而邱寶仁被從水中救起後便萬念俱灰,從此隱退不問世事。

超勇號管帶黃建勳在黃海海戰中指揮本艦誓死拒敵,後超勇艦被擊沉,黃建勳亦壯烈殉國,時年43歲。

揚威號管帶林履中在黃海海戰中隨揚威號一起戰沒殉國,時年42歲。

平遠號管帶李和亦曾率艦參與黃海海戰,後又參與威海衛保衛戰,戰敗後被清廷革職,兩年後復出,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總司令,於1930年病逝。

廣甲號管帶吳敬榮在濟遠號管帶方伯謙逃跑後亦隨即率艦逃跑,但隨後擱淺,吳敬榮棄船逃跑,廣甲號於次日被日軍擊沉。後來吳敬榮參與了威海衛保衛戰,但他又再次逃跑。雖然接連逃跑,但吳敬榮卻一路官運亨通,直至民國時期,更是升任海軍中將。

廣乙號管帶林國祥在豐島海戰中曾率艦與日軍周旋作戰,但因實力不濟廣乙被擊沉,方伯謙逃跑被處斬後,林國祥便接替濟遠號管帶一職,威海衛保衛戰後,濟遠號稱為日軍俘虜,林國祥被短暫停職查辦,後回到廣東水師繼續任職,1908年病逝。

廣丙號管帶程璧光在豐島海戰中率艦禦敵後負傷,黃海海戰中後期加入戰場,雖然作戰時間較短但作戰意志非常頑強,威海衛保衛戰後,程璧光作為代表向日軍遞交降書而遭到國人痛罵,戰後被清廷革職,後來加入興中會成為反清一員,後任海圻號管帶,曾於清朝滅亡前夕率艦出使古巴、墨西哥等地,引起當地華人極大的振奮之心,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宣揚了國威,但當他率領艦船回國時清朝已經滅亡,後陸續任職北洋政府,於1918年去世。

筆者之所以介紹當時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及管帶的詳細信息,就是向告訴朋友們,當時我們的部隊作戰非常頑強,雖然甲午戰爭我們戰敗了,但從上述情況來看,當時參與海戰的北洋水師眾將領們絕大多數都能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與日軍決戰到死,可見我們泱泱大國從不缺乏敢於亮劍的愛國將領,但在對外戰爭中屢屢戰敗,箇中緣由和教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的鄧世昌,他的子孫後代都怎麼樣了?
    ———鄧世昌1894年9月17日12 點 50 分,黃海海戰正式拉開帷幕,這是中日雙方一場爭奪制海權的決定性戰役。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看到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日軍重創,黃龍旗被擊落,他立即下令在自己指揮的艦上升起旗幟,向日艦連連發炮,吸引住敵艦。
  • 「你好,小島」鹿島尋蹤:愛國將領鄧世昌墓
    央廣網丹東7月30日消息(記者郭威 賈鐵生 徐志強)遼寧省丹東市孤山鎮的大鹿島,不僅風光旖旎、物產豐富,還是甲午海戰的重要戰場,歷史悠久,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墓碑也坐落於此。鄧世昌墓園被確定為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央廣網發 祝俏濱 攝)來到墓園門前,我們先看到的是鄧世昌將領的墓碑記,上面詳細記載了鄧世昌的生平和甲午海戰經過。走進正門,登上104級臺階來到墓園中央,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地面整潔,環境幽靜。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的現場報導河南洛陽高新區實驗中學   趙向輝  (部編版八上:新聞寫作)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甲午海戰雖然飽受後人詬病,哀國之不幸,怒清廷之不爭,但在整場戰爭中,北洋水師還是很有骨氣的。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 民族英雄鄧世昌滿門忠烈,子孫後代中多人參軍,五人考入黃埔軍校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恥辱的戰爭,以中國的戰敗為結局,並且與之籤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導致了我國慢慢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以海戰為主, 中日艦隊力量懸殊很大,清朝在這方面明顯裝備不足。但是在氣節上,我們的海軍官兵並不輸日本人。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當年,鄧世昌為何一心讓致遠號撞向敵艦?百年後專家揭露真相
    「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這是清末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經常對士兵們說的話。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也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面對羸弱的清朝政府、外敵的入侵,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所以,他才會從軍,保家衛國。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龍涎裡:海戰英魂出生地
    這副對聯作於1894年,作者是大清國光緒皇帝,他含淚寫下對聯紀念的,是剛剛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捐軀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廣州海珠區龍涎裡老巷子裡的百年老宅,是海戰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徘徊在鄧氏故居附近、走進龍涎裡二號的鄧氏宗祠,在斑駁的青磚牆和麻石地板後面,仿佛還能清晰地聽見甲午海戰的隆隆炮聲和那一天嘶鳴的海浪。
  •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幼年及教育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海軍將領之一。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黃海海戰 在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因「致遠」艦受傷,彈藥用盡,難以繼續戰鬥,鄧世昌語曰:「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艦,則我軍可以集事。」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山東號」的舷號為「17」,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數字,除了紀念服役時間和「北洋水師」成立外,還有一件令全世界側目的大事與之相關。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對中國窺視已久的日本以清軍入朝為藉口,派遣日軍攻佔朝鮮,清朝被迫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就此拉開帷幕。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
  • 歷史的另類臉譜:比肩袁世凱的一代人傑,甲午海戰跳海殉國卻鋃鐺入獄
    畢竟清朝的三大水師,分別是李鴻章、張之洞以及沈葆楨等封疆大吏分庭抗禮的資本,而即使黃海海戰已經爆發,威海衛要塞危在旦夕,南洋水師與廣東水師也僅僅是坐壁上觀!這種晚清格局中狹隘的門戶之見,遠非一日之寒。但是,歷史就是如此的戲謔。甲午戰前,「廣甲艦」被抽調黃海參加檢閱,適時藩國局勢已是黑雲壓城,黎元洪隨「廣甲艦」領命參與護送清朝運兵船。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致遠艦在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
  •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中日甲午海戰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鬥裡湧現除了許多的名將,比如鄧世昌將軍,那這些將軍是從哪個學校裡畢業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來聊一聊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還有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名將。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禎在福州設立了馬尾船政學堂,這個學堂也是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
  • 鄧世昌駕駛「致遠號」,勇撞敵艦犧牲後,其後代的結局如何
    126年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號巡洋艦彈盡糧絕,多處起火,船體嚴重傾斜,隨時都有可能傾覆沉沒。管帶鄧世昌命令全艦官兵回到戰鬥崗位,開足馬力,向著日軍「吉野」號全速前進,決意用殘破的船體撞擊「吉野」號,和它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