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37718

懸掛於艦體舷側的「經」「遠」二字。 國家文物局供圖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舉行「經遠艦水下考古成果匯報會」上獲悉,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艦名字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懸掛於艦體舷側的「經」「遠」二字。 國家文物局供圖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將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別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北洋水師戰敗,共損失戰艦四艘。其中「經遠艦」受到四艘日艦圍攻,全艦官兵不畏強敵,英勇接戰,直至最終沉沒。全艦僅有十六人倖存,管帶林永升及二百餘名官兵捐軀殉國。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長姜波介紹,甲午海戰遺蹟是近年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重點之一。本次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水下考古隊利用多波束等儀器設備採集遺蹟數據,結合潛水探摸,結合地方志文獻研究,確認了「經遠艦」的準確位置。艦體位於水下12米處的海床上,呈倒扣狀態,主體已被海底淤泥覆蓋。第二階段,水下考古隊在艦體外側進行抽沙作業,逐步揭露出艦體結構,並發掘清理出水文物。

帶「經遠」文字的木質籤牌。 國家文物局供圖

  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艦名字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遺址中還發現一塊木牌,清晰書有「經遠」二字。艦體前端保存了艏柱、錨鏈、舷板等遺蹟,外圍發現大量散落的艦體構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鐵、木、銅、鉛、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質各類遺物標本500餘件,種類十分豐富,包括鍋爐、斜桁、舷窗、艙門、鐵甲堡襯木等艦體結構,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武器裝備,以及銼刀、扳手、旋柄等船載工具。此外,遺址中還還發現了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毫米炮彈引信等,均不見於「經遠艦」出廠檔案,推測為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

考古隊員下水作業。 國家文物局供圖

  「經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對於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與2014年發現的「致遠艦」一樣,「經遠艦」沉艦遺蹟是中日甲午海戰真實見證,它的發現還原了一段悲壯歷史,讓我們緬懷英烈,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進而發奮圖強。

  出水的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 國家文物局供圖

  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丁輝介紹了遼寧下一步工作安排,包括全面啟動甲午海戰水域、陸域的全面保護課題;和地方密切配合將目前已進行水下考古發掘的幾處地點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明確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在大連或丹東籌建出水文物等的保護基地。

現場工作平臺。 國家文物局供圖

  至於將來是否會將「經遠艦」整體打撈出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這要經過詳密勘測才能最終決定,「我個人當然認為有打撈出水的必要,但是『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出水工作,從發現到最後打撈歷經十餘年。所以『經遠艦』如果要整體打撈出水,也會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他還表示,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督促遼寧省、大連市人民政府落實致遠艦、經遠艦保護措施,加大日常巡護力度,並繼續組織開展黃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最新成果。(記者 應妮)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國家文物局供圖考古清理出遺物標本500餘件,包括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將繼續開展黃、渤海水下考古昨日,國家文物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被發現。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經遠艦」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沉睡百年經遠艦如何被發現?考古專家披露細節
    7月13日至9月2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大連海域一鐵質沉船殘骸進行了考古調查,確認該艦為北洋水師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解開水下「時光膠囊」的密碼——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成果亮點掃描
    新華社青島2月25日電 題:解開水下「時光膠囊」的密碼——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成果亮點掃描新華社記者施雨岑宛如被時光封存的琥珀,沉沒在水下世界的遺址遺蹟,靜靜保存著千百年前某一歷史瞬間的種種信息。借力前沿科技潛入南海深處、開展國際合作走向紅海、不懈努力發現「經遠艦」……記者從25日在青島召開的2019年全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2018年,更多「時光膠囊」的秘密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孜孜追尋中浮出水面,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鑑真出發地、北洋經遠艦……專家解讀年度十大考古亮點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鑑真東渡出發地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等當選年度
  • 甲午海戰英勇「定遠艦」鐵甲出水!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這次定遠號水下考古,周春水召集了三位廣東隊員加入。他在電話中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黎飛豔主要負責攝影,包括水下攝影與出水文物的攝影;林唐歐則主要負責出水文物的登記與繪圖;王志傑是多面手,既負責水下清淤工作,也參與設備的維修。」出水的唯一一塊北洋海軍裝備的護防裝甲!
  • 張瑞:我和我眼中的中國水下考古
    對經遠而言,張瑞的一本書讓公眾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對張瑞而言,以經遠艦為代表的近代甲午沉艦的遺址調查影響深遠。當歷史課本上的船進入人們眼帘時,大家對於甲午海戰中的民族英雄的緬懷以及愛國主義情懷被放大。 水下考古是跨學科的事業,需要融合文物保護領域、航海領域、海上探測領域、艦船製造領域、武器裝備方面、檔案資料信件方面、服飾、小工藝品等多維度的知識。
  • 「經遠」艦:見證甲午那些事,沉睡海底已百年
    9月21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 「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考古負責人講述裝甲板出水震撼瞬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了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山東領隊、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澤冰,講述鐵甲出水激動人心的瞬間。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此後將該沉船命名為「南海Ⅰ號」,中國歷史博物館(後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水下考古調查直至2004年,採集了數千件的陶瓷器和其他文物標本[6]。2007年對「南海Ⅰ號」沉船進行了整體打撈,將船體隨同船上遺物整體移入陽江市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進行考古發掘[7]。現已基本完成船內遺物的發掘清理。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科技日報本報記者 陸成寬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圖)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  為保護水下文物 丹東港或調整港口建設方案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楊寶頂 攝    丹東正在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目前已著手把相應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相關人員透露上述信息。  這一信息,與10月6日暫告「收尾」的致遠艦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密切相關。
  • 2014年度遼寧考古新發現
    2014年4月至8月,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由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行考古發掘。通過發掘,發現8處坑狀遺蹟,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石核、石片、斷塊等230餘件遺物。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巖、石英砂巖、石灰巖、砂巖、矽質泥巖、矽質灰巖、花崗巖、角巖、板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