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黃宙輝圖/黎飛豔(署名除外)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鐵甲起吊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的瞬間 圖/新華社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的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通過深入採訪發現,無論是水下攝影、測繪登記還是設備維修,廣東水下考古隊為此次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貢獻了豐富的廣東經驗。
廣州打撈局是此次水下、水面工程的主要配合單位,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中,有廣東水下考古隊三位隊員黎飛豔、林唐歐、王志傑參與。
從左至右依次為黎飛豔、林唐歐、王志傑 圖/公眾號「考古大家談」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周春水,是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領隊,目前他們在威海的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作為業內的權威專家,他參加過2012年以來廣東多項水下考古項目,對廣東在該領域內的專業力量十分熟悉。
這次定遠號水下考古,周春水召集了三位廣東隊員加入。他在電話中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黎飛豔主要負責攝影,包括水下攝影與出水文物的攝影;林唐歐則主要負責出水文物的登記與繪圖;王志傑是多面手,既負責水下清淤工作,也參與設備的維修。」
出水的唯一一塊北洋海軍裝備的護防裝甲!
周春水介紹,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複合裝甲。「此次發現的鐵甲為一整塊,高2.832米、寬2.60米、厚0.305米,重約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定遠艦鐵甲保存狀態完好
「在長達126年的時間裡,鐵甲的狀態基本沒有改變,表面幾乎沒有鏽蝕或附著物,整體保存得比較完好。」周春水還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此次水下考古收穫頗豐,除了鐵甲片,還發現了很多小口徑的武器,「有上千枚子彈,以及一些各種尺寸的炮彈頭以及銅構件。」
起吊定遠艦鐵甲,放入脫鹽池
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自2017年開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聯合考古隊開啟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調查組確認這是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沉址。
今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有上千件已經陸續出水,考古隊基本摸清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
截至目前,共發現沉艦主炮臺遺蹟,並出水各種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還有撬棍、銅蓋、彈殼、銅錢等銅質文物,木滑輪、甲板、麻將等木質竹質文物,青花瓷碗、玻璃等艦上人員生活物品。今年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這塊18.7噸重的鐵甲,它進一步印證了戰艦身份。
經過考古隊員的測量與相關記錄工作後,定遠艦的這塊鐵甲於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上,暫時存放在專門為定遠艦遺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並進行保護和脫鹽處理。
從頭到尾都是一艘「英雄的戰艦」!
這塊18.7噸重的鐵甲背後有著一段悲壯的歷史記憶。
1894年9月17號的黃海海戰中,定遠艦是作為旗艦(主力艦)與日軍艦隊周旋。周春水表示,面對日艦的圍攻,定遠艦完全靠防護裝甲方才生存下來,因為子彈無法穿透這塊堅固的鋼板。
1895年2月4日,定遠艦在威海灣被突入港內的日軍「第九號」魚雷艇偷襲受傷;2月9號定遠艦又被日軍所佔領的炮臺炮火擊中,再受重創,當夜定遠艦毅然選擇自爆而沉。
「定遠艦從頭到尾都是一艘英雄的戰艦。」在周春水看來,定遠艦鐵甲出水,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戰鬥到了最後。這片鐵甲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英雄的見證。」
定遠艦工作平臺拋錨定位
為何說這片鐵甲是發現定遠艦的關鍵證據?周春水告訴記者,最重要是該鐵甲的長寬尺寸與定遠艦相吻合,「鐵甲從上到下的厚度都是33釐米,定遠艦又叫鐵甲艦,所以鐵甲就是它的最重要的一個身份標誌。」
這片鐵甲的發現也頗為不易。定遠艦沉艦所在位置水深6米左右,戰艦保存情況極差,且埋於泥下1米到3米,只發現了零星散落的戰艦殘骸,並未見連續的艦體。
「水下能見度很差,不足20公分,這給水下勘探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周春水表示,隊員每天要進行兩班水下作業,分為上午和下午,每次作業時間不能太長,超過四十分鐘就會有另一個隊員來接替。
同時,水下也會有喇叭隨時通知隊員注意工作時長和氣壓,「陸地上也有安全監控,整體來看,我們的安全措施是非常到位的。」這樣持續努力,終於獲得了重要進展。
甲午沉艦系列調查是近年水下考古的重要項目,隨著「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相繼被發現,為人們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更豐富、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也見證著中國水下考古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此次「定遠艦鐵甲」的發現,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今後,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對出水文物進行脫鹽等保護處理,以便早日與觀眾見面。
廣東水下考古堪稱「實力擔當」!
今年56歲的黎飛豔來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水下考古攝影已經有15年的時間。忙,是他工作的常態。往往一個項目下來,他拍攝的照片近萬張,多的時候有幾萬張,白天拍完,晚上還要接著處理圖片。
眼下他就還在威海日夜忙碌著,忙到晚上十點多之後,記者才得以與他電話交流。
黎飛豔告訴記者:「這次定遠艦的位置離岸邊比較近,水下能見度比較差,我們帶的大相機基本上都不能派上用場,只能使用攜帶方便的小相機加廣角鏡頭。能見度特別差的時候,我們基本靠摸,所以這次水下拍的東西不是很多。除了鐵甲,還拍了一些子彈殼炮彈等殘片。」
工作中的黎飛豔 圖/王尚博 攝
水下考古攝影不同于田野考古拍攝,因為下水所帶的氣瓶氣量有限,下水後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熟悉環境、確定文物位置、設置參數、調整燈光。以水下二十米左右的位置為例,黎飛豔需要在三十分鐘內完成以上一系列操作,同時拍出有價值的照片。
水下考古的拍攝工作除了環境更為複雜,也更危險,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減壓病」。水下作業時,身體每下潛10m,大致相當於增加一個大氣壓的壓強。潛水員從水下浮上水面時,若上升速度過快,就會形成「減壓病」。黎飛豔告訴記者,嚴重的時候人體的血管會產生爆裂。
潛水員在水下作業
定遠艦鐵甲出水後,黎飛豔的拍攝工作已從水下轉到地面,他還在威海忙著給出水的文物留影。
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黎飛豔最滿意的作品是在「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項目期間拍攝的一張瓷器的照片,「當時水下能見度比較好,古沉船倉位內碼放的瓷器表面泥沙清理得很乾淨,瓷器的原始狀態擺放得很整齊。剛好還有小魚在裡面遊來遊去,特別適合拍照。」
其中一幅瓷器的作品在全國水下考古項目中都比較知名,很多學術交流都會用到這張照片。
黎飛豔的「得意之作」來自「南澳Ⅰ號」
「我們的實力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黎飛豔告訴記者,1987年「南海Ⅰ號」發現後,國內開始培養水下考古潛水員。2005年,為了繼續跟進該項目,廣東省自己培養了十位水下考古潛水員。緊接著2007年又啟動「南澳Ⅰ號」項目,這批潛水員每年都有兩三個月的潛水機會,「尤其是南澳水下環境比較惡劣,我們就這樣被一步一步鍛鍊出來了。」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表示,廣東考古隊在「南海Ⅰ號」及「南澳Ⅰ號」的水下考古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才結構也比較合理。
同時崔勇也強調,水下考古在全國就是「一盤棋」。很多項目都是集全國的力量去共同推進。有時候一個工地需要三四十個人輪換著工作,單個省份很難進行,必須要互相支持。「湖北、海南、江蘇、福建等省份都參與了此次定遠艦水下考古項目,且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知多D】
定遠艦,是由清朝委託德國坦特伯雷度(原屬德國,二戰後劃歸波蘭)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為清朝北洋艦隊的主力艦。1881年開工打造;同年12月28日製成下水,花費約140萬兩白銀;1885年駛抵大沽口,同年10月開始服役於清朝北洋水師。
定遠艦於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內的日軍「第九號」魚雷艇偷襲受傷;9日定遠艦被日軍由佔領的炮臺炮火擊中受重創,被迫擱淺在劉公島海域充當「炮臺」。
由於進水嚴重,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放棄定遠艦。時間緊急,為防止定遠艦落入敵手,定遠艦艦長劉步蟾下令將其炸毀。當夜,劉步蟾亦追隨自己的愛艦自殺殉國,時年43歲。
為紀念這艘著名的戰艦,現仍有1:1規格的定遠艦模型停泊在山東威海劉公島基地。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鄧瓊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羅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