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約18噸,定遠艦鐵甲現身!考古負責人講述裝甲板出水震撼瞬間

2020-12-17 瀟湘晨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了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山東領隊、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澤冰,講述鐵甲出水激動人心的瞬間。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隨訪者供圖

裝甲板呈凹形

背面有若干安裝孔

去年9月,「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威海發現的消息衝上熱搜,當時王澤冰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談到,去年8月,水下考古隊員在探溝抽泥時發現一塊長2.8米、寬2.6米、厚30多釐米的裝甲板。如此大的裝甲板是證明沉艦身份的重要物件。

時隔一年,這塊裝甲板終於在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那天「浮出水面」,令人振奮。王澤冰介紹,他們從9月17日開始起吊工作,現場採用船吊方式,找來專業打撈隊,對裝甲板進行水下捆綁、加固。然後把裝甲板從考古隊工作的區域進行垂直起吊。「這塊裝甲板約18噸,比較重,起吊過程中我們不斷觀察水下裝甲板起吊的姿態,一直到傍晚6點多,裝甲板終於出水。」

裝甲板出水後,考古隊員首先將其放在停泊船上。第二天上午,隊員對裝甲板進行了清洗,發現正如之前判斷的一樣,裝甲板有一定弧度。在其反面,隊員們發現8個較大的安裝孔,應該是當時將裝甲板安裝到船上的固定孔。這些孔分布不是特別有規律,殘存基本是空心的,但有一個孔裡面有鏽,可能是有鉚釘鏽在裡面斷了。「我們初步推測,是不是日本人當時在破拆時,鉚釘一下斷了,這塊裝甲板便掉到泥裡,因而能夠殘留下來。」

清洗完後,考古隊員對裝甲板進行了現場三維拍攝,測量具體尺寸並詳細登記。然後,隊員們對裝甲板進行第二次綑紮。這次是在陸地上,條件比水下適宜,隊員們使用了一些棉被,防止鋼纜把裝甲板拉傷。

裝甲板從停泊船上起吊後,被放到劉公島一艘小型停泊船上,駛往劉公島鐵碼頭。兩輛吊車將其吊到一輛平板車上,隨後放入半個多月前就做好的文保室脫鹽池內。之後對脫鹽池封頂,這樣裝甲板就進入室內保護起來。

後續將對船尾解剖

希望發現文字性遺蹟

據記載: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複合裝甲。鐵甲為一整塊,高2.832米、寬2.60米、厚0.305米,重約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本年度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穫。

據悉,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受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自2017年開始,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聯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調集國內水下考古、物探人員開啟了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

2019年夏,對沉艦遺址進行了第一期專項調查,確認為原主炮臺位置,首次發現了一塊鐵甲,確定為清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防護裝甲。為進一步核實定遠艦整體保存狀況,2020年8月至9月再次開展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

「今年我們收穫很大。」王澤冰說,他們在三號疑點區域還抽到了上千枚子彈,以及一些各種尺寸的炮彈頭。「目前初步統計,光子彈就出了將近1000枚,但大多數都是打過的,也有很多沒擊發過的,還帶著鉛彈頭。我們還發現了大量電拉火,很多都沒使用過,還帶著銅絲。此外,還有較多銅構件。」

「綜合來看,我們基本上能確定船的性質,現在唯一缺乏的就是文字性的東西,如果像經遠艦或者是致遠艦,能出現一個帶文字餐盤的話,那就更完美了,我們現在一直在尋找。」王澤冰介紹,後續他們將再利用這3到5天的時間,對船尾區域進行解剖。因為船尾基本是生活區域,希望能有遺物出水。解剖完船尾後,大概在本月底,整個水下考古項目基本就結束了。

體量巨大的裝甲板

再現定遠艦輝煌

項目結束後,考古隊員將對定遠艦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另外,我們也會積極跟國家局申請後續對船體的一些解剖,這條船畢竟有94.5米長,現在底部殘留通過物探發現的分布範圍有84米左右,所以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兩年我們只是零散地解剖了一些局部,對整個船的保存現狀還不太了解。」王澤冰說。

對於裝甲板出水的意義,王澤冰說,「這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我們終於有自己的定遠艦本身的文物了。日本拆除船上一些部件設備後,在日本建了定遠館。之前我們國內一直沒有定遠艦的東西,這次出水這麼大的裝甲板,我認為應該是國內唯一的一塊。如果放到甲午戰爭博物院,可以作為鎮館之寶。」在王澤冰看來,裝甲板保存狀況較好,對愛國主義教育有重要意義。「我們不遺餘力把它提取上來,目的就是想把它展示出來,讓大家親眼見證定遠艦曾經的輝煌與宏偉。」

【來源:齊魯壹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英勇「定遠艦」鐵甲出水!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黃宙輝圖/黎飛豔(署名除外)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鐵甲起吊出水。
  • 「定遠艦」鐵甲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沉入海底125年 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黃宙輝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出水,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
  • 定遠艦鐵甲出水現真身!它與馬尾關係千絲萬縷
    據新華社9月21日報導,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正是戰列艦興起的時代,而鐵甲艦就是當時海戰裡特殊的存在。
  • 北洋定遠艦鐵甲重現人間,鏽跡斑斑難掩超強防禦力
    近日有消息稱,於甲午戰爭中沉沒的北洋「定遠」艦的打撈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據報導,在經過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與起吊作業之後,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於北京時間9月19日,終於成功的讓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
  • 這塊「鐵甲」上了《新聞聯播》,啥來頭?
    昨天的《新聞聯播》提到了一艘聞名中外的軍艦——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關於它,近日又有了新發現。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戰敗真因,炮彈不足是誤傳
    甲午海戰的親歷者—定遠艦槍炮大副沈壽堃就說過:「大東溝之敗,非彈藥不足,乃器之不利也,中國所制之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 定遠艦水下考古出水的33釐米鐵甲最終印證了甲午海戰失利的真因。 2020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過去126年之後,定遠艦最具代表性的厚度33釐米的鋼面鐵甲被考古隊打撈上岸。鋼面鐵甲又叫康邦複合裝甲,屬於艦艇所用的一種新式裝甲,最早由英國發明。
  • 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的前輩們
    初次見到「定遠」號鐵甲艦是在威海,也就是那艘全尺寸仿製的展覽艦,對其甲板中部交錯矗立兩個碩大的裝甲炮臺感到好奇,軍艦還有這樣造的。艦上遊覽,得知此艦外觀雖然少見,但絕非獨創,其造型可追溯到英國的「英弗萊息白」號和德國的「薩克森」號,「定遠」號是它們的後代。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鐵甲艦的的形象是大艦巨炮蒸汽機裝甲,為什麼這些設計能夠取代了原有的設計模式,鐵甲艦時代的設計模式相比於風帆建立時代的設計模式,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重甲騎士的先兆——直布羅陀海戰1782年,西班牙人將裝甲安裝在了風帆戰列艦上,但是裝甲設計導致戰艦的排水量直線上升。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昨天,2020•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本次考古調查工作擬提取2019年發現的大型鐵甲,並對沉艦艏、艉部進行抽沙清理,計劃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定遠艦曾經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 北洋水師定遠艦重歸威海港 將作為軍艦博物館開放
    「定遠」號複製紀念艦劉公島海域和威海港口舉行了祭奠甲午英烈和歡迎「定遠」號回歸儀式。「定遠」號複製紀念艦從榮成俚島船廠啟航後,首先到達了當年「定遠」號自沉的劉公島附近水域,主辦方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一面北洋海軍「定遠」回歸紀念銅牌被沉入當年的自沉處,群眾將鮮花和粽子拋入海中,慰藉110年前甲午海戰中為國捐軀的北洋水兵。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清朝為什麼要購買定遠號鐵甲艦和鎮遠號鐵甲艦呢?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 7萬噸戰列艦:410毫米主裝甲,2萬噸裝甲總重,同級對手難以擊穿
    7萬噸「大殺器」:410毫米超厚主裝甲,2萬多噸裝甲防護作為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在二戰時秘密的建成完工,是舊日本海軍原本留著與美國海軍海上決戰的秘密「大殺器」,不過,其實連日本海軍自己都沒有想到,聯合艦隊成功偷襲珍珠港,一手將航母推上了海戰主力核心的位置,而手中的戰列艦,瞬間就「不那麼香了
  • 圖說:美國聯邦海軍「開羅」號鐵甲艦 被水雷擊沉的第一個犧牲品
    1862年12月12日,南北戰爭中,美國聯邦海軍「開羅」號鐵甲艦航行在南部邦聯軍隊控制的河流時,進入雷區觸發水雷被擊沉。這艘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開羅」號成為歷史上第一艘被水雷炸沉的軍艦。「開羅」號鐵甲艦排水量512噸,配備4種13門火炮。艦體上部有鐵甲保護,能夠有效抵禦敵方炮彈的射擊。綠色部分在木製艦體上附加了64mm厚的鋼板,藍色部分在木製艦體上加裝了鋼質鐵軌。憑藉厚重的裝甲,「開羅」號鐵甲艦在攻打孟菲斯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南方邦聯軍隊的火炮根本無法擊穿其裝甲,「開羅」號可以明目張胆地進行炮轟。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9月21日,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圖為出水的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以及部分炮彈等。新華社發此次水下考古發現的寫有「經遠」二字的木質籤牌。第一階段,水下考古隊利用多波束等儀器設備採集遺蹟數據,結合潛水探摸和地方志文獻研究,確認了艦體的準確位置,該艦位於水下12米處的海床上,呈倒扣狀態,主體已被海底淤泥覆蓋。第二階段,水下考古隊在艦體外側進行抽沙作業,逐步揭露出艦體結構,並發掘清理出水文物。
  • 代表現代第一次鐵甲戰爭,開啟蒸汽鐵甲戰爭的美國莫尼特鐵甲艦
    文|老白359 開啟蒸汽鐵甲時代的美國莫尼特鐵甲艦在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艦船開始從風帆木頭到鋼鐵裝甲和蒸汽動力的時代邁進。代表著現代第一次鐵甲戰爭鐵甲艦的誕生於1854的法國,當時法國海軍率先建造了三艘鐵甲淺水炮艦,在木製船體外覆蓋鑄鐵裝甲板,當年法國三艘鐵甲炮艦衝進俄軍岸炮攻擊範圍之內進行抵近射擊,摧毀了大量俄軍工事,並在裝甲的保護下毫髮無傷。
  • 沉艦、軍港與海戰場——考古學視野下的北洋海軍史 東楚網
    沉艦:水下考古成果對甲午海戰的新解讀  2014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北洋海軍沉艦水下考古成果迭出,相關機構在丹東、大連、威海、青島等海域持續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先後發現並確認了致遠、經遠和定遠(圖1)3艘主力戰艦的沉艦殘骸,引起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致遠、經遠二艦的水下考古成果還分別獲得當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 「經遠艦」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對於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