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遼寧考古新發現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2014年度遼寧考古業務匯報會日前在瀋陽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及省內30餘個文博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集中公布了2014年度我省重大考古發現。

  其中包括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考古發掘、瀋陽新樂遺址考古發掘、朝陽半拉山積石冢考古發掘、大連鞍子山積石冢考古發掘、喀左土城子遺址考古發掘、建昌東大杖子北山遺址和杜梨樹遺址考古發掘、遼陽苗圃墓地考古發掘、遼陽冮官屯窯址考古發掘、丹東江沿臺堡城址考古發掘、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以及如何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可移動文物。

  2014年,在國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有關單位,在田野考古發掘、水下遺址調查與可移動文物保護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田野考古工作涵蓋遺址、墓葬、城址、窯址等,年代上啟舊石器時代中期,下至明代,為研究遼寧先秦、兩漢、遼至明各階段的歷史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豐富遺蹟和珍貴文物,是研究我們腳下這片黑土地上先民生活的活化石。

  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

  揭示東北亞地區古人類遷徙演變

  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地處瀋陽東二環與東三環之間,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東陵路120號的瀋陽農業大學後山果園和百草園處的Ⅲ級階地上,海拔高度82米。階地下即為渾河古道。該階地為長白山系哈達嶺餘脈天柱山南麓基座階地,基底為花崗巖風化殼。這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階地南部,面積約8萬平方米。2012年至2013年,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109平方米。

  2014年4月至8月,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由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行考古發掘。通過發掘,發現8處坑狀遺蹟,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石核、石片、斷塊等230餘件遺物。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巖、石英砂巖、石灰巖、砂巖、矽質泥巖、矽質灰巖、花崗巖、角巖、板巖等。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與瀋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秋兵的科研團隊合作,進行農大後山遺址的土壤考古學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範圍包括:坑狀遺蹟平面磷數、堅實度、磁化率、pH值,遺蹟內外顆粒分析、遺蹟內外成分分析、遺蹟內外鐵同位素分析、有機質分析、遺蹟成因分析等。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相關專家,對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2014年考古發掘情況進行論證。與會專家在結合現場勘查及出土石器標本,並聽取了發掘工作匯報後,認為該遺址為一處位於河漫灘環境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反映了該地區從11萬年前到2萬年前文化序列的連續演化。該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揭示東北亞地區古人類的遷徙演變及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直接的資料證據,對於研究現代人起源這一重大國際學術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樂遺址補充性發掘

  豐富了新樂上層文化內涵

  新樂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由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新樂遺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新樂街道龍山路北的黃土臺地上,南臨渾河故道,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7月至10月,在新樂遺址考古發掘預留區內進行2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共發現新樂下層文化房址3座、灰坑1個和新樂上層文化房址1座、灰坑4個、灰溝1條。出土了大量夾砂陶片,少量的石器、煤精製品等。陶器器形有筒形罐、高足缽、鬲、鼎、壺等,石器器形有石斧、石磨棒、網墜、石葉、磨石等,煤精製品為煤精球形器。通過這次考古發掘,補充了新樂遺址聚落布局的材料。

  據專家介紹,此次發掘區內的地層堆積可以分為5層,其中第二層灰褐色黏土和第三層黃褐色黏土為新樂上層文化的文化層;第四層淺黃褐色黏土層為新樂下層文化的文化層;第五層淺灰褐色黏土未發現明確的遺物,推測可能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地層堆積,5層下為生土。3座新樂下層文化房址均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址,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未發現門道。此次發掘未能發現偏堡子文化的地層堆積,僅出土了數片偏堡子文化時期的陶片。發現了3座新樂下層文化的房址,發現的新樂上層文化的材料也比較豐富,有房址、灰坑、灰溝等,通過整理出土的遺物,發現其更可能是新樂上層文化早期的遺存,表現在多平底器,有弦紋、戳刺紋等施紋方式,陶製稍硬。

  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

  探究秦漢時期海洋文明

  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姜女石遺址是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瀕臨渤海灣。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該遺址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

  2014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水下調查。此次工作重點是對姜女石周邊水下遺蹟的物探影像數據進行水下確認。包括對姜女石周邊海域水下調查與掃測核查,對以石碑地遺址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漢宮殿建築遺址進行陸上調查,以探尋其與姜女石水下遺蹟是否存在關係。經儀器檢測和人工水下探摸,在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築基臺,並且發現人為加工的水下「活石」。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臺就是通過多波束、旁側聲吶等儀器顯現出來的,再經過水下考古隊員進行水下探摸給予證實。水下考古發現,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別為零亂的大礁石、塊石、沙地等。

  潛水調查確認姜女石周邊水下存在眾多較規整石塊,並呈現一定規律性。其表現為疑似人工構築物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相當一部分的石塊具有人工斷面的痕跡,石塊的多個平面相對平整,有的相鄰表面之間較為垂直;部分位置見有石塊上下重疊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塊在較大範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布。這種現象與石碑地遺址應具有重要關聯。由於水下情況複雜,更準確的信息還需要細緻的水下調查、水下測繪提供。

  考古專家把石碑地遺址作為秦漢帝國面向海洋、向東開拓的考古學遺存來對待,引入景觀考古的學術理念,把渤海灣西岸的秦漢宮殿建築遺址作為濱海建築景觀進行整體研究。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遺址分別面對海中的姜女石、龍門礁、紅石砬子,顯然,當年在規劃宮殿建築時,已經把海中的碣石作為整體景觀的一部分進行了考慮。對與石碑地遺址有關聯的秦皇島金山嘴遺址、石河口遺址進行實地踏查與比較研究,為渤海灣西岸秦漢行宮建築整體研究提供考古證據。將水下考古與陸地考古結合起來,並開展考古學、歷史學、海洋地理、巖相分析、遙感影像等多學科合作,這種工作模式對於今後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認為,對於該遺址的研究應該從大河文明推向海洋文明的高度予以綜合研究。

  建昌東大杖子北山遺址杜梨樹遺址

  發現金代元代軍事作坊

  杜梨樹遺址位於葫蘆島市建昌縣東大杖子村東南,距東大杖子墓地約800米。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大杖子墓地及其周邊地區進行勘探時發現該遺址。明確了墓地及北山、杜梨樹遺址的範圍,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五年考古工作規劃。依照考古工作規劃,2011年、2012年,發掘了兩座大型墓葬。2013年,對大凌河上遊進行了區域考古調查。2014年,對北山遺址和杜梨樹遺址進行了主動發掘。發掘的目的是明確北山遺址、杜梨樹遺址和東大杖子墓地的關係。

  在勘探該遺址時,考古專家發現地下2.5米處有較多的紅燒土塊和大量的破碎瓦礫。為了明確杜梨樹遺址和東大杖子墓地的關係,依據東大杖子墓地考古發掘的五年規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依據發掘區的形狀以及遺蹟的分布,杜梨樹遺址發掘區域分為南北兩個相連的部分,北部為建築址,即一號建築,出土了大量板瓦和筒瓦。發掘區域的南部為一個糧倉遺蹟,即一號糧倉,為半地穴式建築。該遺蹟中出土了北魏時期的水波紋陶器、刻劃蓮花紋陶器、蓮花紋陶瓦當範等遺物,在糧倉底部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糧食、木炭、紅燒土塊、筒瓦和板瓦碎片等,並且出土了貨泉、鐵鏃、鐵鍤等漢代遺物。經過初步研究,可以確定,杜梨樹遺址為廢棄時間不早於新莽時期的建築址。

  北山遺址位於葫蘆島市建昌縣東大杖子自然村村西北,位於東大杖子墓地北面約100米處。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大杖子墓地及其周邊地區進行勘探時,確定該遺址範圍。為了明確北山遺址和東大杖子墓地的關係,依據東大杖子墓地考古發掘的五年規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1500餘平方米,共發現房址8座,室外灶21座、灰坑28個、灰溝6條。根據出土層位和疊壓打破關係,遺蹟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遺蹟以房址和少數灰坑為主,其中房址均為半地下式,打破生土而建,房內有灶、炕等附屬設施。出土遺物有醬釉瓷器、鈞窯瓷片、泥質灰陶陶器、布紋瓦、滴水、北宋銅錢、鐵鏃等;晚期遺蹟開口於二層下,包含了遺址中的所有室外灶、多數灰坑以及全部的灰溝。出土遺物有醬釉瓷器、定窯瓷器、鈞窯瓷片、泥質灰陶陶器、北宋銅錢以及大量各形制的鐵鏃等。經過對遺蹟及遺物進行的初步研究可以得知,北山遺址的早期遺蹟為金代居住址遺蹟;晚期遺蹟為金末或元代的軍事作坊。

  「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

  發現北洋水師沉艦

  「丹東一號」沉船位於鴨綠江口西南約50公里海域。「丹東一號」沉船所在地曾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對於「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兩次開展調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為重點,發現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師的沉艦,由於對該沉艦的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運用科技手段,推測出沉艦體量約為1500噸左右,埋深3米左右。鐵質殘片所用的鐵(鋼)板材料為炒鋼。通過大量的抽沙與測繪,已陸續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遺物。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等。

  水下測繪圖顯示,艦體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杆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後,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並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

  根據水下遺物及相關史料,推測「丹東一號」為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的一艘沉艦。究竟是哪一艘沉艦,考古專家將於今年7月繼續實施水下考古調查,以期揭開謎底。

  丹東江沿臺堡城址

  有助於研究遼東地區明代堡城特色

  丹東江沿臺堡城址位於丹東市振安區樓房鄉東城村二組,北距河約250米。根據文獻記載,江沿臺堡城為明長城「九邊之首」——遼東鎮長城(遼東邊牆)的東部第一座堡城,隸屬於險山參將。2014年3月至9月,為配合三灣水庫的修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丹東江沿臺堡城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8萬平方米。發掘的遺蹟包括南城門及其甕城、角臺4座、馬面兩座、馬道3條、衙署遺址、關帝廟遺址、房址28個、灰坑8個、窖穴1個、水井1眼,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和生活用品。基本廓清了江沿臺堡城城防體系、城內布局及單體建築特點。通過發掘了解到江沿臺堡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35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該城僅在南部開有一門,門外環繞有圓角方形甕城。城牆四角置有凸出於牆外的角臺。此次發掘還對城址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測繪,完成了出土遺物的信息化處理等工作。

  江沿臺堡城址的發掘,對於研究遼東鎮長城沿線其他堡城的布局、城防體系等提供了可借鑑的材料,對於進一步探討遼東地區明代小型堡城的營建特色、防禦層次的調整,及明朝中晚期的東北邊疆政策均有較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連鞍子山積石冢

  推動遼東半島先秦時期積石冢形制結構研究

  大連鞍子山積石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師範大學聯合挖掘。鞍子山積石冢位於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後牧村鞍子山山系西側山脊上。該山脊呈南北走向,海拔165米,積石冢沿山脊分布,長達150米左右。在鞍子山主峰上,還分布有一處遺址,地表分布有大量紅燒土,推測與積石冢存在一定關聯。

  出土22件陶件、41件玉器、36件石器。出土陶器以小珠山五期文化為主,年代應該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磨光黑陶、蛋殼陶、觚形杯、單把杯等具有濃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一些陶器使用了快輪拉坯技術,器底留有明顯的切坯痕跡,這些技術在遼東地區一般性居住遺址中很少見到。在大連鞍子山積石冢出土的玉器中,以牙璧和方璧最具特點,同時也表明了該處積石冢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積石冢是東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盛行的埋葬形式之一,在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西部地區均有發現。古代的墓葬制度和習俗常常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它是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對復原古代社會意義深遠。對於大連鞍子山積石冢的考古挖掘,有利於研究遼東半島先秦時期積石冢墓葬形制和結構。據專家介紹,該地區的積石冢出現於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階段,遼東半島史前文化與膠東半島的龍山文化交往密切,遺址常見同時期的膠東半島龍山文化因素遺物,為此,有學者把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劃歸山東龍山文化圈。

  在該地區發現和發掘的史前時期遺址主要為房址、灰坑、野外灶址等生活遺址,墓葬遺址極為少見。居住址在整個遼東半島均有發現,而積石冢遺址主要在渤海沿岸的山脊上發現,規模較大。

  東北地區最早的積石冢出現於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末期並達到鼎盛時期,形成了遼河文明的中心。遼東半島的積石冢則晚於遼西地區,應該是受遼西文化影響出現,延續時間較長,形成了又一個積石冢文化的中心。在分析該地區積石冢文化的基礎上,在積石冢形制和結構、居住址與埋藏環境、宗教意識等方面,對遼河流域不同地區的積石冢進行比對研究,探討兩個地區的文化相關性和區別,進一步解析東北地區積石冢文化特點。

  遼陽苗圃墓地

  發現珍貴壁畫及石刻文字

  遼陽苗圃墓地位於遼陽市白塔區遼陽苗圃院內。為配合遼陽市政府規劃建設儲備用地項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5月至9月對遼陽苗圃院內西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墓葬92座,包括壁畫墓4座、紀年墓1座。其中,土坑墓48座、石室墓43座、磚石混築墓1座。其中,壁畫墓為苗圃墓地首次發現,但是保存較差,壁畫是用顏料直接繪製於石板上,有人物、馬、牛車等圖案。紀年墓的石板上刻劃有「建安三年」、「茂安」、「以太安三年春三月十八日造訖師王休盛」、「聞此」、「郭師」、「張樂安曾得」等。出土隨葬品約400餘件,有壺、罐、長頸瓶、盤、灶、井、倉、奩、盒、銅鏡、銅印、銅錢、玉豬等。土坑墓隨葬品均放置於頭頂棺外的槨箱或墓穴內,多為兩件盤口壺。石室墓以陶器為主,為長頸瓶、盤、盆、灶、井、罐等。

  遼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300多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襄平即為現在的遼陽。考古專家從2008年開始發掘遼陽苗圃墓地,至今已發掘墓葬近200座。如此大規模的發掘,在遼陽尚屬首次。對研究兩漢魏晉時期遼東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墓群中的幾座壁畫墓,均屬於西晉時期。對公孫氏割據政權覆滅後的遼東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遼陽冮官屯窯址

  豐富了遼金陶瓷史資料

  冮官屯窯址位於遼陽市文聖區小屯鎮冮官屯村,為遼金時期窯址,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考古調查中。2013至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冮官屯窯址第一地點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為700餘平方米,共發掘瓷窯址11座、灰坑80餘個、房址3座、作坊址3座。出土窯具、日常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玩具、建築構件等3000餘件文物標本及大量的瓷片。冮官屯窯址目前發現的窯爐皆為馬蹄形窯爐,主要由窯門、火膛、窯床、煙囪、窯外護壁、窯門外地面等幾部分構成,部分窯中還發現了較為清晰的通風道。作坊有加工原料的碾槽、附帶碾輪,裝卸、烘乾裝置,晾曬作坊等。

  通過發掘,基本確定了冮官屯窯址的性質、燒造年代、工藝特點等。其中冮官屯窯址一號地點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北地區瓷窯址的首次發掘,也是東北地區大型手工工場的首次發掘。目前發現的僅是冮官屯「十裡窯場」的一角,卻可以窺見當年窯火不息的盛況。從中發掘所見的大量遺蹟、遺物豐富了中國陶瓷史遼金階段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冮官屯窯址的考古發掘,豐富了中國遼金陶瓷史的資料。

  朝陽喀左土城子遺址:揭示大凌河青銅時代文化面貌

  朝陽喀左土城子遺址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土城子遺址位於朝陽喀左黃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陽山北坡臺地上,東西400米,南北450米。其年代從夏家店下層文化延續到漢代,文化層堆積最厚處達2米以上。在土城子遺址的東北角,是一座戰國—漢代的古城址。土城子遺址規模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發展較為連續,遺蹟豐富。

  在對朝陽喀左土城子遺址的挖掘中,考古專家發現了早期遺存的線索,發現了環壕聚落的端倪,對青銅器窖藏的分布範圍展開系統調查。該遺址的遺蹟以灰坑為主。平面圓形、直壁平底的灰坑數量較多;平面圓形、鍋底狀的灰坑數量較少。考古專家還在該遺址發現一座升焰式陶窯。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

  對於朝陽喀左土城子遺址的考古研究,有助於構築大凌河上遊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及年代序列,揭示大凌河上遊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面貌,探究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複雜關係,釐清大凌河上遊地區東周秦漢時期城址的文化特徵及相關歷史地理問題。通過開展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綜合研究,深化對大凌河上遊地區古代聚落與城址價值的認識,揭示該地區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朝陽半拉山積石冢:為紅山文化考古學研究提供嶄新資料

  半拉山積石冢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大杖子組東北約600米處的半拉山頂部,發現於2009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因盜墓分子多次盜掘破壞,2014年9月,經省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龍城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半拉山積石冢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半拉山積石冢平地起建,由純淨的黃色黏土堆積而成。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3米,東西寬約22米,面積約726平方米,冢高約1.5米。冢的北、東、南三面均見用石塊壘砌的冢界牆。冢上局部現存有大量的封石。遺物主要來自地表採集、表土層中,可分為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陶器有筒形器、扁缽式筒形器、「塔」形器、罐、陶人頭像等,石器有石斧、石鋤、飾件和人頭像等,玉器出土兩件,均殘,1件為玉璧,1件為玉環。

  半拉山積石冢的發掘是在朝陽市龍城區境內首次正式對紅山文化積石冢的考古發掘,它的發掘不僅為該地區紅山文化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分布範圍、積石冢群的分布特徵等,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根據半拉山積石冢出土的筒形器殘片等遺物特徵,並對比牛河梁等遺址的陶器文化分期,可以確定該積石冢的年代應為紅山文化晚期。

  推動可移動文物科技保護

  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加強對可移動文物的科技保護。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的《遼寧省錦州市博物館藏青銅器保護修複方案》、《遼寧省凌源縣小喇嘛溝遼墓出土金銀器保護修複方案》、《遼寧省喀左縣博物館藏青銅器保護修複方案》,通過了國家文物局評審,為實施保護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遼寧省遼陽市燕州城遺址出土鐵質文物保護修復立項報告》、《遼寧省本溪市五女山山城出土鐵質文物保護修復立項報告》編寫,並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立項批覆。實施了北票市喇嘛洞三燕墓地出土鐵質文物、建昌縣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出土陶製彩繪文物、建昌縣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出土青銅器、朝陽縣博物館藏石質文物、大連市漢墓博物館藏青銅器等文物保護修復工程。配合考古發掘,對遼陽市苗圃漢墓群發現的墓葬壁畫、青銅器進行了現場保護。

  對建昌東大杖子墓地出土青銅器進行修復是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實施科技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建昌東大杖子墓地是東北地區統一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墓群,目前共發掘墓葬47座,出土青銅器200餘件,做工精良,造型精美,但因埋藏因素,大部分青銅器都有鏽蝕等病理,部分青銅器損毀嚴重。為有效保護出土青銅器,該所編制了保護修複方案,並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按照方案設計流程,經過分析檢測、表面清理、除鏽、保護修復材料測試實驗、拼對、整形、補配、連接、緩蝕、封護、隨色、檔案記錄等步驟,已完成40餘件青銅器的結構性修復工作。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時對建昌東大杖子墓地出土彩繪仿銅陶禮器進行修復。建昌東大杖子墓地共出土彩繪仿銅陶禮器40餘件(套),形制較大,規格較高,為確定墓主人貴族身份、戰國燕文化範圍提供重要研究依據。但因埋藏因素,大多數彩繪仿銅陶禮器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該所編制了保護修複方案,並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按照方案設計流程,經過分析檢測、表面清理、保護修復材料測試實驗、拼對、粘接、加固、補配、緩蝕、封護、做色等步驟,已完成32件(套)彩繪仿銅陶禮器的修復及保護工作。

來源:遼寧日報

相關焦點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本次活動以2017-2019年度考古系對阜新市阜蒙縣他尺西溝遺址的發掘成果為基礎,舉辦了「他尺西溝遺址」主題文物展覽、專題講座及專業體驗等一系列近距離接觸和體驗考古的活動。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你感興趣嗎?2017年4月12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趙玉潔 李佔揚 青島報導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近日,該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以下為入選項目的詳細介紹: 1. 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發現的木乃伊彩繪木棺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鑑真出發地、北洋經遠艦……專家解讀年度十大考古亮點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鑑真東渡出發地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等當選年度
  • 河南這4個考古項目,哪個能最終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張弋在過去的2020年,河南考古界可謂是收穫頗豐。這一年的累累碩果,哪些能夠躋身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呢?1月11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正式啟動。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出土的瓦當和簡牘蘊含巨大學術價值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  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濟南市濟陽區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
    7月9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頒獎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以及2018—2019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單。濟南有兩個考古項目分別入選——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章丘牛推官南遺址入選「優秀田野考古工地」。
  • 美國考古雜誌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古...
    圖片源自蘭州大學微信公眾號蘭州晚報訊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入選兩項。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關於青藏高原地處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入選。 2019年5月2日,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Owlett宏觀介紹了中國早期城市化的考古進展和整體性認識;Anne P.Underhill討論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餐飲變化;何努介紹了陶寺遺址的發現成果;Owlett與孫周勇、邵晶等人介紹了石峁與寨峁梁的新成果;許宏介紹了二里頭遺址的新發現;Michael F.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7月9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頒獎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以及2018—2019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單。濟南有兩個考古項目分別入選——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章丘牛推官南遺址入選「優秀田野考古工地」。
  • 揭示五千年前城市樣本 沙洋城河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昨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赫然在列,這是湖北8年來第6次摘得這一榮譽。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1990年評選以來,湖北的葉家山(2011年)、文峰塔(2013年)、郭家廟(2014年)、銅綠山(2015年)、石家河(2016年)等考古項目陸續入選。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是屬於屈家嶺文化的重要城址,填補了約5000年前大型城址、居址、墓地遺存的空白。
  • 杭州考古新發現 破解傳說「錢王射潮」背後故事
    原標題:杭州考古新發現破解諸多歷史謎團   圖為杭州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考古現場發現的草鞋 資料圖片   「錢王射潮」的傳說和史實是否相去甚遠?良渚文化中有些什麼時髦的生活用品?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的「發現杭州——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盤點」新聞見面會上,隨著諸多考古新發現的逐一亮相,這些謎團被一一破解。   錢塘江畔有一座「錢王射潮」雕塑,傳說吳越王錢鏐見潮水衝擊,命令弓弩手張弓射潮,潮水因此後退。   這傳說的背後,是五代吳越國為抵禦錢江大潮侵襲修建捍海塘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