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對外積極侵略擴張,朝鮮及中國是其首要目標。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00多年,導致戰爭的原因有世界西方各國在經過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後的迅速崛起深刻影響了日本的外部原因,也有晚清政府的腐敗、閉關鎖國的內部原因。很多歷史學家和學者都有深入研究。但也有一些事情不被廣為人知:
一:甲午戰前,日本艦隊突然在仁川集結,海軍提督丁汝昌急電總理衙門,要求立即封鎖仁川港。然而,總理衙門討論了兩天才復電,準予丁汝昌相機行事。丁汝昌當即下令艦隊開往仁川。然而,日本艦隊已經離開。三個月後,甲午海戰爆發。(茨岡)
二:李鴻章建北洋水師,斥巨資買戰艦,但他仍覺不足,決定再從英國購買一艘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巡洋艦。無奈朝廷認為他花錢太多,不予批准。後來這艘戰艦被日本買去,是為「吉野」,在甲午海戰中吉野把北洋水師衝的七零八落。(茨岡)
電影甲午戰爭中:致遠號官兵奮勇殺敵,視死如歸在管帶鄧世昌指揮下,致遠號縱橫海上,與敵奮戰,中彈累累,受傷欹側。在激烈的戰鬥中,炮彈垂盡。這時,恰與日艦吉野相遇。鄧世昌見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橫行無忌,氣憤地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企圖衝擊敵陣發動衝角戰術及魚雷攻擊。致遠艦遂向吉野號衝去,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大爆炸,後在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壯烈殉國。
如果當初吉野號被清政府買回,如果抓住戰機在仁川港甕中捉鱉,當然歷史沒有如果。50多年後的解放戰爭中粟裕在蘇中大打出手,毛主席多次致電粟裕,授予他獨斷大權,要他緊急時刻不須請示。相反蔣總統卻不斷來電指揮,戰略戰術面面俱到,耳提面命,婆婆媽媽。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結果,身在企業奔波在一線的是否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