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黨人從床下把黎元洪拉出來是偽歷史

2021-01-09 中國網文化

蕭致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教授

黎元洪當總統時的標準照。資料圖片

蕭致治:1929年生,湖南省武岡市人,1960年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長期執教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黃興研究室主任,曾任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兼任過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和中西關係史的教學與研究。

黎元洪:功過參半的「民國第一偉人」

「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龍的傳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時此刻,用它來提括彼時彼刻,卻是再合適不過。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後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百年來眾說紛紜,當局者不清,旁觀者更不明。但歷史不容許不清不明,同時正因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個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霧,廓清、袪魅、還原。百年彈指,殷鑑不遠,讓我們聽聽,歷史會告訴我們些什麼……

進水師嶄露頭角

1890年,廣東的第一艘軍艦「廣甲艦」建成下水,但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管理和駕駛軍艦。後來,張之洞與李鴻章商量,從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要了一批學生,黎元洪也被派去「廣甲艦」擔任「三管輪」。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在武昌首義乃至整個辛亥革命過程中,黎元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從清朝高級軍官到湖北軍政府都督,從被譏為「床下都督」到被譽為「民國第一偉人」,黎元洪的身份在短短數年中幾番轉變,令人難解。黎元洪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能否先從他在辛亥革命前的經歷談起?

蕭致治:對於黎元洪的評價,學術界有的說他是「傀儡總統」,有的說他「泥菩薩」,又有的說他是「黎屠夫」,也有人說他是和孫中山、黃興並列的「開國三傑」之一,確實是眾說紛紜。我覺得還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他的所作所為做一個客觀的評定。黎元洪1864年出生於湖北漢陽的報國庵,小時候家裡生活非常艱難。他父親黎朝相當時在鮑超的霆軍中當兵,很少回家,家中生活主要是靠他祖父黎國榮做一些小生意來維持。我曾經到鸚鵡洲旁的報國庵附近去考察,當時還有一些老太太告訴我,黎元洪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曾經跑到別人的蘿蔔地裡偷蘿蔔吃,因為怕被人發現,吃完蘿蔔之後還把蘿蔔葉插回去加以掩飾。這都說明黎元洪小時候家裡確是非常困難的。到黎元洪十幾歲時,即1875-1876年間,黎國榮就去世了。1877年,黎元洪得了瘧疾。這個時候的黎朝相已經隨軍轉到天津的北塘,當時已經是把總了。他得信回到武漢探望黎元洪,家中只剩下黎元洪的母親和黎元洪,他女兒已經嫁給了當地的一個漁民。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母子,黎朝相把全家都接到天津。到了天津之後,黎朝相就把黎元洪送去天津北塘一個私塾先生李雨霖那裡讀書。不幸的是,讀了一年書之後,到1878年,黎元洪的母親陳氏在生他的弟弟黎元澤後,由於身體沒有養好,不到半年就去世了。這時候家裡就只有黎元洪、黎朝相和剛剛出生的黎元澤。黎朝相在部隊不可能常回來照顧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黎朝相為黎元洪和黎元澤找了一個繼母崔氏。之後黎元洪在私塾中又讀了幾年書。直到1883年,李鴻章在天津辦了一所北洋水師學堂,為他成立的北洋海軍培養專門的駕駛和管輪等專業人才。學堂辦起來之後就向全國招生,規定要有一定文化程度才可以報考。而黎元洪當時在私塾裡已讀了五六年書,故一考就考上了,進了北洋水師學堂。

南都:到這時候,黎元洪的家裡好過一些了嗎?

蕭致治:當時是好過了一些。黎元洪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習的待遇不錯,除了供應本人的衣食住之外,還供應一筆養家費:一個月八兩銀子。但到1884年,黎元洪到水師學堂一年之後,黎朝相又去世了。這時候,他家裡就只剩下一個繼母、剛六歲的弟弟,還有就是黎元洪從武漢帶過去的童養媳吳敬君。黎朝相一死,家裡主要靠黎元洪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讀書的「養家費」來生活,過得非常清苦。所以黎元洪在水師學堂學習很勤奮,到1888年畢業時,24歲的黎元洪被派往北洋艦隊的「來遠艦」實習。當時水師學堂培養兩種人,一種是搞駕駛的,一種是搞機器管理維修的。而黎元洪是學輪機管理的。他當時在來遠艦實習了一年,表現不錯。1884年到1889年,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他覺得廣東是中國和外國接觸最早的地方,是中國的門戶,但卻沒有一支自己的艦隊,所以他和福州船政局商量,花錢在福州船政局定製了四艘軍艦。到1890年,廣東的第一艘軍艦「廣甲艦」建成下水,但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管理和駕駛軍艦。後來,張之洞與李鴻章商量,從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要了一批學生,黎元洪也被派去「廣甲艦」擔任「三管輪」,屬於清軍水師編制中最低等的士官。但當時廣東只有「廣甲」並不能成軍,廣東水師起初主要隨北洋水師活動,偶爾到廣東來巡邏一下。這樣,黎元洪從1890年雖然在廣甲艦上當「三管輪」,但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天津,間或到廣東巡邏。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剛好「廣甲艦」開到北方送東西,送完東西之後,李鴻章就直接讓它參加了甲午海戰。

南都:廣甲艦參加甲午戰爭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蕭致治:參戰的時間是1894年9月下旬,當時清軍和日軍在黃海領域大戰,「廣甲艦」也參加了這次戰鬥。本來它和「濟遠號」一起行動,但「濟遠號」臨陣脫逃,逃回了大連。「濟遠號」一跑,「廣甲艦」也跟著回去了。結果由於逃得倉促,在大連口外的三山島觸礁了,在那裡停了兩天。日本的軍艦追到這裡,「廣甲艦」的管帶吳敬榮看到日本兵輪過來,就打算把船炸毀,自己逃命。船上的人也就只能跟著逃命往水裡遊。當時船離大連還比較遠,一般人是遊不過去的。但黎元洪比較幸運,他在巡邏時曾自費買了救生衣,所以就穿著救生衣隨風浪漂流到了岸邊。同時下水的有12人,只有4人活命。他上岸後,身上只有一個銀元,他就用這個銀元和當地老百姓換了一身衣服。沿路討米要飯,才從大連跑回天津。到天津之後,他就被水師管理部門隔離審查,審查了兩三個月,他交代了整個逃亡過程。審查完畢,甲午戰爭也結束了,整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樣,黎元洪在海軍也就沒法幹了。

練新軍影響日隆

實際上,當時中國倡導練新軍的主要有兩個人:北方是袁世凱,南方就是張之洞。而張之洞在湖北練新軍,主要依靠的就是黎元洪。張之洞對黎元洪非常賞識,也想著力培養他。

南都:離開海軍之後,黎元洪去了哪兒?

蕭致治:甲午戰爭中,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被調去北方增援,在遼東和日本人打仗,湖廣總督張之洞代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到達兩江時,覺得長江的江防薄弱,決定在長江兩岸修築炮臺。經過甲午海戰之後,張之洞也覺得舊式的軍隊已經不行了,必須招募新軍,於是就四處招兵。黎元洪在天津聽到這消息,就南下應徵。1895年,黎元洪到南京後,由於他曾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過,不僅具備一定的軍事知識,還能聽懂英文,所以很快被錄用。張之洞把他招進去之後,最早要他監修南京城外幕府山等地炮臺,同時又擔任新練自強軍的英文翻譯。由於表現不錯,受到張之洞的賞識,隨後派他做獅子山炮臺等處的總教習、專臺官。1895年末劉坤一回到南京後,張之洞便回到湖北繼續當湖廣總督。張之洞離開南京時,已經招募了兩千新兵,完全按照新式的方法進行訓練。他當時打算繼續在湖廣練新軍,但在兩江訓練的新軍,他又不好全部帶回來。於是他和劉坤一說,要在這兩千人中帶500人回湖北,作為編練新軍的基本隊伍。這樣,黎元洪就跟隨張之洞回到了湖北。很快,張之洞把這五百人擴編成兩個營共一千人,分為前後營。黎元洪在後營當幫帶,相當於副營長。當時營裡面的管帶有兩個人,一個是張彪,一個是嶽嗣儀。後來,嶽嗣儀調往廣西,黎元洪實際成了湖北編練新軍的主幹力量。

南都: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主要是幹些什麼呢?

蕭致治:到湖北後,黎元洪主要參加了湖北新軍的編練。由於黎元洪經過天津水師五年的培養,有軍事知識,又懂外語,與職位比他高的張彪比較起來,是比較強的,所以他在湖北練新軍時大顯身手。實際上,當時中國倡導練新軍的主要有兩個人:北方是袁世凱,南方就是張之洞。而張之洞在湖北練新軍,主要依靠的就是黎元洪。張之洞對黎元洪非常賞識,也想著力培養他。經過甲午戰爭,張之洞認為,日本這樣的小國能把中國打敗,說明日本學習西方很成功。但要想到西方去學習,一是路途遙遠,二來語言不通。而日本離中國非常近,加上語言文字又是相通的,經費也比較少。所以從1898年起,張之洞就開始派人去日本學習。黎元洪在1898到1901年期間就曾三次到日本,或者是考察日本陸軍部隊的編練,或者是觀看軍事演習,其中有一年還專門去日本學習軍事。

黎元洪原來入水師學堂懂海軍,現在到日本學習之後,他就開始懂陸軍了。之後,張之洞就慢慢提拔他。先當上了正式營長。1904年,清政府提出一個編練新軍計劃,全國要練36鎮(相當於現在的「師」)新軍。張之洞原打算在湖北練兩個師的新軍。當時嶽嗣儀已經調走了,於是第一鎮由張彪統制,而黎元洪負責統領第二鎮。總的來說,張之洞練兵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張彪和黎元洪。到1906年,清朝要統一編制,根據湖北的情況,提出湖北只能練一鎮和一協(相當於旅)的部隊。最後確定湖北練第8鎮和第21混成協,由張彪擔任第八鎮的統制,而黎元洪則出任第21混成協的協統,相當於旅長。從1906年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前。他一直都是在當協統,相當於湖北軍界的第二號人物。

南都:黎元洪教練出來的這支新軍,在當時來說水平如何?

蕭致治:湖北新軍質量在江南來說是首屈一指的。舉幾個具體的例子,1906年,清政府曾在河南彰德組織過一次秋操,派袁世凱和練兵辦襄辦大臣、兵部侍郎鐵良校閱。當時河南和湖北的部隊抽調士兵組成「南軍」,由張彪、黎元洪統領;北方則由北洋軍抽調士兵組成「北軍」,由段祺瑞、張懷芝指揮。當時南軍的總統官雖然是張彪,但由於他目不識丁,南軍實際上是由黎元洪主持一切。南軍和北軍怎麼打、怎麼操練,都是黎元洪在具體籌劃。這次演習規模宏大,各省和各國前來觀操的人員共有487人。演習結束後,袁世凱向清廷匯報時,高度讚揚了南方的部隊,他認為湖北的新軍是東南第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對黎元洪具體操練的部隊評價也非常高。1908年,清政府又以端方為校閱大臣在安徽太湖舉行了一次秋操。湖北陸軍以第21混成協為主力,抽調第8鎮部分官兵參加,編成混成第21鎮,仍然命名為南軍,由黎元洪指揮。兩江地區的陸軍,則以第9鎮為主,組成混成第9鎮,命名為北軍,由徐紹楨指揮。演習辦法仍然是北軍和南軍對打。大規模操演計有三次,徐紹楨統領的北軍三戰皆敗北,被當時人譏笑為「三戰三北」。但這次秋操沒有搞完,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就都死了,只得中途停止。

湖北是當時東南各省中編練新軍最早的。不管是外國人還是鐵良來參觀,都稱讚這支部隊練得不錯。正因為如此,黎元洪在整個新軍中名聲也很大。因而當時湖北變成江南練兵的中心,安徽、湖南、廣西、貴州都派人來湖北學習訓練,這些人只或多或少都受過黎元洪的教育。這樣一來,黎元洪的影響就不局限於湖北,而是擴大到了大江南北。黎元洪從1896年調到湖北之後,一直到1911年,除了三次到日本考察之外,主要的活動就是在湖北摸爬滾打,編練新軍。除了陸軍之外,因為他還學過水師,張之洞在練新軍時曾組建了一個艦隊,有六條以「楚」字開頭的軍艦,有四隻以「湖」為首的炮艇,也是委託黎元洪管理,用來保衛湖北的長江。在辛亥革命之前,應該說,黎元洪在新軍中的影響力和地位都是比較高的。

大都督舍他其誰

何去何從是黎元洪一直在考慮的問題。跟著革命黨人可能還有勝利的希望,不跟革命黨走,就可能直接被殺掉。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打算冒險了。思想經過三天鬥爭,十三號下午答應,之後就正式當都督。

南都:黎元洪在新軍中的這種影響,是不是也是後來他被革命黨推舉做大都督的主要原因?

蕭致治:黎元洪在新軍中雖然軍銜比張彪低,但影響比張彪要大、威信也比張彪要高。當時訓練新軍官兵的一些教材都是由他校定的。新兵的教科書上本本都有他的名字,這也使得他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大。除了對湖北新軍做出重大貢獻之外,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前應該說還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它曾建議選派留學生赴日本學習軍事。黎元洪1898年首次從日本考察回國之後,便向張之洞建議派遣青年學生赴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張之洞很快答應他的建議,最初計劃是湖南、湖北各派一百人,但由於經費不足,最後只派了20人,從此開了留學日本的新風。到1906年時,湖北留日學生有1360人,約佔全國留日學生的1/4,因此,辛亥革命後仍有人說:「至今軍界學界人如此之盛,皆當日元洪一言之力也。」

其次,黎元洪為官清廉,平易近人,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廣大士兵的愛戴。這可能和黎元洪出身貧苦有關,平時他對士兵比較體恤,作風開明,沒有什麼架子。對入營當兵的知識分子常常免去勞役,給予特別關照;在治軍方面,則寬嚴適度,以身作則。這一點和張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張彪是個徹頭徹尾的貪官,逢年過節,他經常勒令各營送禮,但他不直接收錢,而是要人送「字」。送字分為福、祿、壽三等,其中福字代表8兩,祿字代表4兩,壽字2兩。每個人至少要送一個字,然後直接從軍餉中扣去。

再有就是黎元洪在處理革命黨人的活動時比較寬容。從1903年開始,革命黨人就不斷地到部隊當兵,做士兵的思想轉化工作。這些行為被黎元洪多次發現,但他多寬大處理。1903年,劉靜庵在黎元洪管帶的護軍馬隊當文書,秘密從事反滿宣傳。後來,黃興化名張守正寫信給他,誤入文案劉稚亭手中,劉稚亭便告訴了黎元洪。黎元洪完全可以就這件事情大做文章,嚴肅處理劉靜庵。但是黎元洪顧慮自己部隊出現革命黨人,上面知道肯定會來追究,最終一定會追究到自己頭上。因為黎元洪小時候生活非常艱苦,現在有這麼高的職位不容易,他就有一種保位的思想,所以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終假稱劉靜庵生病,讓劉辭差出營,沒有進一步追究。1906年末萍(鄉)瀏(陽)醴(陵)起義後,日知會密謀響應。由於內奸告密,湖北當局抓捕了包括季雨霖、劉靜庵、張難先在內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其中季雨霖的級別最高,相當於現在的排長,關押了一年多後,由黎元洪、曾廣大以季雨霖生病為由,讓他保釋出獄。革命黨人這樣的活動發生過多次,但黎元洪都沒有從嚴處理。這也讓革命黨人對黎元洪有好感,認為他是一位仁厚長者,所以,辛亥革命後大家才推舉他出來當都督。

南都:那麼黎元洪對革命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蕭致治:黎元洪對革命的態度有一個轉變過程。他的思想基礎就是比較愛國。1911年辛亥革命前,他就曾經參加過一些保路活動,而且是作為部隊的代表參加。他之所以能夠轉變過來,除了愛國之外,還有很多下層士兵的擁護。具體來說,辛亥革命是10月10號晚上7時左右發生的。首先是工程營起義,經過熊炳坤、吳兆麟領導的一個晚上的戰鬥,武昌城基本上被革命黨控制了。當時起義的工程八營是張彪的部隊,而黎元洪得知工程營起義後,開始採取等待的態度,他把自己管理的中下級軍官集中到司令部,靜坐待變。他對將官們說,我們現在按兵不動,他們不打來,我們就等待時機再說。他們一打來,我們就還擊。當天晚上,協裡發生了兩件事情:黎元洪部隊的士兵鄒玉溪也是個革命黨人,他聽到革命黨起義,就想從營隊中溜出去參加革命,結果被黎元洪抓住並親手殺死;還有一個周榮棠,是革命黨派來聯絡的共進會員,想翻牆到黎元洪的部隊報信,被黎元洪部下抓住,也被黎元洪親手殺死。在革命爆發的當天晚上,黎元洪手刃了兩個革命黨人,說明剛開始黎元洪對革命黨是採取敵視態度的。但他又不敢大動,還是打算靜觀其變。直到最後,起義的部隊在蛇山上架起大炮,炮彈打到黎元洪的協司令部。黎元洪慌了,才訓令「帶兵出外避炮」。41標全體官兵一鬨而散。到晚上12點,41標的士兵也投入革命。黎元洪當晚逃到劉文吉家裡躲避。

10月11日清晨,一個叫做馬榮的起義士兵在武昌城裡四處巡邏,正好碰到黎元洪的夥夫挑著三個新皮箱。馬榮就去盤問,問他是不是在偷東西?夥夫說不是偷的,東西都是黎統領的。馬榮就問黎元洪現在在什麼地方。於是跟著這個線索才找到劉文吉家裡。

南都:找到之後,是不是就發生了後來說的「床下都督」一幕?

蕭致治:「床下都督」並不是真的,當時黎元洪並沒有躲在床下。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問過喻育之——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黎元洪究竟是不是躲在床下?他說這個事情並不是事實,黎元洪當時是躲在帳子後面,並不是後來說的是革命黨人從床下把他拉出來的。但不管怎麼說,黎元洪當時殺了革命黨人,是與革命為敵的,但之後隨著形勢轉變,他也被動地參加了革命。畢竟他沒有主動組織軍隊鎮壓革命黨人,他只是躲起來了。而且根據現在一些回憶錄記載,在辛亥革命前革命黨的領導人就曾策划過,如果革命後沒有首領的話,就擁護黎元洪為領袖。當天清晨,馬榮把黎元洪找到之後。就把他帶到楚望臺軍械庫。吳兆麟得知黎元洪即將到來,就把部隊組織起來,列隊歡迎,希望他能出來指揮作戰。在楚望臺停了幾個小時後,到了10月11號中午,黎元洪就被帶到諮議局,除了革命黨人之外,諮議局的一些議員,主要是立憲派,也都請來了。大家就推舉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

南都:黎元洪當時的反應是怎樣的?

蕭致治:黎元洪深怕搞得不好就要掉腦袋,所以當時是不肯幹的。他說你們革命黨人才濟濟,沒必要我出來幹。他整整三天不吃不喝,一言不發,思想鬥爭是異常激烈的。為什麼呢?因為武昌起義雖然成功了,但在全國來看,還只是一點火星。究竟全國能不能勝利,還是個很大的疑問,說不定是兇多吉少。如果勝利了,他黎元洪就是有功之臣;如果失敗了

維護共和有功

他有功,除了辛亥革命中首義有功之外,袁世凱稱帝的時候,他堅決抵制,堅持維護共和體制。再到張勳復闢時,黎元洪還是馬上發表聲明,表示維護共和。

南都:他和孫中山的關係怎麼樣呢?

蕭致治:有一個資料說,1893年孫中山在廣州行醫,黎元洪在廣甲艦當管輪。艦上有士兵病了,黎元洪就請孫中山上艦看病。兩人就這樣見過一面,但並沒有深入接觸。第二次,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當了大總統,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兩個人也沒有見面。直到孫中山辭掉大總統後,1912年4月初,黎元洪邀請孫來武漢訪問,並熱情接待了孫中山。孫中山、胡漢民都非常肯定黎元洪的功勞,稱讚他為「民國第一偉人」。最後到了1924年,孫中山應馮玉祥邀請,到北京商談國事,路過天津。黎元洪在天津招待了他。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去世,黎元洪在家裡設靈堂供奉孫中山。應該說黎元洪從開始接觸到孫中山去世,他對孫中山始終很尊重。

南都:黎元洪與同盟會的關係是怎樣的?

蕭致治: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上層想拉黎元洪一起把革命進行到底,曾在1912年3月同盟會公開時,選黎為協理,和黃興並列。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候,孫武曾到南京活動,想當陸軍次長。但是黃興認為孫武資歷不夠,讓另一個湖北人蔣作賓當了次長。孫武由於個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組織了一個民社,擁黎元洪當領袖,與同盟會分道揚鑣了。民社實際上是袁世凱的御用黨,但都是打著黎元洪的招牌。

論起黎元洪的功過,關鍵還是在二次革命。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革命黨被迫起來反袁,黎元洪實際上是這兩個對立派別之間的第三勢力。但是黎元洪因為張振武事件與湖北的革命黨人鬧得水火不相容。到1912、1913年時,湖北大部分革命黨人都被黎元洪殺了,估計殺了有一萬多人。這些人裡面,不能說沒有流氓地痞土匪,但不管怎麼樣,湖北的革命黨人差不多被殺光了。我認為黎元洪最大的罪過就在這裡。總的來說,黎元洪和革命黨人上層的關係不錯,和湖北革命黨人關係特壞。

南都:他為什麼會幫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呢?

蕭致治:因為袁世凱既有軍隊又有手段。黎元洪認為袁世凱是唯一的能人,覺得只有他才能統一中國,使中國富強。第二,當時黎元洪跟革命黨人的關係鬧得很僵了,他殺了那麼多革命黨人,革命黨人是不可能原諒他的,他要想保住自己的話,只有投靠袁世凱,在袁世凱的庇護之下,才能保全自己。再一個就是他對當時的力量對比的估計。他覺得袁世凱力量佔絕對優勢,革命黨人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跟著革命黨打袁世凱,他可能會和革命黨人同歸於盡。而且他當時也相信袁世凱不會做皇帝。所以他當時就堅決站在袁世凱一方,殘酷鎮壓革命黨。

南都:這麼看來,黎元洪確實是一個難以蓋棺定論的人。

蕭致治:沒錯,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為了保命,可以犧牲革命黨人。但是他也有維護民主共和的原則——他擁護袁世凱不是無條件的。當時有外國記者明確問他,袁世凱想做皇帝,你怎麼還跟著他走?黎元洪就說,我相信袁世凱不會做皇帝。假如袁世凱稱帝,我也要起來打倒他。果然,袁世凱稱帝後,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當時封王的就他一個人,但是黎元洪堅決抵制。袁世凱逼他接受武義親王封號,黎元洪堅決地說,如果再逼他,他就一頭撞死。後來張勳復闢,黎元洪也堅持抵制。袁世凱死了之後,黎元洪當了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但是實權還是掌握在段祺瑞手中,他當時並沒有太大的力量。雖然如此,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還是做了些事。具體來說,當時國務院各個部的部長,開始的名單裡面都是親段祺瑞的,黎元洪說不行,要把南方革命黨人引進來。結果九個部中孫洪伊、谷鍾秀、張耀曾、陳錦濤等部長是革命黨人。來源:南方都市報

相關焦點

  • 袁世凱為啥會傳位給「床下都督」黎元洪?60年後黎家後人說出隱情
    黎元洪這人,真的很有意思。按一般人觀感,他是「民國元勳」中最平庸、最無能,甚至是最窩囊的一位,卻在政治權力的巔峰上佔盡便宜。▲1922前後,天津鼎章照相館,黎元洪站像在那武夫當國的時代裡,這位武漢黃陂人,這位被時人嘲笑為「黎菩薩」、「床下都督」、「無能總統」之人,一生都很離奇,很開掛,很順風順水。
  • 黎元洪下野,各界的態度如何?杜月笙的做法彰顯「處世哲學」
    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中佔領了武漢三鎮,從戰爭局勢中看革命黨人佔據優勢地位,但是龐大的隊伍卻沒有一個可以統領全軍的、具有威信的領導者,當時具有威信力的黃興、孫中山等人都在外地。 為了避免清軍的反撲,他們不得不找當地有威望的人來領導指揮,而符合條件的人中黎元洪是最合適的。
  • 馮學榮:武昌起義,鮮為人知的歷史
    瑞澂接納了張梅生的意見,於是,他下令關閉城門,開始審訊抓到的六名革命黨,並要把武昌城內的革命黨,一網打盡。被抓到的那個名叫劉同的革命黨,被抓之後,熬不過刑訊逼供,就把位於武昌城內小朝街的文學社總部,給供了出來,於是當天晚上,清兵出動,把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等一共30多人,都抓了。
  • 清末紀實:末代總督端方之死;革命;念及舊情的黎元洪…
    …端方張貼告示…端方在告示上說「只懲辦首惡…協從不問」「天恩浩蕩…爾等要求朝廷皆會照辦」…端方的做法…在最初階段取得了成效…眾多被迫參加保路運動的百姓…放下鋤頭回了家……被迫參加保路運動的百姓:見《蔣介石的一生262》…儘管端方做法有了成效…但是…這些成效迅速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端方率兵前往成都的途中,武昌起義爆發…形勢迅即變化…各省相繼宣布自治
  • 革命黨的戲劇
    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這話對革命黨也適用。孫中山是廣東人,革命事業起於廣東,興中會骨幹也是廣東人。
  • 段祺瑞為何看不起黎元洪?在段祺瑞當師長時,黎元洪不過是旅長
    黎元洪與段祺瑞兩人之間,有舊恨,也有新仇。 舊恨,是當年黎元洪以副總統的身份兼領湖北都督時,段祺瑞奉了袁世凱的密令以綁架的方式,將黎元洪押到了北京。也是從這時開始,黎元洪成了袁世凱在北京的政治俘虜。 而新仇,則是誰看誰都不順眼。
  • 黎元洪下野後,杜月笙如何招待他的?黎元洪臨走留下這三樣東西
    幼年家破 我們從真實的歷史,資料中了解到,和黑幫有關係的人大多年幼時候家庭落魄,或父母去世無人撫養,或家道中落誤入黑幫。 黎元洪落難 早期,黎元洪是民國總統,段祺瑞冥思苦想費盡心力將黎元洪擠下政壇,對於政權爭奪,一般輸的一方下臺後,贏的一方為了斬草除根,大多都會趕盡殺絕
  • 黎元洪被一箭三雕,褫奪兵權,成為傀儡,為何會被稱為「活菩薩」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黎元洪的發達史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黃陂人,1864年10月19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日)生。黎元洪奉命派二十一混成協所屬官兵去江陵縣駐紮,「隨時認真彈壓」。1910年夏,他親自帶兵去沔陽州蘆林湖,鎮壓饑民。同年,陸軍將校講習所改為講武堂,第八鎮統制張彪任總辦,黎元洪和鄧成拔任會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的領導者多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了擴大影響和提高革命軍的聲望,黎元洪被抬出來充當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
  • 史料 1924年日本記者筆下的黎元洪和段祺瑞
    回到日本後,清澤生將訪談記錄整理成了15篇新聞稿,於1924年9月7日至1924年9月21日在《中外商業新報》上進行了連載,題目為《支那名士の印象》。下面這篇史料,翻譯自《中外商業新報》刊載的清澤生對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採訪。當時黎元洪已經被曹錕驅逐,而段祺瑞也暫時處在在野狀態。兩個人都對中日關係、中國的未來以及當時的曹錕政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對話夏雙刃_歷史頻道_鳳凰網
    革命黨人的內訌,突出地表現在中華民國國旗圖案上。民國成立確定國旗時,孫中山主張用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青睞龍旗,黎元洪主張用九星旗(其實是十八星,內外圈各九星),章太炎則力主用五色旗。最終,五色旗因其「五族共和」的意義,被臨時參議院確定為國旗。
  • 甲午海戰時 清朝戰艦不戰而退 黎元洪棄艦逃生時差點沒淹死
    東北人爬出船艙,縱身跳進了大海。這位東北人水性極好,在水中猶如浪裏白條,經過幾個小時的劈波斬浪,他遠遠看到隱約起伏的山巒和房舍,頓時異常興奮,就要到夢想中的韓國了思密達!原來,這位東北人在海水中嗆了幾口腥鹹的海水之後,迷失了方向,他拼著命遊,結果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大連。這的段子極有可能取材於民國的一段真實歷史。
  • 哪些文化歷史名人是湖北的?有何故事?
    我們一起走進湖北歷史文化名人。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畢昇(約970年—1051年),北宋歙州(今湖北英山縣)人,北宋偉大的發明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 王開璽:讀書人鬧革命是為改變中國_歷史頻道_鳳凰網
    清朝滅亡前表面形勢大好實則暗流洶湧鳳凰歷史:您說到這個,當時表面上看清政府的形勢是一片大好,在1910年的時候都可能看不出來他要滅亡,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 很多革命黨人都感覺很悲觀,覺得革命已經沒有戲了,靠革命不行,只能走立憲或者是其他的方式。
  • 民國歷史上的那次大選,是怎樣演變成內戰的?
    那麼當時,大清倒臺了,革命黨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說:革命成功了,我專心負責給國家修鐵路,所以把改組後的國民黨理事長的位置,讓給了宋教仁,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宋教仁,當上了國民黨理事長,也就是首領的位置,而這個國民黨,其實就是以反清時代的同盟會為骨幹的,身為大總統的袁世凱,自然是不會喜歡這個組織,不過,當時民國號稱「共和」,袁世凱儘管心裡多不喜歡,也不能當眾表現出來。
  • 大兵革命黨人——曹振武先生事略
    1949年10月到香港,1951年轉赴臺灣,1964年10月19日在臺北逝世。曹振武先生字士潔,別名曲旦,祖籍湖北省京山縣。生於民前二十(一八九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中華民國五十三(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九日歿於臺北市,享年七十三歲。民國卅六年,先生當選為京山縣國民大會代表,卅七年赴南京參加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選擧總統,推行憲政,大陸戡亂失利,先生為陸軍中將,服務於廣州衞戌總部。
  • 革命黨「激烈派第一人」劉師培投降清朝,寫下五策,今天也可看
    1908年,劉師培的名字作為兩江總督端方的隨員,登載在各大報紙中,蔡元培等革命黨人這才確定「此人之變節殆已無疑」。後來,劉師培擔任「直隸督轅文案、學部諮議官」,成了清廷的一名幹吏。劉師培這個曾經號召「打破世界的枷鎖」,又曾經給《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作序的人,竟然轉身投向了腐敗、腐朽的清王朝,這樣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更成了革命黨人之間風聞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