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黎元洪的發達史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黃陂人,1864年10月19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日)生。他的祖籍原系安徽宿松,從祖父起即經商湖北,遂入籍黃陂,父名朝相,參加過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戰役,後又轉直隸練軍,由士卒升為遊擊。黎元洪十四歲時隨家北來,先進私塾;1883 年考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卒業後,於1888年被派往海軍服役。
1890 年,經水師提督丁汝昌調廣東廣甲兵船上充當三管輪,次年晉為二管輪。1893年,一度應調去湖北任炮廠監工,後又回廣東。1894 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從廣州北上增援威海衛,遇敵於渤海口,所乘戰艦被擊沉。黎漂流海上,後在大連附近得救。
戰後,黎元洪脫離海軍,往南京投靠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先奉命監修新式炮臺,後為獅子山等處炮臺總教習,深受器重。1896年1月,張回湖廣總督本任,又把他帶到湖北,委以炮臺監製、護軍後營幫帶,參與訓練新軍。1898 年,黎東渡日本考察軍工生產。1899 年秋,再次赴日考察陸軍教育及軍紀。第二年夏回國,任護軍馬隊第一營管帶。
1901 年,第三次去日本,參觀陸軍大操演習。1904 年任護軍前鋒一、二、三、四營督帶。次年12月,張之洞遵照練兵處新章,改編湖北常備軍為兩鎮,黎元洪任第二鎮第三協統領官兼護該鎮統制官。1906 年 4月,練兵處將該鎮擬定名稱為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黎任該協協統兼管馬、炮、工輜各隊事務。
同年秋,清政府於河南彰德舉行新軍秋操,分編南、北兩軍,南軍由湖北第八鎮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組成。黎元洪以第八鎮統制官名義,率軍參加了這次演習,獲得「軍容盛強,士氣健銳,步伐技藝均已熟練精嫻,在東南各省中,實堪首屈一指」的評語。
1909年,湖北人民為收回利權,發起粵漢鐵路收回自辦運動。各界推派代表組成「湖北鐵路協會」,共謀籌款,黎元洪以軍界代表參加。這一年,湖北水災嚴重,遍地饑民,成群結隊四處吃大戶,搶奪地主富商存糧。黎元洪奉命派二十一混成協所屬官兵去江陵縣駐紮,「隨時認真彈壓」。1910年夏,他親自帶兵去沔陽州蘆林湖,鎮壓饑民。同年,陸軍將校講習所改為講武堂,第八鎮統制張彪任總辦,黎元洪和鄧成拔任會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的領導者多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了擴大影響和提高革命軍的聲望,黎元洪被抬出來充當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其實,他對革命活動一貫懼怕和仇視,早在上年 11 月間,他即藉故把傾向革命的隊官潘康時撤職,而以親信施化龍代替。施化龍秘密偵探軍隊內部革命團體「振武學社」活動情況上報,黎據此下令開除了大批革命士兵。武昌起義的那天晚上,他還親手殺死革命士兵。之後,他又惶惶不安,逃匿不見。
11日黎明,起義軍的領導人群集武昌閱馬廠諮議局,通過擁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省大都督,派人赴二十一混成協司令部覓黎,黎已匿避;復至混成協皮工廠,見黎穿短狹不適體的便服,默坐一室中。
派去尋找他的人說:「請統領當都督!」黎瞪目而視,答道:「誰同你們造反?」即起身出走。後又逃往黃土坡他的參謀劉某家躲藏,並以身後事託付劉某。當起義軍把他從劉家找出來時,他還忿忿地說:「這不是胡鬧嗎? 誰同你們胡鬧呢? 事先既未與聞,事後又不通知,這不是兒戲,北洋兵一到,將如之何?」直到他被擁到諮議局樓上,推他當都督,他仍拒絕在安民布告上簽字,連喊「莫害我! 莫害我」。
等到漢口,漢陽光復,各國駐漢領事宣布「中立」,他才勉強就職。
黎元洪當上都督後,繼續施展危害革命的伎倆,密派前大清銀行監督黎大鈞,暗中和清大臣柯逢時約定:如革命成功,黎保柯之身家;如革命失敗,柯保黎之身家。11月,他又假湖南立憲派首領譚延闓的手殘害鄂軍第一協統領宋錫全於長沙。宋系四十二標一營隊官,早幾年曾參加過革命團體「日知會」,平日對「文學社」的革命活動積極支持,革命後遂被推為協司令。黎和軍務部長孫武忌「文學社」,對宋亦懷恨在心,故借刀殺人,從此埋下湖北各革命團體間互相仇視和分裂的種子。
革命軍繼在漢口失利之後,11月26日,漢陽又陷敵手。清軍將領馮國璋坐鎮指揮,自漢陽架炮轟擊武昌,都督府曾中炮彈。黎元洪恐懼,私自乘所備垂簾小轎逃往距城六十裡的王家店,一時城內秩序大亂。12 月初,雙方停戰,他經多人勸駕,才返回武昌。
二、黎元洪的輝煌史
1912 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當選為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仍兼鄂督。2月,南北和議成功,改選臨時總統和副總統,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黎又膺選連任。
他為從事政黨活動,參加競選,組織「民社」,自任理事長。「民社」的主要成員多湖北人,如孫武、劉成禺、張伯烈等。他們鑑於南京臨時政府部長、次長席位都被別人獲得,心懷不滿,大肆中傷孫中山,煽動武昌和南京分裂;又藉口反對建都南京,以討好袁世凱。黎元洪為向袁獻媚,2月間,通電南京政府,叫嚷「共和國立,革命軍消」。袁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也樂得挾黎以對抗革命派。
袁、黎之間互相勾結、互相利用,恢復舊秩序、維護封建統治是他們之間結合的基礎。黎為加強實力,開始在湖北實行恐怖政策。文學、群治二社社員組織「群英會」,以反孫武為號召,於2月 28 日舉行暴動,被黎鎮壓。事後,黎還發布停止集會結社的通電,以限制革命團體活動。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勢力遭受嚴重摧殘。黎元洪借縮編軍隊,排除異己,將原來八個師的軍隊,改編為三個師。
黎元洪又藉口漢口《大江報》鼓吹無政府主義,於 8月 8 日派兵將該報查封,並下令緝拿該報主任何海鳴、編輯凌大同等。何等聞風先逃,凌大同被捕。14日,上海《民立》《民權》《民國新聞》等七報社聯名致電黎元洪,抗議他「違背國憲,蔑視人權」。黎不顧輿論激烈反對,9月把凌大同處死。8月16日,他夥同袁世凱殺害了湖北軍政府軍務司副司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先是,他以卑鄙的手段把張、方等人騙往北京。隨後密電袁,誣稱張等「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圖謀不軌,鄂中幾次風潮,伊等均為主動」。張、方遂被袁世凱逮捕並遭殺害。這是民國成立後,袁、黎合謀製造的一件著名的政治謀殺案。
與此同時,湖北境內不斷爆發的革命鬥爭,也都被黎元洪鎮壓。報載他「妄誅無辜之人甚多,武漢間幾日有殺人之事」。
1913 年,黎元洪投向袁世凱,成為袁撲滅「二次革命」的有力幫兇。
在他的同意下,北洋系李純部隊得以早在革命爆發前預先進入湖北,為袁日後擊潰江西湖口李烈鈞的討袁軍提供了基地。他又勾結湖南立憲派官僚譚延闓等,分化了該省反袁的力量。當宋教仁被刺後,江西、安徽、廣東三省準備發動討袁戰爭時,他為袁世凱辯護,說袁世凱是「識時之英雄,決不逆潮流而犯名義」。
「二次革命」失敗,黎元洪領銜通電全國,主張先選總統,後定憲法。
三、出於自保無奈被稱為「活菩薩」
10月6日,袁世凱挾持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黎也當上副總統。隨後,黎又支持袁世凱解散國會,破壞《臨時約法》。袁世凱對黎元洪繼續留在湖北並不放心,於 12 月間,派段祺瑞以「磋商要政」為詞,把他從武昌「迎到」北京,住中南海瀛臺,進而結成兒女姻親,表示公誼私情都超過一般關係。從此,黎的行動都處於袁的監視和控制之下,無異政治俘虜,黎意志逐漸消極。
袁世凱為獨攬大權,陰謀復闢帝制,1914年6月成立了御用參政院,任命黎元洪兼參政院院長,黎勉強就職。此後,黎請辭副總統未準。
1915 年,袁準備稱帝時,黎由瀛臺搬進東城東廠胡同寓所,這是袁特意為他購買的一處住宅。12月15日袁又冊封黎為武義親王,黎堅持不受,他對袁的帝制鬧劇一直採取不合作態度。
1916 年6月6日,袁死,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實權。是日晨,日、英、法、俄、比,意六國公使聞袁病危,共聚日本使館策劃繼承人問題,一致同意由黎元洪任大總統。隨後,將上述決定通告段祺瑞。在帝國主義的授意下,段於6日晚間表明了態度。7 日,黎宣布就職,並任命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29日,黎宣布遵行《臨時約法》,續行召集國會。8月1日,國會復會,黎在會上正式宣誓就任。
黎、段之間的利害衝突很快趨向表面化。袁世凱當權時,大小事都聽命於總統,當總理的毫無實權;段祺瑞當了總理,卻把總統看成籤字蓋章的傀儡。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任國務院秘書長,更不把總統看在眼裡。黎元洪為此憤慨地說:「昔受項城屈辱,今又見侮於段。」他周圍的重要成員丁世嶧、哈漢章、金永炎、黎澍等人,聯結反段派議員、政客共同對抗段,徐,由此演成「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
1917 年,因對德宣戰案,導致雙方的公開衝突。贊成或反對對德宣戰,不僅反映國內派系之間的矛盾,而且也反映日、美在中國的角逐。親日的段祺瑞於4月25日召集各省督軍到京開會,企圖借督軍團的勢力,向黎施加壓力,要他同意宣戰。到會的各省督軍及督軍代表有曹錕、倪嗣衝、孟恩遠、王佔元、李純、閻錫山、張懷芝等,陸海軍總次長和參謀總長都列席會議。段祺瑞在會上提出對德宣戰案後,經多數與會者贊成通過。5月1日,國務院也開會通過。段即率同閣員,面請黎元洪核准。黎則堅持等國會表決通過後,才能核准。
安徽省長倪嗣衝偕督軍團代表面見黎,要求對德宣戰,黎當面加以訓斥,責其擅離職守,幹涉外交。
5月8日,眾議院開始討論對德宣戰案。10日,段祺瑞的親信率領自稱「公民請願團」的打手數千人到國會前示威,強迫議員通過參戰案,並打傷議員十多人。暴行發生後,引起公憤,農商總長谷鍾秀、司法總長張耀曾、海軍總長程璧光等內閣閣員相率辭職,外交總長伍廷芳亦出京,以示抗議。19日,眾議院以現內閣僅剩總理一人,不足信任,拒絕討論宣戰案。
段祺瑞因而大怒,他唆使吉林督軍孟恩遠領銜,聯合各省督軍呈文黎元洪,要求解散國會。黎不允,召見孟恩遠、王佔元,告以約法上總統無解散國會之權,解決時局最好辦法,唯有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職務。
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的職務,任命伍廷芳暫代國務總理,王士珍為京、津一帶臨時警備司令,江朝宗、陳光遠為副。29 日起,在段的授意下,安徽省長倪嗣衝、直隸督軍曹錕等紛紛宣告脫離中央,造成「九省督軍皆反,連名請解散國會」的混亂局面。
黎元洪束手無策,於 6月初同意調長江巡閱使張勳來京調解。不料張率兵到天津後,突然以解散國會為先決條件要挾他。此時黎已引狼人室,欲罷不能,遂於 13日同意下令解散國會,並通電全國承認違法。張勳於國會解散後人京,7月1日導演了一幕「大清帝國」復闢的醜劇。3 日,黎逃往東交民巷日本使館避難,並電請身居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
段祺瑞利用張勳解散了國會,又利用全國人民維護共和國的強烈願望,在馬廠起兵,迅速擊敗了張勳,重任國務總理。段於 14 日回到北京正式辦公,並把黎元洪從日本使館迎回,黎元洪表示不再回任。於是馮國璋擔任了大總統。黎元洪回到東廠胡同寓所,開始段祺瑞不許他離開北京,怕被人利用。一天,黎宅突然發生了行刺案,在湯化龍等人的說合與保證下,8月 27 日,黎元洪始獲準回天津英租界寓所。
1920 年7月,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戰勝了皖系軍閥段祺瑞,1922 年四五月間又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曹、吳控制了北京政府,他們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就在打敗奉系不久,於6月間,趕走皖系支持的總統徐世昌,又把黎元洪拉出來復任大總統,並召集民國六年(1917年)舊國會,搞所謂「法統重光」的政治騙局。黎於 11 日到北京就職。
曹、吳擁黎元洪再次上臺,目的是想藉此恢復國會,通過國會正式選曹錕當總統,又可用「法統」名義抵制南方的護法政府,統一全國;而黎及其周圍的人物則是想分享政權。所以,黎復位不久,為了任期問題便和曹家黨徒發生爭論。曹錕急於爬上總統寶座,直接唆使他的弟弟曹銳出面收買議員,為「驅黎擁曹」做準備。
1923年6月6日,他們迫使國務總理張紹曾辭職,陷政府於癱瘓;7 日,又指使北京軍警官佐數百人,向黎索餉請願;10日以後,連日僱用流氓和便衣軍警出動,遊行示威,圍困黎的寓所,割斷電話,破壞水源並讓警察罷崗罷哨。陸軍檢閱使馮玉祥、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又聯名以辭職相威脅。所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逼黎讓位。
黎元洪這個總統實在混不下去了,13日下午,才借陸軍總長金永炎、美國顧問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等十餘人,乘車赴津。他的專車抵達天津車站後,又出現一場奪印鬧劇。直隸省長王承斌帶著軍隊把他圍困了十多個小時,向他索取總統印章。直到他用長途電話通知北京,把藏在法國醫院的印章交出,才被允許下車回家。
黎回天津後,各派政治勢力都想利用他當反直系的招牌。張作霖邀他去奉天,一部分聚集上海的議員邀他南下,皖系政客力促其行。9月11日,他借陳宧、李根源、金永炎等人從天津秘密抵滬,但各反直派勢力意見難以統一,使他組織政府的計劃流產。
10 月,曹錕在北京賄選為總統,粉墨登場。黎元洪感到已無再留上海的必要,便於 11 月買棹東渡,到日本別府養病。1924年5月,再返津門。
黎晚年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黎家早在該礦有巨額投資,據 1921年《山東礦業報告》公布的數字為 60 萬元,佔第一位。他在武昌油坊嶺等地還購有大量田產出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患腦溢血在天津病故。
黎元洪的「活菩薩」之所以被稱為「活菩薩」,是他為求自保,圓滑世故,從來不得罪人,以求左右逢源。其實這就造成他成為被人操作的傀儡命運。菩薩以普度眾生為懷,心善面慈,不得罪任何人,黎元洪在官場上像極了菩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