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困惑:
周五,晚上,媽媽給孩子們布置了作業,並明確了規則:明天早晨檢查,完成的我們就出去玩,沒完成的就留在家裡繼續寫。
周六,早晨,媽媽開始檢查,老大和老三都完成的很好,唯獨老二「頂風作案」,這讓媽媽很生氣。
結果,媽媽就真把二女兒一個人鎖在了家裡。臨走之前,孩子抱著媽媽的腿哭喊著、絕望的央求:媽媽,我錯了,我現在就寫,我以後再也不敢了……
媽媽根本不為所動,毅然決然的就走了,伴隨著媽媽遠去腳步的是老二撕心裂肺的哭聲:媽媽,媽媽,啊……
在路上,媽媽通過監控觀察孩子的動態:嚎啕大哭了幾分鐘就停了,畢竟沒觀眾了,再哭也沒用了;然後就是一副氣急敗壞的樣子,很煩躁,吼兩聲、跺兩下腳、砸砸枕頭,從這屋到那屋的來回躥……再過一陣,就逐漸安靜下來了。
媽媽還給鐘點工阿姨打了電話,說孩子是被罰留在家裡的,給她做點午飯就行,記得走的時候鎖好門。
晚上,和孩子通電話,孩子誠懇的說:媽媽,我認識到錯誤了,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媽媽聽了很滿意:我再給你布置作業,完成了明天早晨就讓爸爸回去接你,沒完成就繼續留在家裡寫。
如你所想,孩子很快就完成了。
第二天早晨,在爸爸出門去接老二之前,老大和老三走到媽媽面前乖乖的說:媽媽,我們以後絕不會像妹妹(姐姐)那樣,我們一定聽你的話,及時完成作業。
媽媽很驕傲,認為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育兒經驗」,而且還殺雞儆猴似的教育了一個還捎帶上兩個,簡直就是一箭三雕。
有的父母很贊同媽媽的做法,認為就是要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就是要讓孩子受一次懲罰就銘記終生。
但也有很多父母表示發對,認為這種「拋棄式」育兒會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並不是自己,而是「服從命令」或者是「完成作業」,如果沒有了愛,就算擁有全世界又能怎樣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別人同意不同意,都不會阻止媽媽這種育兒風格的延續。
說兩個原因。
一個是,媽媽既然這麼做了,而且自己感到很成功、很驕傲,那在一般情況是很難聽進反對意見的。這到不是說這個媽媽頑固,而是我們所有人都是這副德行。
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最好是看到了嚴重的後果,或者是在一件事上舉棋不定的時候——這件事又關乎我們的財運或者命運,是有可能反思一下的——是不是我真的意氣用事了?是不是真的應該找個明白人問問啊?
即使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反思也必須得是自願的,不能有來自外界的嚴厲批評和逼迫。如果有人膽敢站在我們頭頂上、掐著腰、指著我們的鼻子教訓我們:你這樣做是錯的,我早就說過你這樣做是錯的,你這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後長點腦子吧……那我們肯定不會care他,並一定會在心裡問候他的老母親,然後,我們會繼續走我們特立獨行的路,並高唱:老子願意,你管得著嗎……
更何況這個媽媽還「做對」了,至少從目前來看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箭三雕」的評價是這個媽媽謹慎了、謙虛了,我認為應該是「一箭四雕」——孩子爸見了這種場面能不害怕?對孩子都這麼「狠心」,能在乎一個兩條腿的男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風格,有的強硬、雷厲風行,有的溫柔、和風細雨,有的矛盾、刀子嘴豆腐心,但無論那種風格,都是更根本的生活態度甚至性格在教育孩子上的表層表現,都是幾十年形成的「老習慣」,這些都不是說改就能改了的,不是聽了別人的幾句建議或者吐槽就能調整的。
「泰山易挪秉性難改」這樣的老話我們就不說了,想想我們自己就行,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應該也看了不少的育兒書、文章、視頻了,我們又跟著做了多少呢?又改了多少呢?
哦,不,我們還是有改變的,我們最大的改變就是一直在學習。這很像減肥,雖說這麼多年越減越肥,但我們的態度至少是誠懇的——我一直在減啊,我一直在努力啊!
而且,從事實來看,風格很可能沒有好壞。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舉個最簡單、常見的例子,比如握筆姿勢。你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雖然經過了多年的學習訓練,但握筆姿勢依然千奇百怪,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用科學的表述方式應該這樣說:握筆姿勢以及字寫的漂亮還是難看和學習成績沒有任何相關性。
再舉個例子。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說:在嬰兒期,社會性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所謂依戀,就是兒童和特定個體(一般是母親)形成的一種正性(積極的、好的)情緒聯結。這種連接會讓兒童體驗到來自母親的愛,體驗到安全。
依戀呢又可以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看名字你就能清楚的意識到各類型之間的區別以及「好壞」。但事實是:
我們既不能說嬰兒期時沒有形成安全依戀風格的兒童在以後的生活裡都會經歷困難,也不能說一歲時具有安全依戀的兒童以後總是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事實上,有些證據指出,在陌生情境實驗中所劃分的迴避及矛盾型兒童,在日後的表現也相當好。
個人風格這東西,像人一樣,是立體的,是多維度的,我們展現出來的,或者是我們看到別人展現出來的,極可能都是一個片面、一個片段,是不完整的。而一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比如學習好,比如工作好,比如把孩子教育好,都是需要若干條件支撐的,很難根據其中的一個條件就判斷其成、敗、對、錯。
育兒風格雖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也很難改,但認識到自己的風格特點還是很有好處的。往最簡單處說,我們可以知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就像一個人有所謂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吃幾碗白米乾飯,不至於在關鍵的時刻鬧出笑話。
比如這個孩子的爸爸,他就很清楚自己能幹什麼。
有什麼疑惑儘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育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