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鵰」的故事發生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北周時期,故事的主人公叫長孫晟。
長孫晟是北周禁衛東宮的一名武官,他懂軍事,善騎射,聰敏機智,勇武過人。
在北周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的北部,有一支遊牧民族叫突厥。此時他們和北周和平相處,並互派使節往來。而在互派使節這件事情上,雙方都好像在暗暗較勁,每次選派的使者,都是經過精心挑選,都是本國的智勇雙全之人。
當時的突厥首領攝圖是個非常傲慢的人,他常常看不起北周派來的使者,覺得他們毫無勇武可言。攝圖的手下也常常對北周使者報以輕蔑的態度。
有一年,攝圖欲娶北周的一位公主為妻,提出與北周和親。北周皇帝為了邊疆安定,答應了攝圖。
公主出嫁那天,北周派出了一批將士,護送著公主前往突厥,這支護送的隊伍正是由長孫晟率領著。
他們一路跋涉,翻山越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目的地突厥部落。
滿面春風的突厥首領攝圖大擺酒宴,迎接他的新娘和長孫晟一行。
酒酣之際,攝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遞給長孫晟,要他射百步以外立著的那枚銅錢。
長孫晟大步上去接過硬弓,拉開架勢,「格勒勒」就將弓拉成了彎月,「嗖」一聲,瞬間將一支利箭射出,不偏不倚,利箭正中那枚銅錢的小方孔。
「好!」眾人鼓掌齊聲喝彩,攝圖也對長孫晟刮目相看,酒宴未完,又由刮目相看到喜愛,最後竟要求北周將長孫晟留下來。
長孫晟就這樣留下了,這一留就是一年多。攝圖好像完全忘了長孫晟是北周之人,絲毫也不提讓他回國之事,每天讓長孫晟跟隨在自己身邊,每次出獵也總是要讓長孫晟陪同。
一天,深遠的天空中盤旋著兩隻大雕,你來我往的,似乎在打架。仔細一看,原來它倆在奮力爭奪一塊肉,四隻翅膀撲喇喇地扇著,誰也不肯相讓。
攝圖興致勃勃地喚來長孫晟,指著天空中的兩隻大雕,命令他把雕射下來。
長孫晟抓起弓箭,飛身上馬,朝著大雕的方向急馳而去。
快接近大雕時,只見他利索地搭箭,毫不遲疑地一箭射去。
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那兩隻大雕像中了魔法似的,緊緊挨在一起,從天空「撲通通」掉落在地上,不動了。
驚呆了的眾人愣了片刻,小心翼翼地上前去查看。待看清楚後,更加驚呆了。原來,長孫晟那一箭竟然一下子射穿了兩隻大雕!
這個故事記載於唐人李延壽所著的《北史·長孫晟傳》一書中,後人將此演變為成語「一箭雙鵰」,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能達到兩個目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石二鳥、一舉兩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