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紀實:末代總督端方之死;革命;念及舊情的黎元洪…

2020-12-15 騰訊網

蔣介石的一生279、清末紀實:末代總督端方之死;革命;念及舊情黎元洪

入川路上,端方盡心盡力的展現著「和平姿態」:端方盡心盡力的平撫四川百姓躁動的心…

端方張貼告示…端方在告示上說「只懲辦首惡…協從不問」「天恩浩蕩…爾等要求朝廷皆會照辦」…

端方的做法…在最初階段取得了成效…眾多被迫參加保路運動的百姓…放下鋤頭回了家…

…被迫參加保路運動的百姓:見《蔣介石的一生262》…

儘管端方做法有了成效…但是…這些成效迅速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端方率兵前往成都的途中,武昌起義爆發…形勢迅即變化…各省相繼宣布自治…端方剛剛離開的重慶也宣布自治…端方的目的地成都已被「保路同志軍」包圍…

端方陷入「進退維谷」中…

端方「四顧茫然」…

「我在哪裡?我該做什麼?我該怎麼辦?…」在資州時候,端方這樣問自己。

…資州:今四川資中、資陽…

…迅即:立即;迅速…

在資州時,端方想等情況變好一點…然後向成都進軍…但是…他越等,情況越糟糕…

「省份自治的消息不斷傳來…」端方憂愁的說,「軍隊裡人心惶惶…很多士兵逃亡了…」

端方帶領的軍隊…聽說武昌起義爆發後…思鄉心切,軍心動搖…士兵們紛紛逃回武昌…

端方冥冥中覺得自己在做「徒勞的努力」…

雖然端方這樣覺得…但是,他仍然慣性的、機械的維護軍心…

端方仍慣性的帶著軍隊往前走…

「我該怎麼做呢?…」端方茫然的說。

這段時期…端方做的事有:士兵病了…派弟弟到軍營問候;士兵不幸亡故了…寫書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來勞軍時…自己先「試毒」;…個別士兵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僱轎抬著…

端方極力籠絡部下…

端方的努力…並沒有收到成效:士兵們還是繼續逃亡…

「端方是一位好上司…」一名士兵傷感的說,「但是…我得回家…」

士兵逃亡時,端方也想逃亡…但是…

「我不能跑…」端方哀傷的說,「我是一軍統帥…我怎麼能跑呢?…」

不能跑的端方…幾天後…走到了他的人生盡頭…

端方被殺當天…新軍士兵拒絕站崗…軍中的高級軍官在無力約束士兵情況下…與旗兵、幕僚等紛紛逃亡…最後行館中只剩下端方和他的弟弟瑞錦。

下午,一小隊士兵以索要軍餉為名…進入端方帳中…他們動手前,端方說:「我待你們不薄…為什麼這樣對我?…」

「待我們不薄純屬私情…今日排滿乃是公事…」端方面前的士兵說,「不殺你端方便不是炎黃子孫…」

「當時盛行『排滿』思想…」民國學者說,「由於對清廷失望,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

「清朝平日裡對百姓的酷行使『驅除韃虜』這種想法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時,有不少無辜滿人被殺…」民國學者繼續說。

「…」端方。

端方沉思了下,說:「我本是漢人…我的曾祖父投旗…到我這一代才四代…我現在回歸漢姓如何?」

…投旗:清代漢人轉入旗籍…

端方看士兵的表情…近乎哀求…

在生命的最後…端方用他的感情、氣息…問士兵一個問題:我能不能活下去?

「…」士兵。

端方面前的士兵本來抽出了刀…他準備動手時…猶豫了…

士兵身後一位名叫「盧保清」的軍士…推開了士兵…他抽出刀,對癱坐在他面前、無限悽涼的端方說:「恢復漢姓嗎?…晚了!」

盧保清掄刀砍向端方脖子…他一刀沒砍掉端方的頭…隨後,他又補了一刀…

端方弟弟驚慌失措…端方弟弟奪路而逃…見瑞錦想跑,一位名叫「任永森」的軍士…從後面砍向瑞錦…

他從後面砍掉了瑞錦的頭…

第二天,軍中歡呼雷動…軍士們慶祝「革命」成功…

軍士們砍落端方、端錦兄弟的頭顱後…為了「防腐」,把首級浸在兩個煤油桶中…一路展示後…端方兄弟的頭被送到武昌。

「軍士們想用這種辦法…證明自己不是『清朝軍隊』,證明自己『有功於革命』…」民國學者說,「他們將受害者首級送往武昌的做法,正是向新政府『邀功求官』及『亟求自明』的心理外露…」

端方兄弟的首級被送到武昌後,黎元洪念及舊情,將人頭暫存於武昌寶通寺…

…黎元洪(1864.10.19—1928.6.3):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是湖北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於現代的「旅長」)…端方在湖北時,黎元洪和端方是同事…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強迫黎元洪做湖北都督…

後來,端方親家袁世凱當了大總統…

袁世凱當大總統後,派人從四川取回端方兄弟屍身…隨後,又將端方兄弟的頭顱從洪山禪寺取出,與屍身連接起來…最後,將端方兄弟安葬於洪山。

端方是一位秉性正直的官員…端方是一個為國家為百姓盡心盡力的人…端方一生都在踐行他少年時代,老師教給他的話:做好人行正道…

端方死後,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

「殺死兩個滿人、而且還是兩個高官,這在當時的革命環境中,自然是值得喝彩的『正義之舉』…」民國學者說,「但揭開革命暴力的華麗外衣,此等殘殺事件背後的動機卻很難經得起正當性與合理性的推敲…」

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中國的著名記者莫理遜在得知端方被殺後…頗為不平…莫理遜在寫給報社的報告中稱:「…被士兵殺害的端方和他兄弟的首級裝在煤油桶中已送到宜昌示眾…革命黨負責的領袖們並不同情這種殘酷暴行…端方在中國享有廣泛威信…端方是滿人,但屬於滿人中的佼佼者…野蠻殺害端方,引起人們普遍的譴責…」

端方死後一年,曾為端方門下幕僚的左全孝寫了一篇祭文…文中不乏憤激的說:

「陳其美準備拼命…但是…兩個清兵上前把他按在地上…清兵麻利的把陳其美捆了起來…陳其美帶的人也被捆了起來…清兵把陳其美和他的部下暫時丟在廁所邊…

請看下級《蔣介石的一生280、清末紀實:端方殞命;王國維的惆悵;陳其美和上海光復起義》」

人有人志,國有國魂。紀錄為中國富強努力的人,紀錄近代以來的中國精神。

歡迎關注企鵝號「人性的遊戲」

相關焦點

  • 黎元洪被一箭三雕,褫奪兵權,成為傀儡,為何會被稱為「活菩薩」
    戰後,黎元洪脫離海軍,往南京投靠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先奉命監修新式炮臺,後為獅子山等處炮臺總教習,深受器重。1896年1月,張回湖廣總督本任,又把他帶到湖北,委以炮臺監製、護軍後營幫帶,參與訓練新軍。1898 年,黎東渡日本考察軍工生產。1899 年秋,再次赴日考察陸軍教育及軍紀。
  • 段祺瑞為何看不起黎元洪?在段祺瑞當師長時,黎元洪不過是旅長
    也是在這一年,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也是在這一年,黎元洪當上了民國副總統,而正總統則是成功鎮壓二次革命的袁世凱。 袁世凱在做總統期間,感覺到自己做得不是很舒服,於是便逐漸產生了一種「做總統不如做皇帝」的錯誤觀念,也是這一種觀念,導致了「洪憲稱帝」的悲劇。 1916年,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 真實的清朝總督照片:圖五有「官屠」之稱,貪官見他就渾身打顫
    提起「總督」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可能有很多人對於總督到底是什麼官卻知之甚少。清代實行總督制度,總督是一種官名,一般管轄的範圍是一到三個省,統管所轄區域的軍事、行政大權,算得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官員,如果不僅是總督,而且加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就是從一品。如果再兼大學士銜者,一般為正一品。此外,還有漕督,河督,只是因無地方責,授銜如巡撫。
  • 革命黨人從床下把黎元洪拉出來是偽歷史
    黎元洪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習的待遇不錯,除了供應本人的衣食住之外,還供應一筆養家費:一個月八兩銀子。但到1884年,黎元洪到水師學堂一年之後,黎朝相又去世了。這時候,他家裡就只剩下一個繼母、剛六歲的弟弟,還有就是黎元洪從武漢帶過去的童養媳吳敬君。黎朝相一死,家裡主要靠黎元洪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讀書的「養家費」來生活,過得非常清苦。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但至清末,這一切都失靈了。咱們僅就新軍中革命思潮的傳播簡單分析。當時,反滿革命思想在新軍中的傳播幾乎是半公開化的。1907年4月20日,東北三個將軍轄區改建行省。根據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請求,從北洋新軍陸軍第二、四、五、六鎮中分調人馬移防東北,編成兩個混成協,其中的東北第一混成協駐紮盛京省新民府(今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
  • 德化村民祖傳「拔元」匾額 為清末閩浙總督題字
    百年「拔元」匾額 清末閩浙總督題字「拔元」就是當時地方選送貢生的第一名 (陳先生 供圖)本報訊 (記者 王麗虹)「家中有一塊清末朝廷賜下的匾額左邊題字寫著:「宣統己酉科選考中式第一名拔貢陳福忠立」,右邊題字為:「欽命頭品頂戴閩浙總督部堂兼官福建巡撫事『松』,二品頂戴福建提學使司提學使『姚』為。」50多歲的陳先生說,他從上輩人口中得知,匾額上的陳福忠是他爺爺的親兄弟,相傳這塊匾額是朝廷賜給陳福忠的,後來一直掛在古宅正廳中。
  • 百年「拔元」匾額現身德化 清末閩浙總督題字
    「家中有一塊清末朝廷賜下的匾額。」昨日,德化雷峰鎮李溪村的陳先生撥打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這塊匾額是從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距今已過百年,匾額居中書寫「拔元」兩字,兩邊也有題字,但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不得而知。
  • 清末香港老照片:兩廣總督當街查案,圖8是春節時的皇后大道
    清末香港老照片:兩廣總督當街查案,圖8是春節時的皇后大道 來看一組清末時期的香(港)老照片。通過這些照片來見證世事滄桑。這一張照片是清末時期香港的街頭,兩個轎夫在街上等生意,遠處是西式風格的建築物,
  • 不念舊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不念舊情,指人原則性強,不記掛過去的情義。出自: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否則我上臺後可不念舊情,就算你們跪下來求我,我起碼也得把你們送進集中營。」近義詞有:鐵面無私,反義詞有:徇情枉法,不念舊情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人很有原則。
  • 他剛擔任兩江總督不久,便委派一位平平小吏,出掌皖南茶釐局
    清端方萬中立墓志銘(拓本)局部圖片取自《近代稀見碑拓史料叢刊》第一輯,商務印書館,二〇一八年玩其辭意,端方與萬氏之交往,並無淵源,最初僅系普通長官與屬吏關係,不過因共同愛好,曾互相賞奇析疑而已。端方自海外考察歸來,於光緒三十二年七月任兩江總督。據上文所言,他本擬以萬中立掌管皖南,即擔任皖南茶釐局總辦。而在此之前,據《那桐日記》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初八日。早,江蘇候補道萬中立來拜。萬號梅巖,湖北襄陽縣舉人。人精明,似有菸癮。因黎玉屏介紹來拜也。」
  • 科舉廢除後的清末人才選拔機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等六位封疆大吏上書《會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清帝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奏摺分析了廢除科舉的原因,請求立停科舉,推廣學校。
  • 黎元洪下野,各界的態度如何?杜月笙的做法彰顯「處世哲學」
    清朝晚期,革命黨人揭竿而起,辛亥革命最終爆發,清朝統治岌岌可危。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中佔領了武漢三鎮,從戰爭局勢中看革命黨人佔據優勢地位,但是龐大的隊伍卻沒有一個可以統領全軍的、具有威信的領導者,當時具有威信力的黃興、孫中山等人都在外地。
  • 袁世凱為啥會傳位給「床下都督」黎元洪?60年後黎家後人說出隱情
    一代梟雄袁世凱,臨終前指定的國家元首繼承人,不是親兒袁克定,也不是嫡系段祺瑞,而是他黎元洪。袁世凱堪稱現代王莽,本是處心積慮想當皇帝,讓袁家「萬世一系」下去的野心家。臨死,卻突然大發慈悲,大好江山白送黎元洪,一直很讓人猜疑。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 李細珠:清末「內外皆輕」的權力格局與武昌起義
    在清末新政與立憲的過程中,清廷加強中央集權,有意削弱地方督撫權力,也曾遭到地方督撫的抗拒。如兩廣總督岑春煊,曾力陳中央與地方相互維持之道,認為地方督撫權重亦不可削弱。他說:「中國各省輒藉口於因地制宜之習慣,於是彼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論者不揣其本,更託為中央集權之說,欲收一切財政、兵權,以為暗師日本削藩之議。
  • 張仲民談清末民初那些「被隱藏」的史事與人事
    清末官場比較捧嚴復、幫嚴復的主要是時任兩江總督(後轉任直隸總督)端方、學部侍郎嚴修,以及其他如直隸總督楊士驤、郵傳部侍郎(後為尚書)盛宣懷等人,入民國以後則是袁世凱。在知識界,對嚴復非常關照而又為嚴復所信任的主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還有桐城派的吳汝綸、姚永概,以及嚴復的福建同鄉鄭孝胥等一幫人。他們之所以如此高看嚴復,自然是同他們有嚴復是當時最懂西學的中國人認知有關。
  • 大清總督(七)
    錫書記調走了,這個位置由他暫代,不過朝廷正式任命的是小石頭,結果小石頭又沒來,因為張之洞不滿意屬於袁系的趙二哥在湖北改變張氏的執政路線,所以經過朝廷大佬間一番折衝交換,小石頭改做了湖廣書記,趙二哥被派去四川。這也不錯,二哥做書記,坐鎮成都,他回康定,做邊務大臣兼駐藏大臣,繼續打磨他四三省的建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