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2020-12-20 騰訊網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

武器裝備方面:清軍裝備的主要步槍是毛瑟1888式又叫委員會步槍,就是之後的老套筒,還有哈乞開斯步槍,快利步槍,馬克芯機槍,加特林機槍,克虜伯鋼炮。

日軍方面裝備:主要裝備村田18年式單發槍。甲午戰爭中,鬼子陸軍多數均使用這種當時工業落後的日本生產的二流步槍,性能遠不如連發毛瑟。火炮方面清軍已經是使用新式的克虜伯鋼炮,日軍還在用舊式青銅火炮。

但是清軍方面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更新換代,但是整體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還停留在封建社會作戰那一套,因循守舊,而且李鴻章用人失當,主帥葉志超貪生怕死,最後平壤潰敗他其罪當誅。而日本軍隊接受了西方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已經一隻腳已經邁入近代化。兩軍作戰,武器重要,但使用武器的人更加重要。從甲午之戰清朝最後海陸軍的一敗塗地就可以看出了。

再看看海軍裝備的對比:

清軍主力是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總噸位34325噸,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有:

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巨艦,小鬼子眼饞的很,鎮遠後面被小鬼子當戰利品弄走了,兩艘艦艇噸位都達到7335噸,都裝備了22門火炮其中最大口徑的火炮達到305毫米,保護的鐵甲也厚,都在305mm以上,這樣還能保持14.5節的航速。德國工藝,皮實耐操。

兩艘裝甲巡洋艦來遠經遠,也是德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達2900噸,都配備了14門火炮,主炮210mm大口徑火炮,但是航速只有16節偏慢,可能是裝備過厚裝甲的原因。

三艘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濟遠,都是英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都是2300噸,前兩艘配備25門火炮,濟遠裝備18門,也都是210mm主炮,致遠就是大英雄鄧世昌的艦艇,致遠也是北洋水師裡航速最快的艦艇,航速能達到18.5節。

一艘岸防巡洋艦平遠,總噸位2200噸,這是國產艦隻,只能近海防護,裝甲齊備但航速很慢,裝備11門火炮,一門260mm主炮。

兩艘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也是英國廠出來的,總噸位都是1350噸,都是裝備18門火炮,主炮都是254毫米主炮。

其他的炮艦魚雷艦都不足千噸。

但是自1890年以後再沒有購置一艘新艦製造一艘新艦艇更新一門火炮,而日本卻勒緊褲腰帶加緊發展。

日本方面在甲午之戰前,總噸位達40840噸,已經超過北洋水師的總噸位,而且巡洋艦不管航速還是火炮都優於北洋水師,只是制不住北洋水師從德國買來的兩艘龐然大物,黃海海面打不倒的巨艦定遠鎮遠。

日本聯合艦隊1000噸以上主力艦艇有:

第一快速艦隊4艘艦艇,旗艦吉野,重點說說吉野,這艘艦艇在甲午之戰給北洋水師造成非常大的麻煩,快速巡洋艦吉野總噸位4150噸,航速是驚人的23節,配備火炮12門,主炮是4門新式152mm速射炮。坊間一直流傳李鴻章曾與日本爭奪此艦失利,但其實不是,李鴻章買的是另一艘,但更氣人的是,那艘似乎更好,航速差不多,火力噸位遠遠超過吉野。

防護巡洋艦浪速高千穗,英國製造,總噸位3650噸,航速都是18節,配備28門火炮,主炮260mm火炮。

防護巡洋艦秋津洲,英國設立日本自己製造的,總噸位3100噸,配備火炮22門,主炮4門新式152mn速射炮。

日本聯合艦隊主力6艘艦艇,旗艦松島,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總噸位4278噸,配備火炮39門,主炮1門320mm重炮,松島嚴島橋立是典型的小艦帶巨炮的類型,目的是針對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這就是日本聯合艦隊著名的三景艦。

裝甲巡洋艦千代田,總噸位2439噸,配備火炮24門,無主炮。

二等鐵甲艦比睿金剛,總噸位2250噸,配備火炮19門,主炮170mm火炮。

巡洋艦扶桑號,總噸位3717噸,航速比較慢只有13節,配備火炮20門,主炮240mm火炮。其餘都是不足千噸的炮艦魚雷艦。

日本聯合艦隊很長時間遠不如北洋艦隊,但是清政府的腐朽,讓形勢逆轉,甲午開戰前在北洋水師除了旗艦定遠鎮遠靠噸位裝甲能佔據上風,其他艦艇不管噸位航速裝甲火炮都遠遠不如日本,嗚呼一聲嘆息,做什麼都是別只顧拉車而不抬頭看路啊。

求關注求點讚求收藏,我會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的現場報導河南洛陽高新區實驗中學   趙向輝  (部編版八上:新聞寫作)
  • 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
    甲午中日海戰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 >反覆地讀過一顆激昂的少年中國心也被反覆折磨和蹂躪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卒讀的一頁在大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反覆地讀過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但真實歷史總是複雜的,一場決定中日命運的戰爭,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 01 開戰之前,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對比究竟是什麼情況? 對這個問題啊,一直以來其實是有不少爭論的。
  • 甲午之戰後,中日兩國的不同反思 | 短史記
    嚴氏當時已垂垂老矣,回首前塵往事,念及所教導的海軍學生,在中法、中日兩戰中,「為國死綏者殆半」,不禁悲從中來。痛定思痛,嚴復想起了三十年前,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一番良言:「海軍之於人國,猶樹之有花,必其根幹枝條,堅實繁茂,而與風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後花見焉。……今之貴國海軍,……終必當於根本求之,徒苛於海軍,未見其益也。」
  • 此人在甲午海戰中當了逃兵,多年後時來運轉,成了北洋一代梟雄
    黎元洪儘管誰都知道臨陣脫逃不光彩,可真正到了捨生取義的關頭,依然有不少人貪生怕死,選擇避戰保命,小編今天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百年前的那場中日國運之戰——甲午海戰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逃兵事件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激烈交鋒之際,北洋水師中有一艘「廣甲號」巡洋艦竟然掉隊了,而當時駕駛「廣甲號」的大輪管,正是時年30歲的黎元洪。其實出發前黎元洪就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這要是挨上一炮,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中日海軍力量對比已經悄然發生逆轉,戰爭還未爆發,勝負便已註定。 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野心勃勃的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襲擊並擊沉了清朝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船上七百餘人全部遇難。 8月1日,中日雙方公開宣戰,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 黎元洪曾駕廣甲艦參甲午海戰 臨陣脫逃遭監禁(圖)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大臣李鴻章向各地要求增援,當時只有他哥哥、擔任兩廣總督的李翰章派了「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軍艦去支援。這三艘軍艦的主要負責人是「廣丙」號管帶程璧光。程璧光之所以成為負責人,是因為他是主動請纓參戰的。他本來是從廣東押運荔枝到北京,給皇上送荔枝的,結果發現朝鮮局勢漸趨緊張,便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在北洋備戰,於是備受嘉獎,並被任命為總指揮。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山東號」的舷號為「17」,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數字,除了紀念服役時間和「北洋水師」成立外,還有一件令全世界側目的大事與之相關。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教案
    【教學目標】1.識記和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重大戰役、民族英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以及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概況。2.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戰爭;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將曾宗鞏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1894年參加甲午海戰,戰後一度與林紓合作,翻譯小說多部;民國初年任職海軍部,一直到去世前,在《海軍期刊》、《海軍雜誌》發表翻譯小說、傳記、戰史。由於存世資料有限,關於曾宗鞏的生平、經歷充斥不少訛傳。近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曾宗鞏的侄孫女曾兆惠,通過家族記憶結合歷史史料,還原一個不為人知的曾宗鞏。
  •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
    此船廠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甲午海戰的將士幾乎全部出自這裡中日甲午海戰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鬥裡湧現除了許多的名將,比如鄧世昌將軍,那這些將軍是從哪個學校裡畢業的呢開設有法語、基礎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船體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課程。優等生後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後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 「英語學堂」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主要專業為駕駛專業,以後增設了輪機專業。下設英語、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論學等課程,學習優異者選送英國留學。學生稱為藝童,堂長稱為監督。
  • 甲午冤魂---方伯謙
    北洋海軍「濟遠」管帶方伯謙,因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率艦先退之罪名,於1894年9月24日被清廷以「臨陣脫逃」之罪名處斬於旅順口。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時 清朝戰艦不戰而退 黎元洪棄艦逃生時差點沒淹死
    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早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就有過與段子裡的東北人相似的經歷。1894年7月(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當年9月12日,北洋艦隊奉命護送淮軍馳援朝鮮,黎元洪所乘的「廣甲號」戰艦投入了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