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口之戰: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海戰,以李唐水師完勝告終

2020-12-25 漢史鉤沉

位於朝鮮半島以東的日本,和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恩怨情仇,自始皇帝派出徐福東渡起,兩國就有了交往與維繫。其中,上千年時間日本都是非常憧憬中華文化的,直到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雙方地位徹底倒置。那麼日本是盲目崇拜中國上千年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白河口之戰唐軍將領劉仁軌,以少勝多,挫敗日本海軍才是關鍵所在。這是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海戰,也是第一次軍事交鋒。

中國與日本歷次交鋒,都繞不開一個地方:朝鮮半島。雙方爆發大的爭端,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就是唐王朝時期的白河口之戰,李唐水師完勝;第二次是明朝萬曆年間,支援朝鮮的遠徵,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明朝慘勝,精銳損失殆盡;第三次是清政府主導的甲午中日海戰,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清軍完敗告終。封建時期的中日關係,就是以此劃分的節點,戰爭結果決定一切,日本崇拜李唐,平視朱明,俯視大清。

大唐領土巔峰在唐高宗年間,當時朝鮮半島以及遼東小部分有三個政權:高句麗、百濟、新羅,其中新羅最弱,選擇依附李唐。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說過:新羅是向唐王朝派遣留學生最多的國度。高句麗作為老大哥很不滿意,就聯合百濟,一起欺負新羅,排擠唐王朝向朝鮮半島擴張。

李治此人處理政務很懶散,但戰略抉擇很英明,他沒有選擇直接攻打最強的高句麗,而是進攻從犯百濟。原因是:高句麗太難啃了,隋煬帝、唐太宗都吃過虧,蓋蘇文(鐵世文原型)很有能力。平定百濟,可以打擊高句麗的囂張氣焰,蘇定方就直接滅了百濟。在蘇定方離開百濟後,日本蠢蠢欲動,對留守的唐軍進行了兩國間第一次試探性進攻。

劉仁軌作為百濟守將,面對敵強我弱的局勢,力排眾議,決定和日本海軍展開對決。雙方力量很懸殊:唐軍畢竟是留守兵馬,只有一萬人,戰船一百多艘;日本之前一直畏懼中國,海軍是精心組織的,有整整四五萬人,船隻一千多艘。

明面上看,唐軍只有日軍的四分之一,但仔細比較雙方軍士與戰船比例,不難發現:唐軍戰艦要大於日軍戰艦,在技術上有科技代差。

大唐是封建時期,中國包容性最強的政權,許多朝鮮半島的人選擇投效,就像唐玄宗年間的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因此,唐王朝雖然統治重心在長安等關中地區,主要軍力分布在西域和吐蕃周圍,但東線軍力雖弱,裝備卻十分先進。

李唐水軍的戰船以硬質杉木構建,戰船防禦性不俗,而且船體較大,吃水噸位遠超日本海軍。在李唐水軍的戰艦上,配備有中型弩機,射程遠、穿透力強,是當時的日本海軍不具備的。日本雖然四面皆海,但當時孤懸海外,長期與外界隔絕,造船水平很差。日本水師顯著的特點是數量多,幾乎沒有大型戰船,造船木頭材質多種多樣,攻擊手段更是單純的短兵廝殺和弓箭射擊。

最初,劉仁軌指揮李唐水師,利用船體高、航速快的優點,遠遠地風箏日本海軍。弓箭手居高臨下射擊,對日本海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更過分的是唐軍的弩箭,是日本海軍沒有接觸過的。長達一米多的弩箭,由唐軍戰艦射出,可以穿透至少五名日本水軍,甚至日軍小型戰艦的舢板都擋不住。

劉仁軌充分發揮了李唐水師的技術優勢,選用遠程打擊手段,重創了日本海軍。日本海軍船隻雖然近千艘,但是大小了,撞擊撞不過,用弓箭還擊都要仰著頭放箭,根本奈何不了李唐水師。

在劉仁軌的指揮下,人數多的日本海軍無法發揮任何作用,反而被李唐水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但劉仁軌很清楚,單純依靠弓弩打擊,是無法形成實質性打擊的。畢竟日軍有四五萬人,唐軍一萬人弓箭手最多拉十多次弓,手掌都會磨損到無法張弓。

劉仁軌在認識到科技代差無法完勝後,選擇了謀略制勝。李唐之前,日本自東漢向中國派國使朝貢,但是僅限於外交,是沒有派出過留學生的,對於中原文明他們幾乎一無所知。

劉仁軌下定決心,要來一場「火燒赤壁」,用大火覆滅數量眾多的日本海軍。對於木質戰船,火攻是最具殺傷力的方式,但如何放火是難題。

劉仁軌下令,不停用弓弩射擊,日軍指揮官眼見死傷慘重,發瘋般地命令全軍撞擊唐軍戰艦,進行自殺式反擊。此舉正合了劉仁軌的心意,唐軍戰艦遠高於日軍戰艦。看著聚攏過來的日軍戰艦,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邊際,他命令唐軍將士先向下拋灑大量火油。然後齊射火箭,近千艘日軍戰艦,頃刻間升騰起熊熊烈火,快速向四周擴散,一發不可收拾。

整個海面化為一片火海,唐軍戰艦數量少、船體高、航速快、撞擊力強,大部分都衝出了火海。但日軍戰艦密密麻麻,亂作一團,焚毀過半。茫茫的大海上,殘骸、木板無助地漂浮著,一雙雙手在向上掙扎著,又很快永遠消失在海平面之上。

白河口之戰,作為日本第一次和中國的交鋒,因科技、文化全面落後,遭遇慘敗。但不管你願不願意,任何人不能否認日本人對強者有著瘋狂的崇拜,和模仿、學習能力。之後,日本主動向李唐朝貢,派遣大量留學生進入長安學習,直接取代新羅,成為了赴唐留學生最多的國家。

唐宋數百年間,日本都非常崇拜中原文化,直到元朝,這一切徹底改變。忽必烈多次遠徵日本,雙方仇恨很深,所以自元朝起,日本就認為中原文明滅絕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最初就是由日本學者提出的,對於宋王朝覆滅他們很悲痛。甚至朱元璋建立明朝,日本也不再買中國的帳了,由仰視轉為了平視,最終於萬曆年間中日雙方,再次於朝鮮半島展開對決。

參考資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影響世界進程的二十一場經典海戰》

本文系漢史鉤沉原創首發,歡迎關注,了解中國古代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時吳國海陸並舉北伐齊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竟「鎩羽無歸」
    在大家的印象裡,可能覺得中國擁有海軍應該近代以來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海戰還是中日「甲午海戰」,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清北洋艦隊竟慘敗於日本之手,此戰令無數中國人從愚昧與麻木中覺醒。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沒有「海軍」之稱,但是有「水師」、「水軍」之名,也實打實發生過一些大規模的海戰。
  • 日本海軍的最後一搏——雷伊泰灣海戰,最終成日本航母末日之戰
    日本海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進攻作戰,就是雷伊泰灣海戰的絕望之戰。按照日本「捷號作戰計劃」,日本發動了這次堪稱日本聯合艦隊最後軍事行動的作戰,希望能夠扭轉戰局,擺脫失敗的厄運。這次一開始很順利的作戰,在付出了機動艦隊之後,卻淪為了一場慘敗。現在我們把目光回到當年的雷伊泰灣海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二戰海戰史第一次雙方互不見面的戰爭,美日傷亡慘重
    ,以及一戰時期著名的日德蘭海戰。珊瑚海海戰雙方的艦隊規模都不大,之所以能載入人類世界戰爭史冊,是因為這是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雙方艦隊互不見面的戰爭。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了航母時代,珊瑚海海戰預示著航空母艦將成為海上霸王。  在這次海戰之前,航空母艦在世界海戰史上也曾大顯神威。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須知,中國在打贏這一場規模浩大的海戰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有11年了。明朝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打贏這一戰的。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普及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 衡陽保衛戰有多麼慘烈,儘管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雖敗猶榮
    1944年6月22日至1944年8月8日曆時47天的衡陽保衛戰可以講是中國抗戰史上最艱難、最慘烈的一次戰役。 第十軍在方先覺的率領下進行的衡陽保衛戰,被日軍稱為「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艱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
  • 《中途島之戰》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
    各位觀眾們大家好我是小白遊戲影視的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中途島之戰》 這部影片是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中途島,這個只有不到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險要,它處於北美與亞洲的太平洋航線中途,地理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戰爭的慘烈
  • 雷伊泰灣海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的滅亡之戰
    ,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944年下半年,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為了打破日本在太平洋的壟斷優勢,通過馬利亞納群島海戰,已經從日本的海上國防圈上拉開了一道口子。
  • 白江口之戰: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係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 沒有自知之明的得寸進尺:看二戰日本對美國發起的中途島海戰
    因此,日本海軍希望日本陸軍配合,對夏威夷或者澳大利亞進行登陸作戰。可是,日本陸軍卻有不同的想法。日本陸軍希望以中國為中心,東進印度,因此,他們希望實施對錫蘭(今斯裡蘭卡)的作戰,不願意打澳洲和夏威夷。七、美日雙方中途島之戰經過南雲第一航母艦隊的108架飛機首先向中途島發起第一波攻擊,但為了方便佔領中途島後自己使用飛機跑道,沒有將島上跑道炸毀。
  • 中途島之戰確定航母主宰海戰地位?其實未必如此,數據不會說謊
    中學歷史課本讓我們有了一個印象: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展現了航母的作用;而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則讓航母主宰了海戰。因為損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將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非常明顯地驗證了航母的作用。但最近幾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航母真正成為海戰決定性力量的戰役,是發生於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
  • ...我海軍打了一場激烈海戰,擊沉敵艦,收復三島!再讀一遍烈士的名字!
    44年前的今天是中國海戰史上無法忘記的一天那一天中華民族海軍實現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完勝>這場海戰解放軍以小艇打敗大艦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之敵西沙群島位於海南島東南約330公裡處由宣德19日上午南越海軍4艘軍艦同時向我271和396編隊開炮幾乎同時396艦的火炮果斷擊發271編隊主攻「陳慶瑜」艦在「貼身戰」
  • 中途島之戰日本完勝的話,就能迫使美國停戰?別開玩笑了
    作為一部近年來很罕見的二戰海空題材的電影,該片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劇情核心的中途島之戰自然是被談得最多的。大多數討論集中在中途島之戰本身,畢竟這場戰役中戲劇性的要素實在太多了,很多情況微小的轉變就可能引發戰役結局的不同。當然也有討論是從戰略層面來談的:即中途島之戰如果是日本獲勝的結局,那麼會對太平洋戰爭有什麼影響?
  • 中途島海戰,日本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首先是情報上的失誤,日本海軍竟然讓美國間諜在戰前破譯了自己的海軍通訊密碼,這是致命之失啊,最終導致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爆發前就了解了日本海軍所有作戰計劃和作戰部署,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是戰神附身,也很難打贏美國啊。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追尋北洋水師遺蹟之四:致遠、靖遠及平遠艦薩 蘇1886年,中國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造了兩艘造型優美的穹甲巡洋艦,即後來的北洋水師致遠艦和靖遠艦。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致遠艦戰沉後,其桅杆在低潮時仍露出水面,日軍撈取桅盤中的機關炮,並對該艦上層建築進行拆卸,但艦體並未被打撈,仍長眠在戰場上。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不過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翻身之戰」,從19世紀60年代之後,資本主義和武士道在改革下誕生軍國主義,1855年,維新派吉田松蔭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諭琉球,責難朝鮮,
  • 明末一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徹底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荷蘭相對於歐洲其他各國而言社會穩定,因此大批商人攜帶大量資金來到荷蘭,和當地人一起,組成當時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業帝國。沒辦法,作為最早和明朝不打不相識的西班牙、葡萄牙,明朝對他們很認可,甚至特許與明朝進行貿易。而荷蘭想要一家獨大的想法實在危險,一開始明朝也是拒絕的。
  • 萬曆抗倭援朝之露梁海戰日本勝了?入朝作戰明軍:有種你別跑呀
    在圍繞這場戰爭,中朝誰才是主力的爭論之餘,有人竟然拋出了此戰中朝聯軍表面風光,實則輸了的怪論。尤其是針對中朝日最後的一場海戰——露梁海戰,在中朝取得大捷的事實面前,硬要說是日本勝了,難道被打得滾回老家去也能稱之為贏了?
  • 1987年中越赤瓜礁之戰:28分鐘便結束戰鬥
    一次非同尋常的西沙之行1974年10月6日,時任海軍副參謀長的劉華清帶領司、政、後機關聯合工作組登上西沙永興島。這是一個由司、政、後機關的二級部部長、處長、參謀、幹事等10人組成的聯合工作組。當時海軍首長賦予他們的任務是赴西沙進行現場調研,以解決執行駐防守備任務存在的問題。
  • 大清對列強的逆襲:大沽口之戰清軍痛打英法聯軍,傷亡比1:10
    鹹豐九年(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晚清對列強一次難得的勝利,它發生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年,英法分別以「亞羅號」和「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出兵中國。在1858年5月20日攻佔大沽口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