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本讓我們有了一個印象: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展現了航母的作用;而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則讓航母主宰了海戰。因為損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將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非常明顯地驗證了航母的作用。
但最近幾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航母真正成為海戰決定性力量的戰役,是發生於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那場大戰共有21艘航母參加,將近2000架艦載機互毆。這個場面根本不是中途島海戰能夠與之相比的。
那麼後一種看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暫且先用數據說話。
一、中途島戰役後美日英的航母部隊
中途島戰役之後,美國海軍操作的最大航母,是艦齡最長的「薩拉託加」號。然而這艘航母在戰爭初期曾兩度被日本魚雷命中,並退出了戰鬥序列達數個月之久。
「黃蜂」號和「大黃蜂」號分別於1942年的9月和10月被日軍潛艇送入海底。
「遊騎兵」號屬於艦隊航母,不要被表格上艦載機的數量騙到。結合其排水量,還要搭載如此多的飛機,說白了就是運飛機的「另類運輸艦」。她的速度遠達不到作戰要求,而且防護能力很弱,根本不適合在太平洋地區作戰。
因此她被劃分到大西洋戰區,曾參與了攻擊摩洛哥的北非登陸戰役。後來索性被美國人直接送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試想如果「遊騎兵」能力強悍,怎麼會讓美國當禮物送出去呢?
真正稱得上是美國海軍航母主力的就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但她們的出場時間都是1944年的事情了,中途島海戰之後才開始建造。
從頭打到尾的只有「企業」號航母。至於那輕型航母「獨立」級,本是從輕型巡洋艦改過來應急用的,但始終都處於第二梯隊,終身未受重用。
中途島海戰讓日本損失了相當數量的航母,但在隨後的索羅門群島海戰時,日本所擁有的航母數量與美國海軍大致相等。當時的核心航母是「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兩艘姊妹艦,其航速快、裝甲防護力強、並可攜帶數量較多的艦載機。在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前,這兩艘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性能最佳的航母。
「隼鷹」號和「飛鷹」號是油輪改裝的,裝甲薄弱、航速不足、引擎還不可靠,根本無法給外界以震撼的形象。令人費解的是,日本海軍在同時期先後命名了兩艘「龍鳳」號航母,首艦被美國海軍的艦載機炸入海底。
「瑞鳳」號的性能比較優異,後來參加了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不過在那場戰役中還有「雪親王」的身影,「瑞鳳」號是什麼結局自然可想而知。被擊沉後,於同年12月被除籍。
不過凡事也無絕對,「千歲」號和「千代田」號也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她倆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並沒有被擊沉。
與美、日相比,英國航母的規模則要寒酸的多。表格上的英國航母,全部都是由一戰軍艦改裝而來的輕型航空母艦。
「鷹」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地中海執行任務,最終在1942年的「支座行動」中被德國潛艇擊沉。
「狂怒」號太過老邁,再加上動力系統狀況不佳,導致經常需要返港維修,她實際上沒有執行過航母任務,只能算是艘兩棲補給艦,頂著飛行甲板到處運送物資而已。
第3行的3艘航母針對德軍「斯圖卡」轟炸機彪悍的轟炸能力,特意加強了裝甲防護,其結果就只能犧牲艦載機數量了。英國的航母艦載機數量如果按照美國的標準其實也能到60架以上。
為了增加艦載機數量,美國經常將飛行甲板和機庫停滿飛機。但英國認為這樣做無法保證艦載機的安全,始終拒絕這樣的操作,因此英國航母可攜帶飛機的數量少的可憐。
後面3行內的所有航母只是名義上符合範圍,她們的建造時間比較晚,最早上場也是在1944年的夏天。
二、數據背後的真相
中途島海戰之後,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英國,他們擁有的航母與艦載機數量,根本不足以掌控一場戰役級的海戰。多數時候左右戰局結果的都是戰列艦或重型巡洋艦。
即使在航母達到空前規模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擊沉大部分日本軍艦的都是美國潛艇,而不是飛機。那麼航母都在幹什麼呢?她們絕大多數工作時間都在掩護陸戰隊登陸作戰。
馬漢眼中的制海權,也就是「艦隊對戰艦隊」模式,基本上都是戰列艦、巡洋艦與驅逐艦共同完成的。據統計,當時雷伊泰灣海戰至少發生了17次大範圍的遭遇戰,有航母參與的戰鬥只有2次,剩下的15次都是傳統炮戰。
那麼為什麼會有中途島戰役讓航母成為海戰主導者的說法呢?筆者認為,是中途島海戰的損失迫使山本五十六命令日本海軍撤出中太平洋。從戰略角度講,日本確實從主動進攻態勢變成被動相持。
這就給大家一個錯覺,「是擊沉了日本4艘航母」,才改變了太平洋戰場的態勢。與其這樣說,還不如說是航母造價太貴了,日本不能承受再發生類似的損失。
從數據和戰場貢獻來說,後來發生的雷伊泰灣海戰也無法證明航母對整體戰局的掌控能力。真正可以主宰戰場的是1944年服役的「埃塞克斯」級,此級航母無論是艦體規模,還是艦載機搭載數量都是掌控級的。
更重要的是,美國這家「戰爭工廠」徹底步入正軌之後開啟了爆艦模式,重型航母不要錢似的往外出,這個時候的航母與艦載機規模已經有資格統治整個戰局,因此很多人就不再細摳中途島之後航母的表現是否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