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國海陸並舉北伐齊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竟「鎩羽無歸」

2020-12-11 長安居不易

現代國家軍事實力強盛與否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那就是一個國家是否掌握制海權。現代化的軍事強國必然擁有強大的海軍,以維護國家的海洋主權。在大家的印象裡,可能覺得中國擁有海軍應該近代以來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海戰還是中日「甲午海戰」,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清北洋艦隊竟慘敗於日本之手,此戰令無數中國人從愚昧與麻木中覺醒。

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沒有「海軍」之稱,但是有「水師」、「水軍」之名,也實打實發生過一些大規模的海戰。比如崖山海戰,南宋流亡政權與北方興起的蒙古帝國在海上的一次決戰,南宋水師因採取了錯誤的策略而大敗,此次海戰的結束宣告了南宋的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完全統治。還有唐朝與日本之間的白江口之戰、萬曆三大徵時抗擊倭寇的露梁海戰等等,筆者在這不一一詳述。

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又是什麼時候呢?答案令大多數人出乎意料,沒錯,公元前485年的春秋時期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海戰,戰爭雙方為強大的諸侯國齊國與吳國,史稱「吳齊海戰」,因戰爭主要在琅琊附近海面上進行,又稱為「齊吳琅琊海戰」。

這場海戰是誰發起的呢?戰爭結果又如何呢?先談談吳國,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吳國聲勢大振,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又討伐越國大勝,此時吳國北上稱霸的野心表露無遺。

吳國的稱霸不可避免地會與齊國發生衝突。此時的齊國卻陷入內亂之中,先是齊悼公殺害公子荼繼位為齊國國君,而後齊國大夫鮑息又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齊簡公。公元前485年春,吳國以齊國收留邾隱公為藉口討伐齊國。是年,吳國聯合魯哀公、邾(zhu)桓公等聯合一起攻打齊國,吳國兵分兩路,吳王夫差率領主力軍隊由邗(han)溝入淮河,陸路攻打齊國南部。又派大將徐承統率吳國內河水師從海路北上,直逼齊國後方,力圖兩路包夾,一舉拿下齊國。

齊國收到吳國兵分兩路率軍討伐的消息,本來亂成一團的內部各方勢力卻前所未有的團結了起來。齊國作為百年的「海洋強國」,也擁有一支完備的水軍船隊。齊國派出所有水軍主力以迎戰吳軍,齊國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術,在琅琊附近海面伏擊吳軍,伺時而出。

吳軍到達齊國海面時,齊軍船隊利用吳軍並不熟悉海面環境的優勢,衝向吳軍,並向吳國船隊射出無數火箭,一時間火勢大作,吳國船隻陷入一片火海。齊國水軍趁勢登入敵船,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的吳軍亂作一團,很快潰敗,主艦「餘皇」號也被齊軍繳獲。

吳國海軍的潰敗也影響到了陸路的戰局,雖然吳王夫差取得了一些小規模的勝利,但不足以撼動此時信心大作的齊國,吳王不得不撤兵回國。歷史的戲劇性又在於此,越王勾踐趁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時,又聽聞吳國兵敗,起兵攻入吳國都城,殺吳國公子,復立越國。夫差最終兵敗自殺,吳國滅亡,可謂「鎩羽無歸」。

相關焦點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擊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曾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從而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一首先,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
  • 無意間打響中國海戰史第一仗!
    孫武指揮吳軍實施了戰略追擊,到清水(即水)追上了楚軍。闔閭正要下令攻擊,夫概又以孫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來阻止了闔閭。闔閭接受了夫概的建議,待楚軍半渡清發水時,才發起攻擊,因而大敗楚軍。2500多年後的1975年8月上旬,當地暴發百年一見的洪水,上遊板橋水庫跨壩,吳王冢旁邊的后庄村四面被洪水圍困.人們無處可逃,幾乎全村的人紛紛跑到吳王墓上,竟躲過一劫。事後,當地每年都有人在墓前燒紙焚香,感謝吳王墓及夫概的保佑之恩。
  • 新學說聲稱「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大運河這個鐵證不同意!
    近些年來,有一種歷史觀點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觀點認為,春秋時代的吳國和越國,地理位置並非在江南的蘇杭、浙江一帶,而是在江北的淮河流域。邗溝的存在,證明了吳國的核心地區是在江南,而不可能是在江北,否則修建運河的意義將不復存在。 邗溝,並不是中國最早的運河。最早的運河,是夫差的父親闔閭時代開鑿的胥河,修這條運河的主管就是有名的伍子胥。這條人工河連接了太湖和長江,主要用於運送吳國進攻楚國時需要的糧草,全長約31公裡。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所以把這條人工河取名為胥河。
  • 在歷史中,春秋末期,吳國為何能突然稱霸中原呢?
    一是《史記索隱》覺得春秋五霸劃分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荀子·王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此中,就吳國來說,就在春秋末期陡然突起,不但攻破了楚國的首都,反擊敗了齊國等強國。那麼,疑問來了,春秋末期,吳國為何能陡然稱霸華夏呢?一,起首,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流區域的姬姓諸侯國。
  • 歷史那些事兒:春秋後期歷史大事件之五吳國滅亡
    前言: 前面的文章小編已經講到吳越恩仇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展越國國力,最後消滅吳國。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小編告訴大家要學習越王勾踐的故事,學習他身上的精神。越王勾踐雖然生在春秋末期,但是他身上發生的臥薪嘗膽的故事留到今天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為此,闔閭和群臣商議之後,決定以楚國作為這個突破口,集中力量來打擊楚國。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春秋末期,隨著晉楚「向戎弭兵」合約之後,中原地區的烽煙已經逐漸消散了,各國都開始回去安心管理內政,而隨著晉、楚偃旗息鼓,中原地區的齊國因田氏伐齊而國力衰弱、秦內縮於函谷關內,無力東徵,三晉魏趙韓還未成形之時,身處東南的兩個地方諸侯,也開始了他們的爭霸之路。
  • 中國歷史之春秋列國簡介
    上次我們大致了解了中國歷史早期的夏、商、周王朝,其中周朝在平王遷洛以後地位急劇衰落。這一次我們先來介紹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列國情況,在下一期將簡述春秋的歷史。周公營建洛邑雕像,河南洛陽。周公旦進一步推行分封制,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穩定了周朝的統治。
  • 《孫子兵法》的創始人,從齊國到吳國的政治之路,淺談孫武的人生
    孫武,春秋末期時候的人,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本是齊國人的孫武,因為傑出的軍事能力沒有得到齊國統治者的重視,於是孫武后來去到吳國,吳國伍子胥的推薦,由於他的軍事思想作品兵法十三篇得到吳王的高看,於是孫武得到吳王的重用。吳楚交戰的時候,孫武作為統籌全局人,最後大敗楚軍,佔領了楚國都城鄴城,這一次戰爭的勝利,標誌著楚國的國家實力被徹底削弱,楚國接近滅亡。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春秋吳國,為何興亡甚速?
    ,尚有部分遺漏,上百之數概是確確的。 其中幾大諸侯國的由來,史書都有所載。以往讀史不注意,蓋是年輕時多愛戰事與名人,對七姑八婆的事不上心。近讀《左傳》,又重讀《史記》,才大致了解幾大諸侯國的興亡。暫且慢慢整理,一一作個介紹。今日且先說吳國。
  • 春秋時期吳國的四位國君,你感覺哪位君王最厲害?
    壽夢繼位後,吳國國勢日益強大,壽夢便開始稱王。吳王壽夢元年(魯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壽夢親自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朝見剛剛登基的周簡王 ,並在沿途訪問不少國家。這是吳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朝見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吳、周本是一脈,壽夢在洛邑認祖歸宗,周簡王大喜,賜給他特殊禮遇。
  • 春秋戰國風雲——夫差自刎,吳國滅!
    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
  • 大國崛起:春秋時期的吳國究竟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本期話題春秋是一個多極世界的爭霸舞臺,齊、楚、秦、晉四大國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始終左右著歷史發展的走勢。當年吳太伯一族遺下的兩支血脈,在進入春秋這個弱肉強食的亂世以後不約而同地遭遇了伴虎而眠的憂患。——《史記·吳太伯世家》春秋時期,中原的政治舞臺基本就是晉、楚、齊、秦四大國的博弈場。齊國自齊桓公死後,內憂外患接連不斷,實力下滑非常嚴重;而秦國又僻處西方,在問鼎中原的競爭中處於天然的地緣劣勢。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原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偷襲了吳國。吳國腹背受敵,只能倉皇撤退。楚國也在秦國的幫助下,有驚無險地復國了。這個更強大的敵人,就是吳國的老鄰居—越國。吳國和越國的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場霸主爭奪戰。越國是大禹的子孫,被夏朝封在了會稽。越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強大起來的,也懷著和吳國一樣的理想—爭霸。
  • 司馬遷筆下的吳國,竟位列周朝諸侯第一位!吳國到底有何來歷?
    周文王有一個弟弟叫虢仲,輩分很高,周武王分封天下時肯定不能忘了他,於是就將他封為虢國,歷史上有晉獻公假道伐虢。從爵位上看,虞國、虢國雖然都是公爵國家,但沒見史書記載這兩國與周王室有什麼特殊往來,因此應該是周初的政治作秀,或因輩分問題而得到最高爵位。
  • 中國歷史脈絡,一切從西周說起,春秋時期2
    齊國沒落之後,中原經歷了漫長的晉楚爭霸時代。吳國和晉國聯手對付楚國,使楚國腹背受敵,分身乏術,一打二確實打不過。伍子胥是楚國人,爹爹和哥哥被楚平王殺了,自己逃命到吳國,之後和吳王闔閭攻打楚國,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三百下,令人唏噓不已。越國和吳國拉開了吳越春秋的序幕。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不冤,跟上級的意見衝突時,還指望對方哄著你?
    對於這種陳詞濫調,夫差不僅沒聽從,反而讓伍子胥出使齊國。在齊國,伍子胥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大臣鮑氏照看,這無疑是打臉夫差的行為。沒多久,在伯嚭的攛掇下,伍子胥被逼令自殺。但其後的歷史走向證明了伍子胥的正確:被連續北徵消耗實力的吳國,遭到了來自勾踐的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