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家軍事實力強盛與否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那就是一個國家是否掌握制海權。現代化的軍事強國必然擁有強大的海軍,以維護國家的海洋主權。在大家的印象裡,可能覺得中國擁有海軍應該近代以來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海戰還是中日「甲午海戰」,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清北洋艦隊竟慘敗於日本之手,此戰令無數中國人從愚昧與麻木中覺醒。
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沒有「海軍」之稱,但是有「水師」、「水軍」之名,也實打實發生過一些大規模的海戰。比如崖山海戰,南宋流亡政權與北方興起的蒙古帝國在海上的一次決戰,南宋水師因採取了錯誤的策略而大敗,此次海戰的結束宣告了南宋的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完全統治。還有唐朝與日本之間的白江口之戰、萬曆三大徵時抗擊倭寇的露梁海戰等等,筆者在這不一一詳述。
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又是什麼時候呢?答案令大多數人出乎意料,沒錯,公元前485年的春秋時期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海戰,戰爭雙方為強大的諸侯國齊國與吳國,史稱「吳齊海戰」,因戰爭主要在琅琊附近海面上進行,又稱為「齊吳琅琊海戰」。
這場海戰是誰發起的呢?戰爭結果又如何呢?先談談吳國,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吳國聲勢大振,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又討伐越國大勝,此時吳國北上稱霸的野心表露無遺。
吳國的稱霸不可避免地會與齊國發生衝突。此時的齊國卻陷入內亂之中,先是齊悼公殺害公子荼繼位為齊國國君,而後齊國大夫鮑息又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齊簡公。公元前485年春,吳國以齊國收留邾隱公為藉口討伐齊國。是年,吳國聯合魯哀公、邾(zhu)桓公等聯合一起攻打齊國,吳國兵分兩路,吳王夫差率領主力軍隊由邗(han)溝入淮河,陸路攻打齊國南部。又派大將徐承統率吳國內河水師從海路北上,直逼齊國後方,力圖兩路包夾,一舉拿下齊國。
齊國收到吳國兵分兩路率軍討伐的消息,本來亂成一團的內部各方勢力卻前所未有的團結了起來。齊國作為百年的「海洋強國」,也擁有一支完備的水軍船隊。齊國派出所有水軍主力以迎戰吳軍,齊國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術,在琅琊附近海面伏擊吳軍,伺時而出。
吳軍到達齊國海面時,齊軍船隊利用吳軍並不熟悉海面環境的優勢,衝向吳軍,並向吳國船隊射出無數火箭,一時間火勢大作,吳國船隻陷入一片火海。齊國水軍趁勢登入敵船,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的吳軍亂作一團,很快潰敗,主艦「餘皇」號也被齊軍繳獲。
吳國海軍的潰敗也影響到了陸路的戰局,雖然吳王夫差取得了一些小規模的勝利,但不足以撼動此時信心大作的齊國,吳王不得不撤兵回國。歷史的戲劇性又在於此,越王勾踐趁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時,又聽聞吳國兵敗,起兵攻入吳國都城,殺吳國公子,復立越國。夫差最終兵敗自殺,吳國滅亡,可謂「鎩羽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