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筆下的吳國,竟位列周朝諸侯第一位!吳國到底有何來歷?

2020-12-11 諸史

關於周朝諸侯,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周朝諸侯排名與地位的話題。

周朝開國之初,分封了百餘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高達53多個。所謂血濃於水,周朝第一諸侯必然非姬姓莫屬,但姬姓諸侯數量眾多,其中又分三六九等,那麼誰才是第一諸侯呢?

令人意外的是,在《史記·世家》系列中,位居第一篇的周朝諸侯國不是魯國、燕國等,而是一個主要位於江蘇蘇南的諸侯國。為何司馬遷將當時「蠻荒之地」的一個諸侯國列為周朝第一諸侯?

周朝爵位一共有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其中最高等級的公爵諸侯國屈指可數,最主要的是宋國、虞國與虢國。

武王伐紂之後,將紂王之子武庚分封在殷地,繼續管理商人遺民,爵位大概公爵。武庚叛亂之後,周公旦處死武庚,就讓紂王兄長微子啟管理商民,建國為宋,爵位為公爵。封宋為公爵國,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場政治作秀,主要是為了安撫商民。

季歷(周文王之父)兄弟後裔,或在武王伐紂中立下功勞,或許因為同宗同族,於是就將季歷二哥仲雍一個叫虞仲的後裔封虞國,爵位為公爵。

周文王有一個弟弟叫虢仲,輩分很高,周武王分封天下時肯定不能忘了他,於是就將他封為虢國,歷史上有晉獻公假道伐虢。

從爵位上看,虞國、虢國雖然都是公爵國家,但沒見史書記載這兩國與周王室有什麼特殊往來,因此應該是周初的政治作秀,或因輩分問題而得到最高爵位。

我們熟知的齊國、魯國、晉國、燕國、衛國等都屬於侯爵諸侯,在這些諸侯國中,魯國、燕國、晉國、衛國與周王室關係非同一般。

魯國是周公旦封國,在周朝歷史上周公旦的作用至關重要,完全不下於周武王,是周朝八百年江山的穩定者,而且周公旦是周武王弟弟,因此魯國在周朝的政治地位一直非常高。如果從西周政治地位來看,魯國應該是西周第一諸侯。

燕國是周召公封國,周召公或是周武王兄弟,或是堂兄弟,身份不太明確,但周召公在周初作用巨大,武王伐紂時曾隨侍左右。

晉國是周武王小子唐叔虞封國,而唐叔虞又是周成王的弟弟,因此晉國政治地位也非常高。

衛國是康叔的封國,而康叔是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弟,首都位於朝歌(今河南鶴壁市)。三監之亂時,康叔參與平定叛亂,因此立下大功,被改封於朝歌。這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這四個諸侯國與周王室關係都非同一般,但在《史記·世家》中排名第一的卻並非他們,而是吳太伯世家。

周初分封時,吳國與楚國一樣,都只是一個子爵諸侯,微不足道的爵位。為何一個子爵爵位的諸侯國,卻能在《史記·世家》中排第一,吳國到底有何來歷?原來,吳國歷史非常久遠,要追溯到周文王祖父時代。

古公亶父是季歷的父親、周文王祖父,從豳遷遷都到岐山下的周原之後,就開始了「剪商」計劃,即這時就有取代商朝的謀算了。但當時商朝統治穩固,屬於頂級大邦,直到季歷、文王時周人還是小邦,因此古公亶父肯定無法硬碰硬,只能行迂迴之策,暗中發展自己、剪除商朝實力。

與此同時,古公亶父一共3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三個兒子,王位只有一個,該傳給誰呢?我們熟知的王位之爭,往往都是血雨腥風,但泰伯與仲雍卻高風亮節,原因是古公亶父認為季歷十分賢能,季歷兒子姬昌又才華橫溢,所以古公亶父想傳位季歷。為了避免父親為難,又為了執行剪商大計,於是太伯與仲雍就逃往荊蠻之地,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史稱「泰伯奔吳」。

泰伯奔吳,既解決了周人傳位問題,又成功的在商朝後方埋下一枚釘子,即周人將觸手伸到了江南地區,一旦周人伐商,泰伯這一支就可以從東南起兵戰略配合。

當然,泰伯奔吳的歷史真相是否如此,如今誰也說不準,畢竟泰伯也太高風亮節了,只是史書這麼記載,我們姑妄信之吧。

泰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泰伯去世之後,無子,其弟仲雍繼位。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

西周《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克殷之後祭祀周廟,泰伯、仲雍都供奉在列祖之內,其地位之高是很清楚的。武王伐紂時,正是周章在位,周章輩分上是周武王的侄子,於是就封周章為吳國。周章的親兄弟虞仲,應該沒有跟隨泰伯奔吳,一直留在周國,後被武王封為虞國(詳見上文)。

考古發現,吳國應該始建於江蘇蘇南無錫梅裡(今梅村一帶),此後才逐漸發展到蘇州等地,最終在春秋中晚期成為江南大國。在離梅村4公裡的鴻山西坡,如今還保存有泰伯墓。

據吳國早期青銅器銘文所載,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末的商朝時期,「厥川三百」的太湖一帶水網地區的吳國,其立國規模已相當可觀。

可見,從周人歷史來看,吳國勉強算是古公亶父分封的諸侯國,比魯國、燕國、衛國等要早上百餘年,因此司馬遷才將吳國列為《史記·世家》第一位。但從政治地位、影響力、親疏程度來看,吳國只是一個遠親在偏僻蠻荒之地建立的小邦,遠談不上第一諸侯國。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將大位讓給侄子姬昌,在蠻荒之地建國
    周武王姬發率領諸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取得勝利,由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為了更好地統治遼闊的疆土,鞏固政權,因此分封土地給宗族和功臣,使他們成為諸侯。這些諸侯,大多與周天子同姓,因此荀子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史記》為何把吳國列為周朝第一諸侯?答案或許就在這件青銅器裡
    在《周本紀》《吳太伯世家》裡,詳細記錄了吳國建國的故事。他們的始祖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大伯、泰伯)、仲雍(虞仲),兩兄弟為了避位於弟弟季歷、侄子昌,南奔到荊蠻地區建立吳國。太伯無子,傳位於仲雍,吳國就是仲雍之後;季歷即位後,子昌後來就是周文王。到周武王滅商後,正式冊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諸侯。這樣一來,齊、魯、燕等諸侯始祖一比全部是晚輩了。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資料圖片在周朝始祖古公亶父時期,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仲,三兒子季歷。他們都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古公,而且彼此之間也互敬互愛。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紋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城郭建立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這就是吳國的來歷。楚國的來源
  • 大國崛起:春秋時期的吳國究竟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談及吳國的崛起,司馬遷這樣說道:王壽夢二年(公元前585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因為司馬遷說,在申公巫臣出使之後,「吳於是始通於中國」。這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吳國是在公元前585年之後才與中原諸侯建立起交流的渠道,並由此獲得諸如車戰等先進中原文明的輸入的。
  •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並且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兩國之間的矛盾達到了最大程度,直至越國滅掉吳國這矛盾才算結束。那麼,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吳國建立之初說起。 當初西周太王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季歷可以傳位給姬昌。
  • 窮的一輛戰車沒有,春秋時吳國憑什麼稱霸?一件兵器說明問題
    周朝諸侯吳國位於長江下遊,當時還是蠻夷之地。吳國開始窮的一輛戰車也沒有,春秋時期為什麼能稱霸呢?一件兵器說明了問題。泰伯和仲雍逃到了今天的江南一帶,長江流域當時有良渚文明,與中原文明不同,斷髮文身,他們適應了當地環境,在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附近建立起了一個國家,稱為句吳。周太王的孫子周文王姬昌時期,周人開始強大。後來周武王姬發率領周部落以及追隨周的部落一起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的奴隸大軍,周朝建立。
  • 吳國乘勢西伐楚國,伍子胥作為先鋒能否報得大仇?
    伍子胥逃到吳國後,就一直謀劃利用吳國的力量攻打楚國,最後他幫助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登基稱王,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登位後,任命伍子胥為「行人」,加以重用,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伍子胥也四處搜尋賢才,為闔閭所用,他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吳國的首要重臣。經過幾年悉心治理,吳國的實力越發強盛,討滅楚國的時機也因此成熟。
  • 此人是吳國開創者:三次退讓成就周文王,否則就沒有周朝
    中國古代有十多個朝代,每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僅有十多年,其中周朝最久,長達近八百年。 周朝是如何建立的?這個問題並不難,離不開兩大主因,一是周文王的勵精圖治,二是商紂王的荒淫徵斂。
  • 春秋吳國,為何興亡甚速?
    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餎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
  • 春秋南方霸主吳國君主真的是姬周宗室之後嗎?
    在禮崩樂壞、列強爭雄的春秋大爭之世,不僅中原和北地諸侯爭當天下霸主,被諸夏視為南方蠻夷之地的江南、兩湖一帶也有力壓當世的強國競相崛起,江南有吳越、兩湖有強楚,都曾強橫一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其中有一個諸侯國有些特殊,因為它雖然位於偏遠的江南,其君主卻自稱是姬周王室嫡系子孫,血統之高貴不遜色於周天子——這就是吳國。吳王自稱其先祖本是周之泰伯、仲雍,這兩個人是誰呢?據說這兩人都是周太王之子,他們還有個幼弟,叫季歷、季歷有個自幼聰敏的兒子叫姬昌,姬昌就是後來被尊為周文王的西周開創之主。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歷史比周王朝更悠久的越國,春秋盛極一時地處東南的越國,其世系可追溯到大禹,越國國君為姒姓,而這個氏乃是帝堯賜給禹王的,關于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起吳國更加模糊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商王朝建立的同時,越國已經出現,周王朝建立之後,越國雖然得到周天子的冊封,但其並非是周朝建立之後才建立的新的諸侯國。進入東周,越國愈發強大,連春秋首霸齊桓公也頗為忌憚。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但是由於身處蠻荒,其正統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國所承認,是和楚國一樣的蠻夷之邦,尤其是同脈所出的虞國被滅後,留在吳國的仲雍一脈就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左傳》裡稱吳國是「斷髮文身,裸以為飾」,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來貶低四方之地的用語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諸國的認可,把吳國排入周朝諸侯之中,是歷代吳王首要的執政目標。
  • 吳國的起源和名劍傳說——古人傳道留其間
    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各諸侯國相繼成為春秋時期的主宰。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吳國。吳國的歷史說來悠久,吳國的祖先也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吳國相傳是周朝文王的兒子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國家。吳國第一代君主吳太伯,是后稷的後代。后稷的母親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帝嚳的妻子——姜嫄。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原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偷襲了吳國。吳國腹背受敵,只能倉皇撤退。楚國也在秦國的幫助下,有驚無險地復國了。這個更強大的敵人,就是吳國的老鄰居—越國。吳國和越國的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場霸主爭奪戰。越國是大禹的子孫,被夏朝封在了會稽。越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強大起來的,也懷著和吳國一樣的理想—爭霸。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如果進攻齊國和魯國,吳國不僅師出無名,而且不一定能打的過。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
  • 西周最高爵位諸侯,幾百年被視為另類,春秋時期卻一度稱霸
    武王伐商,周朝建立後分封天下。有個諸侯國,儘管是最高爵位,幾百年間被視為另類,史書沒有記載,春秋後期,一度稱霸。周代分封諸侯五等爵,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周武王的爺爺季歷有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當初讓賢給弟弟季歷,出奔吳地。吳地當時還是荊蠻,太伯和仲雍接受當地習俗,「斷髮文身」,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在當地建立吳國。周武王統一天下後,尋找叔爺爺太伯和仲雍的後裔,太伯無後,仲雍的後代周章已經是吳君,就仍封於吳。
  • 細數春秋戰國主要諸侯國的起源和歸宿(五)吳國
    於是,巫臣向晉景公自請出使到吳國,輔佐吳王壽夢,教習吳國人兵法、戰術和武器製作。前584年,巫臣使吳,在沉寂近500年後,吳國終於在楚國人巫臣的指導下,拉開了崛起的序幕。吳國首位君主吳太伯是周太王姬亶長子。因姬亶有意傳位給幼子姬昌,太伯和弟弟仲雍出走到東南蠻夷之地,自號句吳。隨後,太伯憑藉個人能力,身旁聚攏了大批追隨者,建立了吳國。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后,尋找太伯後人,正式冊封吳君周章為諸侯,成為東南一股勢力。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去世,公子僚繼位,但公子光不服,有取而代之之意。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心思,就幫助公子光除掉吳王僚。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
  • 伍子胥回到吳國一切全變了
    伍子胥回到吳國,從被離的口中得知了吳王如何用活人殉葬女兒,諸子魚如何逃出了吳國,這使他很為憤怒,也很為悲傷!但是事情已經過去了又有什麼辦法呢?加上那吳王的精神有些失常,對於他的態度也是忽冷忽熱,而且更加和伯嚭親熱起來......吳國和越國本來是和好相處的。過去由於伍子胥的主張還訂了盟約,互不侵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