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2020-12-11 騰訊網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並且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兩國之間的矛盾達到了最大程度,直至越國滅掉吳國這矛盾才算結束。那麼,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吳國建立之初說起。

當初西周太王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季歷可以傳位給姬昌。此時為了成全太王的意願,太伯、仲雍就逃奔到荊蠻,文身斷髮(荊蠻人的打扮),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其中,太伯就是吳國的創始人。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只是一種戰略布局,目的是為了蠶食殷商的國土,進一步削弱殷商的實力。果然,太伯建立吳國之後,殷商的實力被進一步壓迫,最終被西周所滅。

但是,太伯建立吳國並不是很順利,因為當時盤踞在荊蠻之地的是夏朝少康的後裔——越國。兩國逐漸發展壯大,自然而然的就會起摩擦。吳王闔廬繼位的時候,常和越王允常發生戰爭,相互結下了最初的怨恨。等到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國趁著越王發喪之機又開始攻打越國。

越王勾踐為了擊敗吳國軍隊,就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國的軍隊都看愣了,完全不知道為何會發生這種詭異的情況。結果越軍趁著吳國軍隊愣神的時機襲擊吳軍,吳軍被打敗,吳王闔廬也因箭傷而死。在臨死前,吳王闔廬對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自此,兩國之間就此結下了不死不休的讎隙。

吳王夫差即位後,馬上開始勤練士兵,為將來徵伐越國做準備。越王勾踐得到消息後,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吳國的軍隊訓練好了,自己豈不是坐等挨打?於是執意攻打吳國。範蠡勸諫勾踐說,發動戰爭是背離道義的事,爭強鬥狠是處事中的下策,不能攻打吳國。但是勾踐依舊固執己見,討伐吳國。

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後,動用所有精兵銳將迎擊越軍,在夫椒打敗越軍,並將勾踐殘軍圍困於會稽。最後勾踐求和稱臣,吳王夫差同意了請和。這是吳王夫差此生做過的最愚蠢的決定。伍子胥進諫說:「現在不滅掉越國,以後一定要後悔。」但吳王不聽,最後赦免了越王,撤兵回去了。

越王勾踐回國後,勤勞刻苦,深思熟慮,臥薪嘗膽。他親自耕田種地,他的妻子親自紡紗織布,吃飯時沒有很多的肉食,穿衣時不穿華麗的衣服,放下身份禮賢下士,優厚地接待賓客,救濟窮人悼念死者,與老百姓同勞共苦。越國因此富庶了起來,勾踐便打算找吳國報仇。此時吳國正在攻打齊國和晉國,又滅了楚國,趕走了楚昭王。鑑於當前形勢,勾踐便採用了逢同的建議,先不對吳國發動戰爭,而是與齊、晉、楚聯合,等到越國吳國疲憊時去進攻。

吳王夫差十四年春天,吳王北上在黃池與諸侯會盟,想要稱霸中原以保全周王室。此時吳國的精兵都跟隨著吳王赴會了,只有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國都。於是勾踐就派熟悉水戰的士兵二千人,訓練有素的士兵四萬人,近衛部隊六千人,各類技術軍官一千人,攻伐吳國。吳國軍隊戰敗,殺了吳國太子。

吳國正在與諸侯會盟,怕消息走漏被天下人知道,就派人和越國講和。因為吳國的實力尚在,越國就同意了吳國的求和。但僅僅四年之後,越國又攻伐吳國。吳國因為連年攻打齊國和晉國,精銳部隊早就沒剩多少了,因此戰敗,吳王夫差也得到了和當年勾踐一樣的命運,被圍困在了姑蘇山上。結果這次勾踐沒有心軟,直接平定了吳國,夫差也自殺殉國了。

勾踐平定吳國之後,領兵北渡淮河,跟齊國、晉國諸侯在徐州盟會,進獻貢品給周王室。周元王派人賜給勾踐祭肉,冊封勾踐為諸侯的霸主。

實際上,為了擴張,吳越兩個國家最終肯定是要打起來的,但是因為夫差太過於心軟,處在強勢地位卻沒有果斷除掉後患,因此導致國家覆滅。如果夫差和其父親闔廬一樣,是個殺伐果斷的人,越國早就滅亡了,吳國也不至於落到了如此境地。另外,吳國雖然強大,但是夫差好戰,國家在不斷地徵戰中實力被削弱,這才給了越國機會。試想,如果夫差可以在會稽之圍的時候就滅了越國,吳國就不會這麼早就沒了。

相關焦點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歷史比周王朝更悠久的越國,春秋盛極一時地處東南的越國,其世系可追溯到大禹,越國國君為姒姓,而這個氏乃是帝堯賜給禹王的,關于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起吳國更加模糊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商王朝建立的同時,越國已經出現,周王朝建立之後,越國雖然得到周天子的冊封,但其並非是周朝建立之後才建立的新的諸侯國。進入東周,越國愈發強大,連春秋首霸齊桓公也頗為忌憚。
  • 伐楚歸來的吳國為何敗給了越國?
    越王勾踐其實在吳國伐楚之前,越國就與吳國之間產生了恩怨,因為越國的實力之前不如吳國,所以吳國和越國之間是籤有盟約的,越國每年都向吳國進貢,換取吳國的不侵擾。可是在和楚國的戰爭進行到第三年的時候,吳國國君因為記恨越國沒有出兵幫助吳國一起攻伐楚國,所以不光是攻擊楚國,還發兵攻擊了越國,這樣的行為等於是撕毀了之前和越國籤訂的合約,越國國君提出了交涉,認為吳國這樣做是不道義的,但是強者才有話語權,此時的闔廬在孫子武和伍子胥的輔助下輕鬆的就攻破了越國的防線,狠狠的打了越國的臉面,自此兩國的仇怨是越結越深了。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後在蠻夷的擁戴下建立了吳國,是根正苗紅的周室宗室國。 但是由於身處蠻荒,其正統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國所承認,是和楚國一樣的蠻夷之邦,尤其是同脈所出的虞國被滅後,留在吳國的仲雍一脈就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左傳》裡稱吳國是「斷髮文身,裸以為飾」,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來貶低四方之地的用語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諸國的認可,把吳國排入周朝諸侯之中,是歷代吳王首要的執政目標。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 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怎樣了?楚惠王時期,楚國同越國在爭奪泗水的戰事中,藉助魯國人公輸般(即魯班)發明的鉤拒,多次將越國打敗。 實際,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看似自勾踐時期開始,國勢達到最強巔峰的越國已經開始吃起了敗仗。表面看似不可一世,但也為之後的朝廷內亂,和國家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 越國成功逆襲吳國,靠的可不只是勾踐的臥薪嘗膽
    兩位伯父深明大義,為了讓弟弟季歷(姬昌之父)即位,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在今天的蘇州一帶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天地。自此之後,吳國與中原各國長期無甚交往近五百年之久,直至楚莊王十三年(公元前 601 年),楚滅舒、蓼,吳國才重新進入中原各國的視線之內。
  • 吳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被越國迅速滅掉的?(刷新您的認知)
    貳伍子胥之死,讓吳國對越國的防備工作全面瓦解的同時,也給了越國「出其不意」偷襲吳國的戰略機遇。其實黃池會盟之前,越國就已經有過機會,這段時間夫差也曾多次北上會盟,但越國一直隱忍,等待著最佳良機。從這一點看,吳國和越國既是敵人又是知己,真不愧是相愛相殺的難兄難弟。文種就建議勾踐全面備戰,以期和吳國進行最後的決戰。勾踐也相當明白,經過姑蘇之戰的偷襲和「反叛」,他和夫差已註定不能並存。他之前之所以同意議和,不是不想滅掉吳國,只是暫時吃不掉吳軍主力而已。既然主動權在手,勾踐就不會再失去。
  • 司馬遷筆下的吳國,竟位列周朝諸侯第一位!吳國到底有何來歷?
    關於周朝諸侯,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周朝諸侯排名與地位的話題。周朝開國之初,分封了百餘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高達53多個。所謂血濃於水,周朝第一諸侯必然非姬姓莫屬,但姬姓諸侯數量眾多,其中又分三六九等,那麼誰才是第一諸侯呢?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結怨,竟然是因為楚國的強大
    夫差,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具體的出生時間已無可考證。夫差所在的吳國,傳說是西周初年所封,其始祖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的後裔,初都蕃離,後都於吳。春秋時期,地處長江F遊的吳國,由於經濟文化較落後,和中原各國少有來往,其活動狀況也很少被史書記載。
  • 春秋晚期的吳國和越國是如何爭霸的?勾踐忍辱多年終於揚眉吐氣!
    吳國和越國地處當時的「蠻夷之地」,位於現在的東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實力的中原大國相繼稱霸。到了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在中原大國的幫助下經濟、文化和軍事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也開始尋求稱霸中原。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出現僵持局面,晉國為了牽制楚國和吳國開始交往。吳國在晉國的幫助下,國力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越國是春秋時期東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關于越國的起源,史書記載是非常少的,最初,越國作為東南一隅的一個小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幾乎毫無往來,唯一溝通外界的聯繫便是吳國了。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之所以要臥薪嘗膽,是因為之前的吳國實在太強大了,一度讓越王勾踐成為了階下囚。
  • 新學說聲稱「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大運河這個鐵證不同意!
    近些年來,有一種歷史觀點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觀點認為,春秋時代的吳國和越國,地理位置並非在江南的蘇杭、浙江一帶,而是在江北的淮河流域。 但正是此舉,直接導致了吳國走向滅亡。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孫武和伍子胥,都是超級軍事家,為何吳國還會被越國滅亡
    既然孫武和伍子胥都是現象級的人物,可為什麼,擁有這兩大超級軍事家的吳國,最終卻敗給越國,並且被越國給滅了呢?事實上,最初吳國曾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帶領下,打敗過越國,並且俘虜了勾踐。也就是說,和越國作戰,孫武和伍子胥是被證明有能力,也有經驗的。可是為什麼最終吳國還被越國滅掉呢?
  • 吳國和越國的君主不叫吳某公或越某王,而是要叫做吳王某某越王某某?
    但是有兩個諸侯國比較例外,國王死後沒有諡號,那就是吳國和越國。史書上記載的時候,總是稱吳國和越國的國王叫做吳王和越王。為何吳越沒有諡號? 早未知人事。 幽: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厲:殺戮無辜曰厲。 還有一些,就不再贅述了。 接下來再說下為什麼吳國沒有諡號。據記載,吳太伯為了讓季歷繼位,就跑到了荊楚之地,並「斷髮文身」融入了當地的民族,建立了吳國。
  • 相愛相殺,歷史上的吳國和越國,到底是親家還是冤家
    相愛相殺,歷史上的吳國和越國,到底是親家還是冤家?一種觀點認為,春秋時期,不論長江下遊江南江北,都是吳國範圍,但卻在太湖以北,和越國根本不是一家人。唐宋時期,江北和南京也說吳語,因為淮官是在唐宋以後才形成。
  • 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爭霸,吳國與越國為何會結為世仇?
    那麼,吳國為何會與越國成為世仇呢?高中歷史老師周震坤為大家揭開這個歷史謎團。我們先來看看吳越之地的地理位置。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大概位置處於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春秋時期這一塊地方處於十分落後,欠發達地區。吳國與越國也是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有句話說得好,窮山惡水出刁民。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鬧出那麼多精彩故事,最終結局如何?
    >鑑於這個職業的高危性,春秋時期這個職業的壟斷權基本都在齊、晉、楚、秦四個大國手中來回的接傳球,大多數都是一兩屆的任期,然後再次進行拳頭選舉,不過春秋中期的時候,飽受戰爭的小國們不幹了,畢竟老是打來打去最後倒黴的還是他們,所以就有了弭兵會議,自此之後,基本上霸主的位子就是晉國和楚國組成的聯合秘書班子在負責
  • 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是什麼原因讓越國有如此實力?
    從前越國和吳國作戰,結果越國慘敗,被困於會稽山上。此後在範蠡等人的計策下,越王勾踐才得以回國,並且在短短十年時間就有了覆滅吳國的力量。那麼,越王勾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越國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能滅掉稱霸一時的吳國呢?這裡面和計然的計策有關。
  • 窮的一輛戰車沒有,春秋時吳國憑什麼稱霸?一件兵器說明問題
    周朝諸侯吳國位於長江下遊,當時還是蠻夷之地。吳國開始窮的一輛戰車也沒有,春秋時期為什麼能稱霸呢?一件兵器說明了問題。泰伯和仲雍逃到了今天的江南一帶,長江流域當時有良渚文明,與中原文明不同,斷髮文身,他們適應了當地環境,在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附近建立起了一個國家,稱為句吳。周太王的孫子周文王姬昌時期,周人開始強大。後來周武王姬發率領周部落以及追隨周的部落一起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的奴隸大軍,周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