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成功逆襲吳國,靠的可不只是勾踐的臥薪嘗膽

2020-12-11 騰訊網

文/王凱迪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被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蒲松齡名言曾經激勵了近代歷史上無數有志者前僕後繼的實現自己的革命志向。不過,勾踐滅吳的勵志故事背後,更隱藏著吳越兩國地緣政治博弈的必然趨勢。

01.大載勾吳

在春秋前期,吳國勢力微弱,是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國,相傳吳國起源於周文王姬昌的兩位伯父——周太伯與仲雍。兩位伯父深明大義,為了讓弟弟季歷(姬昌之父)即位,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在今天的蘇州一帶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天地。自此之後,吳國與中原各國長期無甚交往近五百年之久,直至楚莊王十三年(公元前 601 年),楚滅舒、蓼,吳國才重新進入中原各國的視線之內。

吳國長期賴以生存的核心區域是今天江蘇南部的太湖平原一帶,這一地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成為了出現了以稻米為主要農作物的水田。該地區在後世是全國聞名的膏腴之地,水熱條件與地形土壤皆是得天獨厚,以此地立足的吳國在數百年的發展中逐漸成為長江下遊的重要方國。

圖/吳越疆域圖

真正讓吳國崛起的契機來自於春秋中期連綿不斷的晉楚爭霸。進入公元前6世紀,南北爭霸的雙方皆筋疲力盡,扶植敵國的周邊國家進行遠交近攻戰略成為了不二選擇。晉國因之派遣楚國叛臣巫臣前往吳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隨後,吳國始伐楚及楚的與國巢、徐等國,攻入州來。「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吳國依靠來自晉國的軍事技術支持開始自東向西,溯遊而上順長江進攻楚國。

02.楚越相通

在太湖平原之南,即今浙江寧紹平原一帶,同樣有一個長期位於中原國家視線之外的國家——越國。相傳越國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但直到允常為越國首領之時,越人才進入中原群雄的目光之中。

楚靈王四年(公元前 537 年),楚王會合諸侯進攻吳國,越大夫常壽過率領越與楚靈王在瑣地(今安徽霍丘縣東)相會,以支持楚人攻吳。到楚平王十一年(公元前 518 年)楚出動水軍攻吳,越國又派大夫胥犴在豫章犒勞楚師。楚國這次又遭到失敗。闔廬十年(公元前505年),越國趁吳軍七戰入郢的契機,向吳正式發起進攻,深入吳地,迫使闔廬從楚退兵的因素之一。

在吳楚爭鋒的當口,楚人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逐漸認識到越國的作用,也將之作為遠交近攻戰略的重要與國。越國方面,越人依靠寧紹平原的農業基礎(自良渚文化之後較為發達的稻作農業)與楚國的戰略支持,成為吳國背後的巨大隱患。

03.吳越爭雄

吳國雖然佔據了水澤密布的太湖平原地區,但當時的「蘇錫常」區域大部分仍然被古代的「五湖」(太湖前身的大片沼澤所佔據),東部地帶也大面積處於海平面之下,因而並不像後世那樣存在大片適宜的耕地。除此之外,吳國境內並無山川為固,尤其是吳國孤城姑蘇(今蘇州)更是無險可守。因此,當勾踐重整旗鼓包圍吳國都城時,吳王夫差確實無路可退。

圖/吳國地形圖

反觀越國,雖然寧紹平原面積不及太湖平原,但是處在丘陵環繞之下,地勢相對較高,越人也因此與南方山嶺之間的「百越」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較之吳國有著更廣大的戰略後方。因此,當越王勾踐只剩下5000 甲兵之時,便可以退保會稽山,與吳國進行戰略相持,夫差所率步兵無力對付縱橫山野的越人,自然只能與越國議和。

圖/越國地形圖

另外,越國與吳國的戰略指向同樣決定了兩國的命運。吳國起於東南,但其既定國策是北上逐鹿中原,與齊、晉等國一爭高下,這就超出了吳國所處地緣戰略環境與資源儲備所能達到的最高限度,而越國則不然,越人在吳越爭霸之後便向宋、魯、楚等國示好,將吳國所佔之地盡數還於各國,安然享受東南霸主的名號,合理的控制了自身的發展目標,從而可以最終取得勝利。

圖/吳國北上中原

參考文獻:中國全史百卷本

相關焦點

  • 勾踐臥薪嘗膽20年,打敗了霸主吳國,為何越國卻因此走向沒落?
    而在這兩個版本中:臥薪嘗膽的勾踐,與仁義之師的宋襄公,分別是其中的笑話——他們背後的國,配不上他們的霸王之名!這麼說吧!談起越國你能想到誰?勾踐!然後呢?沒了!連第二個出名國君都沒有的越國,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繁榮。勾踐之所以位列「春秋五霸」,不是因為越國變強了。而是因為吳王夫差,脅迫齊國黃池會盟,彰顯了吳國的強大。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此外,由於晉國的支持,越國旁邊的吳國在吳王壽夢在位期間也不斷興起,楚國為了牽制吳國而選擇支持越國,至此先開了吳越爭霸的序幕。吳越爭霸,臥薪嘗膽,越國終究滅吳吳國與越國同樣地處東南,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吳國想要進軍中原,那麼必須解決掉後方的越國,而越國想要進軍中原,吳國也是擋在前方必須處理掉的障礙,吳越之間,似乎是天生的仇敵,水火不容難以共存。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原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偷襲了吳國。吳國腹背受敵,只能倉皇撤退。楚國也在秦國的幫助下,有驚無險地復國了。這個更強大的敵人,就是吳國的老鄰居—越國。吳國和越國的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場霸主爭奪戰。越國是大禹的子孫,被夏朝封在了會稽。越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強大起來的,也懷著和吳國一樣的理想—爭霸。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 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中國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傳揚千古,然而,由勾踐從一個亡國之君到實現「越國中興」之後,越國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又是怎樣悄然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呢?自古春秋無義戰,自春秋的勾踐之後,依我所見,戰國時期的越國抒寫的則是一部單靠勇武第一而蠻幹,更加不講節義的混亂史。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越國是春秋時期東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關于越國的起源,史書記載是非常少的,最初,越國作為東南一隅的一個小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幾乎毫無往來,唯一溝通外界的聯繫便是吳國了。
  • 越王勾踐:從沒「臥薪嘗膽」,也沒有「兔死狗烹」的政治家
    提起越王勾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個成語:「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臥薪嘗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對於這一成語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 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小時候學典故,學國學,一定被要求背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小時候不懂,按照要求背過,只知道故事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吳王夫差,一個越王勾踐。小時候的理解的不透徹,感覺就像故事裡的兩個人,為了爭地盤,你打我,我打你,前幾年你勝了,後幾年我又勝利了。等真正長大可以理解臥薪嘗膽的故事時,知道這個故事是激勵我們要在逆境中堅持的生存,先要生存,再要成功。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吳國,西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她的結局如何
    西施是越國人,當時吳越兩國正在大戰,剛開始吳越大戰,越國勝利了,吳王戰死,其兒夫差繼位,發誓要打敗越國,於是刻苦練兵。兩年後勾踐竟然搶先攻吳,但是吳王經過兩年的練兵,使的吳國兵強馬壯。於是越國遭到了伏擊,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沒有辦法了只能投降。這時的西施還在山村還沒有出來。
  •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臥薪嘗膽為復國,勾踐
    勾踐——臥薪嘗膽矢志復國的越族國君 勾踐,亦作句踐。古越人,春秋末年越國(亦稱于越)國君。生年不詳。相傳其始祖為夏代國王少康的庶子無餘,受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傳二十餘世至其父越侯允常,乃與吳國結怨,經常互相徵戰。
  • 話說歷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勝吳國 詳細大解析
    在春秋未期時,位居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是近鄰的兩個諸候國。雙方一直想吞併對方,自前510年開始至前475年,經過35年爭鬥,最終以吳國的滅亡而告結束。前494年春,越王勾踐得知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後,不聽大臣範蠢的勸告,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傾盡吳國的精兵,迎戰越軍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最後越軍不敵,損失慘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會著山。吳軍包圈了會稽山。 越王勾踐採納大夫範查建議決定屈辱求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並且越王勾踐還要去吳國做人質。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
  • 我們只知道勾踐臥薪嘗膽,卻不知道他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說起臥薪嘗膽,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講的是越國國王勾踐打仗失敗之後,發憤圖強的故事。總的來說這個故事是比較勵志的,很多人都學習過這個故事。勾踐可以說也成為勵志的典範。不過真實的勾踐根本不是這樣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他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精彩,根本不止臥薪嘗膽這些。
  • 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是什麼原因讓越國有如此實力?
    從前越國和吳國作戰,結果越國慘敗,被困於會稽山上。此後在範蠡等人的計策下,越王勾踐才得以回國,並且在短短十年時間就有了覆滅吳國的力量。那麼,越王勾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越國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能滅掉稱霸一時的吳國呢?這裡面和計然的計策有關。
  • 春秋晚期的吳國和越國是如何爭霸的?勾踐忍辱多年終於揚眉吐氣!
    吳國和越國地處當時的「蠻夷之地」,位於現在的東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實力的中原大國相繼稱霸。到了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在中原大國的幫助下經濟、文化和軍事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也開始尋求稱霸中原。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出現僵持局面,晉國為了牽制楚國和吳國開始交往。吳國在晉國的幫助下,國力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 勾踐為什麼要臥薪嘗膽真的是因為要復國嗎
    越國在勾踐的父親時期,拓土始大,成為千裡之國,勾踐戰敗之後,入吳為奴,原先的地盤分崩離析,有的已被吳國奪走,有的則自立山頭,處於三不管狀態。按《國語》中的記載,此時越國的地盤僅為百裡,「南至於句無(今浙江諸暨),北至於御兒(今嘉興),東至於鄞(今寧波),西至於姑蔑(今衢縣),廣運百裡」。區區的百裡之地,還能有什麼作為,勾踐感慨萬千。「報仇!我要報仇!」勾踐對範蠡說。
  • 臥薪嘗膽的薪指什麼?臥薪嘗膽中臥的意思
    吳國和越國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吳王闔閭在世時,一心想攻打越國,但是失敗了。去世前,闔閭語重心長的告訴夫差,一定要討伐越國。夫差知道了父親的心願,於是下定決心討伐越國。隨後,夫差率兵攻打越國獲得了勝利,越王勾踐和夫人都到了吳國做俘虜。吳王為了羞辱勾踐,讓他做馬夫,以此來磨滅勾踐的意志。
  •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並且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兩國之間的矛盾達到了最大程度,直至越國滅掉吳國這矛盾才算結束。那麼,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吳國建立之初說起。 當初西周太王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季歷可以傳位給姬昌。
  • 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爭霸,吳國與越國為何會結為世仇?
    那麼,吳國為何會與越國成為世仇呢?高中歷史老師周震坤為大家揭開這個歷史謎團。我們先來看看吳越之地的地理位置。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大概位置處於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春秋時期這一塊地方處於十分落後,欠發達地區。吳國與越國也是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有句話說得好,窮山惡水出刁民。
  • 成語臥薪嘗膽的故事是真的嗎?
    吳國,位於太湖平原的東側;越國,則據有錢塘江以南的紹興-寧波平原,屬於一衣帶水的近鄰。吳、越之間的第一次聯繫,就是以一次爭端開始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裡」(浙江嘉興)的戰役。沒多久,越王勾踐又和吳國在槜裡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此戰中,闔閭被越人砍中腳趾,傷重死了。
  • 越王勾踐,值得學習!
    雖然成功令人嚮往,但失敗隨處可見,有人失敗後一蹶不振,有人從失敗中再次崛起!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一個的失敗與成功流傳了兩千多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畏失敗、奮發圖強,這個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勾踐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失敗與成功俱全的一生,是天堂與地獄輪迴的一生,是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