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知道勾踐臥薪嘗膽,卻不知道他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2020-12-17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臥薪嘗膽,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講的是越國國王勾踐打仗失敗之後,發憤圖強的故事。總的來說這個故事是比較勵志的,很多人都學習過這個故事。勾踐可以說也成為勵志的典範。不過真實的勾踐根本不是這樣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他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精彩,根本不止臥薪嘗膽這些。我們看一下勾踐大致的狀況。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勾踐當時的年齡在26歲左右,在當時來看是正當壯年。不過勾踐當時繼位的時候,國家的狀況並不好。越國有個死敵就是吳國,這兩個國家常年徵戰不斷。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和吳王闔閭就是死敵。所以當闔閭聽說允常去世之後,立刻派兵攻打越國。當時勾踐剛即位,根基維穩,外部又面臨威脅。可以說隨時會面臨亡國的狀況。但勾踐當時用了非常聰明的一招。

勾踐知道吳國的軍隊在孫武的訓練下,戰鬥力強大。所以在兩軍對戰的時候,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國軍隊都看懵了,不知道這是什麼狀況。正當吳國軍隊沒緩過神的時候,越國軍吳國隊發起進攻。吳國軍隊失敗,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吳王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至七裡,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這件事可以看出勾踐剛即位就呈現出不平凡的一面。

吳王闔閭失敗去世前,告訴自己的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所以夫差每天訓練兵馬。當時艱苦奮鬥的狀況不亞於勾踐臥薪嘗膽。當勾踐知道這個狀況之後,還是比較聰明的,決定先發制人。當勾踐派軍隊攻打吳國的時候,吳王后夫差派遣全部精銳出動,攻打越軍,在夫椒大敗越軍。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於會稽,吳軍進而圍困越軍。其實,這個時候勾踐極有可能兵敗被殺。不過勾踐並沒有落得這個下場。他讓大夫文種去吳國交談。表示越王勾踐願意入吳,攜妻帶子為臣。可見,勾踐的忍耐力比常人厲害得多之後的故事就是無薪嘗膽的故事了。吳王夫差被打敗,最後自殺而死,吳國滅亡。不過事情到這並沒有結束。

勾踐滅了吳國之後,開始爭霸中原。於是越國的軍隊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這時的勾踐成為了霸主,也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當然他成了霸主之後,殺了當時幫助自己的文種。當時範蠡勸說文種離開勾踐,文種沒有聽從,最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可以說故事到這才算徹底結束。這樣看來勾踐也並不是僅僅能忍一個優點。還是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不過身上也有很多缺點。

相關焦點

  • 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小時候學典故,學國學,一定被要求背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小時候不懂,按照要求背過,只知道故事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吳王夫差,一個越王勾踐。小時候的理解的不透徹,感覺就像故事裡的兩個人,為了爭地盤,你打我,我打你,前幾年你勝了,後幾年我又勝利了。等真正長大可以理解臥薪嘗膽的故事時,知道這個故事是激勵我們要在逆境中堅持的生存,先要生存,再要成功。
  • 《臥薪嘗膽》人物故事獨特 勾踐更有人類意義
    一、 人物的獨特,故事的奇特  近二十年來我們的電視劇中表現帝王的實在不少,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雍正、乾隆,製作者們多是從他們的雄才大略、馭臣之術、情感生活切入,寫來寫去總也跳不出那幾個套路。
  • 越王勾踐為復國"臥薪嘗膽",但是之後的故事你們知道嗎?
    ,每天給夫差餵馬、拉馬,甚至還嘗過夫差的大便,因此而讓夫差認定勾踐已經完全地臣服自己,將他給放回到了越國。勾踐回國後,不僅在自己的房屋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到吃飯的時候都要嘗嘗苦膽的苦味;還只睡在柴薪上面,以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忘了國恥,要擔起復國的重任。
  • 越王勾踐:從沒「臥薪嘗膽」,也沒有「兔死狗烹」的政治家
    提起越王勾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個成語:「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 成語臥薪嘗膽的故事是真的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說起成語臥薪嘗膽,總會想起越王勾踐,因為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了。闔閭內傳》載,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裡」(浙江嘉興)的戰役。沒多久,越王勾踐又和吳國在槜裡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此戰中,闔閭被越人砍中腳趾,傷重死了。之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將勾踐圍困於紹興會稽山上,勾踐不得不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國語?
  • 勾踐臥薪嘗膽真的是為了提醒自己?原來膽汁還有這個作用
    今天來說一個故事叫:臥薪嘗膽。這個故事你可能從來就沒讀懂過,因為在這件事情中勾踐撒了謊。在吳越之爭中,勾踐成了夫差的俘虜,這也讓夫差一雪殺父之仇。勾踐成了俘虜以後,被夫差當做馬夫來用,甚至地位還沒有馬夫的地位高。於是勾踐就忍辱負重的苟活,為了不讓自己忘記國恥,就臥薪嘗膽來提醒自己。最終讓勾踐成功的抓住機遇來了一鹹魚翻身,將夫差打敗。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稱霸一時,他的子孫繼承了霸業嗎?結局如何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聲名赫赫。他臥薪嘗膽的典故,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後來人。他的子孫是否也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呢?他開創的霸業得到了繼承嗎?他的後代結局如何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較為詳實的記載。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絕地反擊,不僅吞滅了吳國,而且進兵北上,渡過淮河,召齊、晉諸侯相會,橫行於江淮之東,諸侯畢賀,終成霸業。可惜世事無常,勾踐終於走完了他跌宕起伏而又輝煌燦爛的一生。其子鼫繼位。他守住了霸業嗎?對此,《史記》隻字未提。
  • 臥薪嘗膽,養精蓄銳只為報仇,稱霸後的他又做了些什麼?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他是春秋戰國的霸主之一,他是個英雄,一個真正的英雄就應該像勾踐一樣大丈夫能屈能伸,磨鍊自己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勾踐做到了,於是三千越甲可吞吳,終成霸王,他的這一生是令人佩服的,他所經歷的磨難和恥辱也是普通人不能夠體會到的,做的所有所有讓他覺得難以忍受的事他都深刻的記在心裡
  • 臥薪嘗膽: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卻被證實是虛構
    春秋吳越爭霸,打了敗仗的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作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臥薪嘗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四個字告訴世人,只要胸有大志,那麼身處逆境也可成功。 然而,歷史上真有「臥薪嘗膽」這回事嗎?
  • 勾踐為什麼要臥薪嘗膽真的是因為要復國嗎
    三年共同養馬,三年同室而居,勾踐對範蠡有一種特別的親近和信任,也有著一種特別的依賴。「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想了,大王,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回來了,但還須忍氣吞聲。」範蠡勸他。「不!我要報仇!你告訴我,怎樣才能復仇?」範蠡想了想,說:「大王若真有決心復仇,那也簡單,就照伍子胥說的辦。」「伍子胥說什麼了?」勾踐很驚訝。
  • 臥薪嘗膽的薪指什麼?臥薪嘗膽中臥的意思
    夫差知道了父親的心願,於是下定決心討伐越國。隨後,夫差率兵攻打越國獲得了勝利,越王勾踐和夫人都到了吳國做俘虜。吳王為了羞辱勾踐,讓他做馬夫,以此來磨滅勾踐的意志。勾踐為了獲得夫差的信任,讓他對自己減少戒備,對於夫差的命令,勾踐都會一一履行,表現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夫差認為勾踐已經沒有反抗之心,便讓他回到了越國。勾踐回到越國後,看見越國一片蕭條的情景下定決心要讓越國變得強大,然後去討伐吳國。
  • 勾踐臥薪嘗膽20年,打敗了霸主吳國,為何越國卻因此走向沒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史記》如此描述勾踐的勤政: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越王勾踐世家》勾踐、範蠡、文種君臣一心,如此披肝瀝膽20年,終於迫使夫差自盡、越國滅吳。因此,所有老師都告訴我們,臥薪嘗膽的勾踐是大毅力的勝利者。但卻沒人為我們補課,勾踐的勝利是「半截子式」的勝利,越國並沒有因此稱霸!
  • 臥薪嘗膽是《琅琊榜》的故事原型?
    十二年後,梅長蘇假借養病之機以病弱之軀只手掀起波波血影驚濤,輔佐明君登上皇位,為七萬赤焰忠魂洗雪了汙名。想必各位吃瓜群眾對這部劇定時念念不忘吧!大家執著於劇情中梅長蘇的堅忍,同情梅長蘇的遭遇,被梅長蘇的骨氣所感染,其實在我國歷史上面也不乏這種人物的存在,可以說梅長蘇的這個人物的原型就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人物中,那麼就跟隨小編去看看吧!!
  •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的緣由到底是什麼意思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的緣由到底是什麼意思李裡很開心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四字成語,叫做臥薪嘗膽。當然,這個成語在歷史上是有一個典故的。今天李裡就帶著這個典故和大家回到歷史故事當中。吳王闔閭他知道了越國去攻打了吳國的這個消息以後,趕快讓人從前線把自己的軍師召回過來,去攻打越國。在歷史上的公元前的496年左右,越王就因為一場病而死去了,結果就理所應當的讓他的兒子當了皇帝,他的兒子就叫做勾踐,吳王闔閭就趁著越國剛剛遭遇到了這些不好的事情,趁著這個時機,就對他們發兵去攻打了越國。
  •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臥薪嘗膽為復國,勾踐
    勾踐——臥薪嘗膽矢志復國的越族國君 勾踐,亦作句踐。古越人,春秋末年越國(亦稱于越)國君。生年不詳。相傳其始祖為夏代國王少康的庶子無餘,受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傳二十餘世至其父越侯允常,乃與吳國結怨,經常互相徵戰。
  • 成語故事: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 成語故事丨臥薪嘗膽
    、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們稱之為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故事裡有文化,文化裡有故事,讓我們一起聽故事、學文化。【成語】臥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出處】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 歷史故事的成語: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這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但伍子胥依然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並用鐵鞭鞭打,打了幾百下還不解恨,最後又把楚平王的頭顱割了下來,算是給自己父親報了仇。然而還沒等伍子胥消完氣,一封戰報傳來,讓正在慶祝勝利的吳軍不得不提前開拔,忙不迭地回師。原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偷襲了吳國。吳國腹背受敵,只能倉皇撤退。楚國也在秦國的幫助下,有驚無險地復國了。
  •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嘗膽」的故事?
    說起易中天,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百家講壇上有獨特的嗓音講《品三國》,他以獨特的見解和思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不同於過去觀念上的人物,擺脫了人們傳統平庸的認識,他新穎的見解,在學術界乃至當今不同年齡群體中,都引起了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