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將大位讓給侄子姬昌,在蠻荒之地建國

2020-12-11 騰訊網

周武王姬發率領諸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取得勝利,由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為了更好地統治遼闊的疆土,鞏固政權,因此分封土地給宗族和功臣,使他們成為諸侯。這些諸侯,大多與周天子同姓,因此荀子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在姬姓諸侯國中,吳國位於東南沿海,其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吳國的建國時間要遠早於周朝。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吳國的第五位君主周章已經在位,於是周武王正式冊封周章為諸侯。顯然,吳國的來歷與周武王的冊封並無關係,那麼吳國的來歷如何?太伯又是如何建立的吳國?

太伯,是農神后稷的後裔,而后稷又是黃帝的玄孫。后稷之母姜嫄,是帝嚳(kù)的妻子。姜嫄還是少女時,在野外遊玩,看見地上有奇異的大腳印,心中莫名歡喜,於是踩在腳印上,頓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後來便有了身孕。

姜嫄未婚先孕,害怕被人責罵,於是向天帝祭祀祈求不要生子,但她踩的是天帝的腳印,孩子還是生下來了。姜嫄很厭惡這個孩子,於是多次將他拋棄,但此子都奇蹟般的活下來了。姜嫄認為這個孩子是神,便將他帶回撫養,因為此子被多次拋棄,所以給他起名為「棄」。

棄善於種植五穀,於是帝堯聘請棄教民耕種。三年後,天下五穀豐登,棄因功被拜為農師,封在邰地(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姓姬氏。后稷在邰地當了諸侯,他逝世後,兒子不窋(zhú)繼位。當時夏朝衰亂,不窋棄官逃到戎狄之間,據說在今甘肅省慶陽市一帶。

從以上可以看出,后稷的身世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后稷的生活時代也是個謎,《竹書紀年》說:「帝堯時期水澇九年,商湯時期乾旱七年,天下不安,黎民飢困。拯救萬民,降生五穀,功在后稷。」可見后稷生活在帝堯和商湯時代,但這兩個時代跨度超過五百年。宋朝王安石曾說:「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可見后稷是農官的稱號,除了后稷棄,其他人也可以叫后稷。

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仁慈,不傷草木。公劉為了避夏桀之亂,居於戎狄之間,變易風俗,教化人民。公劉死後,其子慶節繼位。

其後八世有古公亶甫(別稱公亶父,姬亶父等),就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甫繼承公劉后稷的事業,積德行善,令狄人敬慕。戎狄首領攻打古公亶甫的部落,古公亶甫獻上牲畜,但戎狄首領攻伐不止,古公亶甫於是獻上皮革金玉,戎狄首領依舊攻伐不止。古公亶甫問戎狄首領想要什麼,戎狄首領回答說想要土地。古公亶甫於是離開邠地,翻山越嶺來到岐山周原,邠地的人都成群結隊地投奔古公亶甫。

古公亶甫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又叫吳仲,少子叫季歷。季歷娶太任氏為妻,生下兒子姬昌。姬昌生而不凡,有聖瑞之象。古公亶甫知道孫子姬昌將會成為聖人,想傳國於姬昌,於是說:「成就王業的人,難道是姬昌嗎?」太伯、仲雍因此知道古公亶甫想將國家傳給姬昌。

後來古公亶甫生病,太伯、仲雍二人謊稱去衡山採藥,於是去了荊蠻。二人斷髮文身,穿著蠻夷之服,以此表示自己不能繼任大位了。

古公亶甫病重將死之際,令季歷讓位於太伯,季歷讓了三次,而太伯沒有接受。古公亶甫病死後,太伯、仲雍回來奔喪,喪事結束後便又去了荊蠻。季歷因此繼位,修習祖業,遵守仁義。季歷死後,其子姬昌繼位,遵循公劉、古公、季歷之業,天下歸心。姬昌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

太伯被荊蠻之民視為國君,他自號為勾吳(句吳)。吳人問太伯為何叫勾吳,太伯回答說:「我排行老大,卻沒有子嗣,繼位的人應該是吳仲(仲雍另一個名字),所以自號勾吳。」荊蠻之民認為太伯很仁義,於是有一千多戶人家前往歸附,一起立太伯為勾吳,幾年之間,國民富裕。

當時正值商朝末年,中原紛亂,太伯擔心戰火燒及荊蠻,於是建造城郭,人民在裡面耕田。太伯死後,其弟仲雍繼位,仲雍死後,其子季簡,季簡之子叔達,叔達之子周章相繼繼位。

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分封諸侯,尋訪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此時周章已經是吳國君主了,因此姬發便正式冊封周章為諸侯。

由上述可知,吳國的來歷與太伯有關,太伯自號勾吳,而勾吳之名又來自於吳仲。但勾吳是什麼意思呢?對此眾說紛紜。

唐朝歷史學家顏師古註解漢書,認為勾吳中的「勾」字,是古代吳人的土語發音,沒有實際意義。當今不少學者支持這個說法,並舉例說姑蘇中的「姑」字也是古代吳人的土語發音。也有人根據苗族語言習俗,解釋說「勾」字是「公」的意思,是對人的尊稱,勾吳就是吳公。還有人說勾就是「鉤」,吳就是「魚」,太伯製作魚鉤教人釣魚,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勾吳。

參考資料:《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

作者:簷雨階苔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筆下的吳國,竟位列周朝諸侯第一位!吳國到底有何來歷?
    令人意外的是,在《史記·世家》系列中,位居第一篇的周朝諸侯國不是魯國、燕國等,而是一個主要位於江蘇蘇南的諸侯國。為何司馬遷將當時「蠻荒之地」的一個諸侯國列為周朝第一諸侯?周朝爵位一共有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其中最高等級的公爵諸侯國屈指可數,最主要的是宋國、虞國與虢國。
  • 此人是吳國開創者:三次退讓成就周文王,否則就沒有周朝
    中國古代有十多個朝代,每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僅有十多年,其中周朝最久,長達近八百年。 周朝是如何建立的?這個問題並不難,離不開兩大主因,一是周文王的勵精圖治,二是商紂王的荒淫徵斂。
  • 春秋南方霸主吳國君主真的是姬周宗室之後嗎?
    在禮崩樂壞、列強爭雄的春秋大爭之世,不僅中原和北地諸侯爭當天下霸主,被諸夏視為南方蠻夷之地的江南、兩湖一帶也有力壓當世的強國競相崛起,江南有吳越、兩湖有強楚,都曾強橫一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其中有一個諸侯國有些特殊,因為它雖然位於偏遠的江南,其君主卻自稱是姬周王室嫡系子孫,血統之高貴不遜色於周天子——這就是吳國。吳王自稱其先祖本是周之泰伯、仲雍,這兩個人是誰呢?據說這兩人都是周太王之子,他們還有個幼弟,叫季歷、季歷有個自幼聰敏的兒子叫姬昌,姬昌就是後來被尊為周文王的西周開創之主。
  • 《史記》為何把吳國列為周朝第一諸侯?答案或許就在這件青銅器裡
    這件宜侯夨簋儘管在眾多青銅器中似乎不太起眼,但實際上意義非常巨大,因為它很可能證明了吳國的分封。太史公在《史記·世家》中,以《吳太伯世家》為第一,尚在齊太公、魯周公、燕召公之前。吳國作為春秋後期曇花一現的霸主,為何能享此殊榮?在《周本紀》《吳太伯世家》裡,詳細記錄了吳國建國的故事。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資料圖片在周朝始祖古公亶父時期,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仲,三兒子季歷。他們都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古公,而且彼此之間也互敬互愛。便假託為古公採藥之名,跑到了南嶽衡山。又從那裡跑到了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紋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城郭建立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這就是吳國的來歷。楚國的來源
  • 吳國乘勢西伐楚國,伍子胥作為先鋒能否報得大仇?
    由於江南為群蠻之地,太伯、仲雍毅然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吳地,於是上千小部落,自願歸附於太伯。 從太伯死後、其弟仲雍繼位,再經三代傳承,勾吳古國終於等來了同宗周室的分封。此時,正值周朝滅亡殷紂,周武王四處尋找叔祖太伯、仲雍的後代,最後找到了仲雍的曾孫周章,而周章已經是吳君,由此仍封於吳;同時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北方的夏都故址,即虞國,同樣位列諸侯。
  • 姬昌,是周朝奠基人,寫出《周易》影響後世深遠
    姬昌,商朝末期,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的奠基者。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又名西伯昌或者西伯侯(雖為一諸侯封位,但後人說西伯侯,多指姬昌)。姬昌稱王后,改稱周文王,創立了周朝,他是一位歷史明君。
  • 你知道吳姓的始祖是誰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其中,按照人口數量,就全國範圍內,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是前十大姓氏。其中,就吳姓來說,為全國第十大姓氏。
  • 始祖神農氏,生薑也是其發現並命名的
    最值一提的,是他作為醫藥始祖的偉大,「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遠古時期,百姓常以採食野生瓜果和動物蚌蛤為生,腥臊惡臭常傷脾胃,又得不到醫藥救治,受毒害而病亡的人很多。神農氏因偶爾無意中體驗到一些植物的解毒療傷作用而受到啟發,開始「宣藥療疾」,立志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
  • 什麼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朝始祖泰伯,生於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於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歲。泰伯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長子,才識卓絕,德行無邊,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百姓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自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極得古公亶父之寵,並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意思是他想傳位於季歷,進而讓季歷再傳給姬昌。但當時西岐禮法為傳長不傳幼,亶父只能作罷。
  • 窮的一輛戰車沒有,春秋時吳國憑什麼稱霸?一件兵器說明問題
    周朝諸侯吳國位於長江下遊,當時還是蠻夷之地。吳國開始窮的一輛戰車也沒有,春秋時期為什麼能稱霸呢?一件兵器說明了問題。周太王的孫子周文王姬昌時期,周人開始強大。後來周武王姬發率領周部落以及追隨周的部落一起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的奴隸大軍,周朝建立。周武王將王室成員和有功之臣分封為諸侯,派人去南方找到了泰伯和仲雍的後人。周武王將周章依然封為吳王,另外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夏朝故地虞國。
  • 吳國的起源和名劍傳說——古人傳道留其間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吳國。吳國的歷史說來悠久,吳國的祖先也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吳國相傳是周朝文王的兒子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國家。吳國第一代君主吳太伯,是后稷的後代。后稷的母親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帝嚳的妻子——姜嫄。
  • 蘇州第一座祭祀吳國開國君主的廟宇,披麻戴孝的典故也出自於此
    吳國是周王朝時期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其第一代君主秦伯正是周太王之子,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春秋時期吳國國境位於今安徽、江蘇以南及浙江以北地區。吳國前期都城位於今無錫梅裡,後期遷至蘇州。位於蘇州閶門下塘街桃花塢歷史街區內的秦伯廟正是江南地區第一座紀念吳國君主秦伯的廟宇,其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秦伯為吳國建國的第一位君主,德才兼備,受百姓愛戴擁護,名流千古。秦伯又名吳太伯,生於西岐今陝西省寶雞市內,是部落首領公亶父之長子。論語秦伯篇中孔子曰:「秦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並且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兩國之間的矛盾達到了最大程度,直至越國滅掉吳國這矛盾才算結束。那麼,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吳國建立之初說起。 當初西周太王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季歷可以傳位給姬昌。
  • 姬昌——創始《周易》的一代明君聖人
    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國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於此,以戒成王。姬昌,前1152—前1056年,季歷之子。季歷死後傳位於他,稱伯昌。因在位50年。商紂時為西伯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裡,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周文王的形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為伐商做了很大的貢獻。
  • 距今3600年的商朝都城朝歌和周朝都城西岐分別在什麼地方?
    和夏商兩個朝代相比,關於周朝的記載非常的全面。那周朝的國都西岐在今什麼地方呢?商朝,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原來是西伯侯,他父親死後,姬昌成為了新的西伯侯,他的封地便是西岐。根據歷史記載,大致可以確定,西周時指的西岐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
  • 周朝皇帝姓姬,那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
    ▼▼▼   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稱之為先秦,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如今能夠確認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則是不能稱之為王朝;而這三個王朝中,周朝相對來說更為世人所知一點;周朝皇帝的姓氏,在如今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姓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就是說,周皇室是姬姓
  • 始祖和始遷祖研究:祭公謀父是吾喻氏始祖
    如:有黃帝醫官喻跗為始祖之說;有周朝祭公謀父為始祖之說;有鄭公族改姓為始祖之說;有漢和帝諭猛改諭為喻始祖之說;有東晉諭歸改諭為喻始祖之說;有南梁俞藥改俞為喻始祖之說以其能,宣上德,達下情,舉遣逸,喻德政,賜姓曰喻。謀父之子相如公食採江夏郡(今武昌喻家山)後因以喻氏為焉。據說祭公是武王四弟第五子。祭公去世後,其子相如公仍從父職,王娶於房,曰房後,太子滿代位,是謂穆王。從此賜祭公謀父為喻姓。
  • 明知兇多吉少:精通易經的周文王姬昌,因何不避7年牢獄之災
    明知兇多吉少:精通易經的周文王姬昌,因何不避7年牢獄之災紂王無道,接連殘害忠臣,誅妻殺子,惹得天怒人怨。卻又擔憂害怕,因此召來諸候造反,天下不寧。奸佞小人費仲,向紂王獻上一策:宣召將四大諸侯姜妲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四人騙進朝歌,然後密而殺之。這樣做,為的是斬草除根:即使四海有人想造反,也群龍無首。「源易緣」注意到,四大諸候中的西伯候姬昌,就是後來演繹後天八卦的易聖之一——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