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昌·喻氏族史研討會 論文
始祖和始遷祖研究
祭公謀父是吾喻氏始祖
NO.11
追溯吾喻氏之根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吾喻氏有民族13個,可謂是一個多民族姓氏,是這個大家庭中主要成員之一。其實吾喻氏雖人口不多。卻是個古老的姓氏,從周穆王賜姓算起。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根深蒂固,源遠而流長。按宋版本《百家姓》排在第36位,按當今人口排列247位,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
關於喻姓始祖,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各地譜序,各不盡同,各執一詞,比較混亂。不像孔孟家乘傳百代而一脈相承。始終不亂。而吾喻氏始祖有多種說法。
如:有黃帝醫官喻跗為始祖之說;
有周朝祭公謀父為始祖之說;
有鄭公族改姓為始祖之說;
有漢和帝諭猛改諭為喻始祖之說;
有東晉諭歸改諭為喻始祖之說;
有南梁俞藥改俞為喻始祖之說。
鑑於此。始祖多而亂,不統一。一個姓氏沒有主幹是不可能的。一個沒有主幹的氏族是錯誤的不合情理的。我想為此作一簡短的論述,提請大家討論,釐清脈絡,拋磚引玉,取得共識,很有必要。
一個姓氏,始祖不突出,等於沒有主幹,顯得蒼白無力,勢必影響該宗族的聲譽。沒有主幹必然沒力量來支撐這個龐大殿堂,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說明吾喻氏文獻存在錯誤和不足,舉例說明:
一、黃帝醫官喻跗(原俞附)確有其人,很多官方文典都有記載,《中華漢語大詞典》有詳細記載。是因為在宋代(在南宋建炎1127)出了一位進士叫俞樗,博學多才,出口成章,謂其所不知,皇帝賜姓為喻,後人誤為喻樗是喻跗的後代,以訛傳訛。其實、喻樗者,就是喻汝勵之子。不存在皇帝賜喻。所以,喻跗不能作為喻氏始祖。可排除。
二、號稱800年的周朝第37世祖周宣王亡後,周宣王姬靜封庶弟姬友改立鄭國,鄭武公接管周業。吾喻氏在周穆王時已賜祭公謀公為喻姓,開枝散葉,比鄭桓公早150年,吾喻氏在鄭國庇護下來,(約公元前806年)當時鄭國有五十大姓,都是周朝的後代,喻氏被列27姓。後人不了解此情況,誤認為鄭公族為我喻氏始祖,可排除。
三、漢和帝時蒼梧太守諭猛,也是鄭公族後裔之一。(公元89年)距今2000年,諭猛改諭為喻,開枝散葉,我們公認他是漢代始祖。
四、東晉諭歸也是鄭公族後裔之一,改諭為喻,距今1700年,不能成喻氏始祖,可排除。
五、南朝梁武帝賜雲旗將軍改俞為喻,距今1563年時間更晚,不能成為喻氏始祖。可排除。
我們採取了「排除法」,以上五位老祖都不能成為喻氏始祖。唯一能成為喻氏始祖就是那位德高望重、懿德喻民的祭公謀公。
其理由是:
一、據安徽旌德《仕川喻氏宗譜》,宋紹熙叔奇公(喻良能)序:「吾喻氏系出姬姓祭公謀父為周穆王卿士,王嘉公能以德喻民,賜姓喻氏,食邑江夏郡,祭公謀父之子相如公、其孫子芳公世居焉。」今武漢市喻家山、喻家湖遺址尚存。
二、據浙江桐廬《硯石喻氏宗譜》,上從黃帝。下延第66代喻良能及浙江桐廬、義烏的開山老祖喻啟元分技開葉,內容基本上是相同無異。「王嘉公能以德喻民,賜姓喻氏,食邑江夏」。與仕川譜基本相同。
三、2007年4月,河南新縣職業高中喻光超宗親給我寄來《喻氏世仁堂》族譜原序,由湖南郴州明代國人作序,從黃帝到周宣王第三十七的資料與我在仕川、浙江桐廬喻譜,上古部分是統一的。周宣王姬靜封庶弟姬友於鹹林曰鄭。凡五十姓皆鄭武公之後,而喻姓列27姓。
祭公謀父為周卿士畿內諸侯,從昭王南徵,與王同舟溺水於漢水。祭公謀父克篤前烈,作祁以上穆王(昭王之子)伐犬戎。以其能,宣上德,達下情,舉遣逸,喻德政,賜姓曰喻。謀父之子相如公食採江夏郡(今武昌喻家山)後因以喻氏為焉。據說祭公是武王四弟第五子。祭公去世後,其子相如公仍從父職,王娶於房,曰房後,太子滿代位,是謂穆王。從此賜祭公謀父為喻姓。
四、四川《喻氏世仁堂九祖四大派紀略》「自姜源履武,后稷明農,高圛立長,以續帝姬,傳周元聖制禮作樂,為王卿士,司侯祭國司馬,謀父賦詩祁招,諫伐犬戎,穆王賜喻姓始彰。
我看過有百種本族譜宗譜、家譜,以上幾部比完整、齊全,沒有斷層,如世界喻氏宗親總會編繪的《喻氏源流圖考》祭公謀父表為喻氏始祖,還有郴州序、榮昌序、巴中序等等,都敘述得很清楚。
目前,吾氏宗譜,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全國各省館、檔案館都有珍藏,日本、美國也有珍藏。近年來,左潮已過,中華喻氏族史研究會、世界喻氏宗親總會。還有喻幾凡教授,南京喻學才教授都有不同數量的收藏,我個人也收藏幾十種版本,各種喻氏譜諜和資料。全國至少有600多套,我閱讀了大約百十種,我作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大約有70%的譜諜認同祭公謀父為吾喻氏始祖,有30%左右認同喻跗、鄭公族、喻猛、喻歸、喻藥為始祖。我認為,喻猛、喻歸、喻藥幾位是當之無愧漢代、晉代及南梁的始祖。這是勿庸置疑的。但不能成為喻姓始祖。
我認為安微旌德仕川譜,浙江桐廬譜,河南新縣喻氏世仁堂譜,還有四川喻氏仁世堂九祖之派譜等數譜,互相印證、時序相當、內容翔實,是一部舉世無雙的最為完善、最為系統、最為可信的版本,雖然風格迥異,事件較為契合,從各個角度論述、肯定了祭公謀父的地位和功績。這些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史料,是吾個氏傳承之寶,雖然沒有多少官方資料佐證,但畢竟是吾喻氏幾千年來上百代人傳承下來的,並非空穴來風。
一、祭公謀父何許人也?
祭國是周朝初建的封畿的諸侯小國之一。祭公(一作稷公)為周卿士,周公第五個兒子受封祭國作今河南有中牟縣附近祭村(音宰),在未被賜姓以前,雖隨國姓祭,但仍是黃帝的後裔。據《禮文王世子》載:指周穆王四弟,後封大司馬「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地位非常顯赫。又《學記》載:」可謂善矣」!真乃是有德而成喻,有喻感穆王。正如宋紹熙年間叔奇公所序」吾喻氏系出姬姓,祭麼謀父為周穆王卿士,王嘉公能以德喻民,賜姓喻氏,食邑江夏。」其子相如公,子承父襲,老臣當國,因以能宣上德,達下情,舉遣逸,喻德化民,被賜為喻氏。
二、周穆王為何賜姓喻氏
周穆王,姓姬,名滿,昭王三子,他即位的時候,周朝開始衰落。他父親昭王,就是為人們的仇視,在他南巡的時候,當地人給他造了一隻橡膠粘合的船,祭公也隨同前往,當船行至漢水中船解體被淹死
穆王即位後,一心想重振朝綱,就令大臣伯燛(jiong )告戒百官管理好國政。當時周朝西邊有個部落叫犬戎,那時候已經成了周朝荒服區域,周穆王為了振奮國威,決心派兵西徵犬戎。可是當他厲兵秣馬之時,祭公卻站出來加以勸阻,因祭公是兩朝重臣元老,祭公就在穆王面前苦苦勸諫,陳述理由有三:①作為天子要以德喻人,而不能炫耀武力,去發動戰爭;②五服是先王的定製,處理要服和荒服民族問題要慎重,不可違背體制。③犬戎已經建立了敦厚的風尚,遵守禮制,不能動兵。儘管祭公苦口婆心相勸,穆王固執已見。堅持出兵,勞師動眾,戰果不佳,反而失去了邊遠部族的民心,使得荒服部族不來朝見天子了。
三、穆王為何賜姓喻氏?
祭公進諫穆王的故事,《國語》、《左傳》開篇都有刊載。他還作詩《祁招》勸阻穆王週遊天下,有關他在治國理政的談話,都被記錄在西周典籍《逸周書》裡,篇名叫《祭公解》等。儘管他的勸諫沒有被採納,但他為國為民諫勸黃帝的忠貞愛國情懷為穆王所感動,更為世人所感動,他不僅是一個聖明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個治國安邦,遠見卓識的戰略家,穆王為之感動,而賜姓喻氏。
四、喻字之美說不盡
喻者,五行從水。它喻教、喻曉、喻化、喻喻正如我詩:「天生我祖,江夏著郡,帝賜吾姓,水德納音,祭公謀父,以德喻民;皇恩浩蕩,福蔭無盡」。水,給人們無窮無盡的福音,做人要像水一樣滋潤人民,感化人民,取義存仁。
喻者,在我國各種版本的詞典、字海裡用的頻率最多,穆王賜喻是懿德而成也。祭公謀父是以自己的言行和功德而成,其意義博大而深遠,深而不可測也。
吾喻姓原是周穆王賜姓,祭麼謀父是吾喻氏始祖,吾喻氏家族,可謂帝王血統,公卿後裔。
無論是從時間久遠,功高如山,忠精報國,德高望重,像一顆千年古樹,庇蔭天下,護佑吾喻氏子族後代健康發展。我建議:今後關於始祖的提法應統一,勿要隨便亂提,以免引起混亂,應向孔孟家乘一樣千年不變,經久不衰。
為弘揚吾氏傳統,承繼前人遺志,以此來喚醒後輩,不忘祖宗,不忘前賢,牢記功澤,作到思久遠而不偏,家傳後而不忘,以史為鑑,以志為鏡,逐步提高修譜質量及文化內涵。為此要匯天下喻氏之譜,聯結四海喻氏族人,從源到流,從支到本,辨其昭穆,正本清源,朗如列眉,皎如日月,努力完成吾喻氏始祖認定和統一重要創舉,為後人提供一些重要稽典,實為榮幸。
感謝喻正其、喻崇華、喻學才、喻權堅宗親及全國族人的大力支持,預祝南昌會議成功。
詩曰:
中華喻氏源流長,昭穆遺風著文章。
祭公謀父為始祖,蒼梧太宇賢德揚。
遞嬗伐閱蜚聲冀,神州處處有姬昌。
千技萬葉歸一統,千年畫卷書中藏。
請本族專家學者斧正
安徽省巢湖市
2020年10月16日